“希望在座的各位青年要早立志,持续地努力,在学科领域取得巨大的成绩。”

“科学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一代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年轻医师要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科学思维。”

“多年来,用功、努力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和常态。当我努力解决一个难题后,它带给我的快乐,远超想象。”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院士、北京学者“领航”系列讲座第9讲上,专家们的上述话语,带给人思考,让听众产生共鸣。

本期的两位讲者——北京学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院长季加孚,北京学者、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罗分别围绕《科技创新助力胃癌精准诊疗》《北京同仁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思考》主题,并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为大家讲述了立志、坚持做研究的故事。

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季加孚是首位担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的中国专家,带领团队率先建立并统一我国胃癌标准手术规范,率先创建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新模式,实现了胃癌手术的规范化、微创化,将胃癌手术死亡率从3.9%降低至0.24%,带领中国胃癌治疗水平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受母亲的影响,季加孚从小便有一个从医梦。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如愿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40多年的探索和坚守之路,充满挑战。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心语墙”上,季加孚曾写道:“我的努力源自我的恐惧。”恐惧什么呢?季加孚列举了一组数据。

“胃癌防控在全世界面临巨大挑战,全球新发病例每年近10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患者约42万名;5年生存率约40%。可以说胃癌是我国的特色癌种。”季加孚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胃癌发病率在全球多数国家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胃癌在我国的疾病负担依旧较重。”

季加孚表示,早年,虽然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核心是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做得好坏并没有评价体系。季加孚决定改变上述状况。“当时,开展相关研究没有任何支撑数据,很多同行也不认同,认为胃癌无法分期和化疗。”季加孚介绍。

没有数据支持,季加孚团队就从2001年起,开始进行多项临床研究,包括单中心、北京多中心和全国多中心研究;手术没有评价体系,他率先制定以关键血管为解剖标志的胃癌D2标准手术规范,牵头在全国进行巡讲。

“2004年,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胃癌领域专家就中国胃癌根治性手术进行了一个专题讨论,当时大约有超过80家医院通过现场展示,讨论如何开展胃癌的根治性手术,发现当时具备真正根治性手术切除技术的医院和专家团队较少。”季加孚介绍,“之后,由委员会牵头,在全国进行胃癌根治性手术巡讲。专家们把根治术进行模块化规范,引入工程学思维,把复杂的手术简单化,使之易于学习和推广,大大改善了胃癌的治疗效果。”

如今,标准胃癌根治手术D2在中国医疗界成为共识,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10%,不仅在国内没有人再质疑D2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标准胃癌根治手术D2还得到了日本、韩国同道的高度认可。

同时,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被大家认可和接受,有很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季加孚多次在国际性的医学大会分享研究成果。2017年,他担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代表着中国胃癌治疗工作得到国际领域的认可,拥有了国际话语权。

“我们要充满责任感”

张罗多年来的坚守是“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他长期致力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创新性地创建无创诊断技术和临床治疗新手段,制定我国过敏性鼻炎领域第一个英文诊疗指南以及我国慢性鼻窦炎领域第一个英文诊疗指南。

张罗介绍,20年前,在国际鼻科学界,中国学者的声音微弱。如今,中国学者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中国学者参与制定了多个国际诊疗指南;《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英文版首次发布,在鼻科学和过敏科学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近年来,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也保持世界前列。

“据统计,2022年,178个学科中高影响力期刊共有161种(含学科交叉期刊),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51440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4227篇,占世界总量的27.7%,排在世界第一位。”张罗介绍。

学科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中国相关领域专家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张罗表示:“作为耳鼻喉专科医院的医生,我们要充满责任感,要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为老百姓提供顶尖的医疗服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