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這個五一黃金周,被稱作是一個“人從眾”的假期。火車票搶不到、酒店貴到爆、交通堵到隻想喊叫……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為瞭省心省力,一些年輕人選擇加入老年旅遊團。

“搶占老年團”,近來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成為一種旅遊新風尚:跟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的老人一起出遊,讓他們反而有瞭不少新收獲。

  意外驚喜

  報名老年團不料成“團寵”

為瞭五一出遊省心省力,30歲的朱琪報名瞭一個老年團,卻收獲瞭一份意外驚喜。

朱琪參加的旅行團一共50多人,除瞭她,其他人基本上是她的父輩年紀。

在去景點的路上,朱琪就體驗到瞭老年團的不同之處。比起與同齡人旅行時各顧各的安靜,老人們則是歡聲笑語。有的老人會主動跟朱琪嘮傢常,說說昨天的《新聞聯播》,聊聊超市有什麼在打折,探討一下市場裡的砍價心得……跟老人們聊起這些,朱琪才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關註的事情。

朱琪報的這個旅行團不包一日三餐,吃飯隻能自己解決,因為是團內年齡最小的“孩子”,朱琪順理成章當上“團寵”。“很多叔叔阿姨特別熱情,怕我吃不飽,各種投喂,除瞭幹糧,還有各種小零食。”朱琪說。

今年五一假期旅遊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從眾”,朱琪去的景點也是如此。不過,她很慶幸報的是老年團,因為老人們旅遊的節奏比較慢,時間不是很趕,因此朱琪體驗到瞭與之前“流水線”式觀景不一樣的感覺,她可以更舒適地去關註沿途的風景。

旅行的第一天下起瞭小雨,爬山的臺階濕滑。朱琪本打算自己穿行山頂,但考慮到天氣原因和叔叔阿姨們的身體狀況,朱琪選擇和他們一同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叔叔阿姨會一直叮囑朱琪小心腳下,朱琪也會幫他們拎包、拍照。

讓朱琪感到放松的是,叔叔阿姨們在旅途中是真正沒有煩惱的。

剛剛考研上岸的劉心雨為瞭圖便宜,便報名參加瞭一個老年團去北京旅遊。

在旅途過程中,心雨能夠感受到叔叔阿姨對北京的向往,這些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對北京有一種特殊的情懷。關於北京的很多知識,她也都是從叔叔阿姨們那裡聽來的。

讓心雨印象深刻的是,因為毛主席紀念堂需要提前預約,每個時間段都有參觀人數的限制,所以團體預約不是很容易約上。叔叔阿姨們反復地問導遊能不能進去參觀,當聽導遊說約不上的時候,心雨能夠從老人們的臉上看出那種極度遺憾和失落的表情。有一位爺爺站在毛主席紀念堂前瞻望瞭十多分鐘。

“老年人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我所向往和羨慕的,等我到瞭那一天,我也會這樣生活。”朱琪覺得,這次參加老年團的體驗感很不錯,以後有機會她還會選擇老年團旅行。而起初因為老年團的價格比純玩團便宜近一倍才報名的心雨,在跟老年團一起去北京旅遊後,甚至慶幸自己加入的是“老年團”。

  意外發現

  老年旅友比你想象的“瘋狂”

盡管在很多網絡社交媒體上,“搶占老年團”已成為熱搜詞,但多數年輕人首次加入老年旅遊團還是因為“誤入”。

今年正在讀研究生的張雪在去年暑假期間曾經報團去九寨溝旅遊,結果就“誤入老年團”。

意識到自己走入老年團時,張雪已經上瞭旅遊大巴。正在車上找空位的她,發現車裡一排排坐著的都是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心裡的疑惑和忐忑瞬間襲來:“我到底在什麼地方?”

在大巴車最後一排,張雪和同伴找到瞭並排的座位,路上她跟前排的叔叔阿姨問起來才知道,這個團就是老年團,不僅這輛大巴車上是老年人,後面的大巴車上也都是老年人。

喜歡旅遊的張雪去過青海、武漢、四川,都是自由行,這次跟團出行她是陪著閨蜜來的,閨蜜要做一個旅遊線路體驗的項目,張雪聽說能夠去避暑勝地九寨溝,便高興地來作陪。而張雪的閨蜜事先也不知道參加的是個老年團。

想到要和這麼多老人一起旅行,張雪一開始有種“大事不妙”的感覺,最大的擔心是“不會好玩”。

第四次去泰國旅遊的陳帥也是這麼想的。當他走入老年團時,第一感覺是泰國這種異域風情的旅遊並不適合老年人。

陳帥這次去泰國,是因為要陪朋友,但他擔心自己做不瞭一個“好導遊”,於是選擇報團。結果集合時他才發現,這個旅遊團的20多個人裡,有一多半是老年人。

起初的旅行跟陳帥想的差不多,老人的作息和年輕人不一樣,比較規律。團裡的幾個年輕人每天結束行程後還會去按摩、喝酒、吃燒烤,而老人們則早早就睡瞭。

泰餐的用料主要以海鮮、水果、蔬菜為主,口味偏酸辣,很多年輕人都吃不習慣,更不用說老年人,吃團餐時很多老人都吃不瞭多少,但他們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去外面買順口的東西吃,而是將就著把飯吃完。

不過,隨著旅途的深入,陳帥發現老人隻是在生活習慣上跟年輕人有一些差距,但在“玩”這件事上,有些老人甚至比年輕人還會玩。

到瞭海邊,老人們也會下海玩水,有的老人玩起來還很瘋狂。當時團裡可以自費580元報名環島拖傘項目,很多老人居然想都不想就報名瞭。有一位老奶奶興致勃勃地報名要和年輕人一起玩,雖然最後因為緊張放棄瞭,但這讓陳帥覺得老人們更像是可愛的“孩子”。

張雪也發現,對於玩這件事,老人似乎比年輕人融入得更快。她所在的旅遊團到達藏地時,導遊安排瞭跟當地藏民互動的環節,反而是老人比年輕人更快地融入瞭進去。“當時一個藏族小夥在獻唱,整個屋子的氣氛一下就熱鬧瞭起來,叔叔阿姨們圍成一個圈一起拍手,跟著音樂節奏一起轉圈,跟著節奏舞動,越來越興奮。”張雪說。

在藏族小夥進行“哈達”文化表演的時候,叔叔阿姨們會開心地擺pose,三五成群地搶著拍照,開心到進入瞭“忘我”的狀態。張雪說,那一刻她從叔叔阿姨的笑容中感受到瞭他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她甚至因為叔叔阿姨們的可愛,感動得差點流淚。

  意料之中

  彼此友善但交往存在邊界感

“誤入老年團”的年輕人曾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年輕人普遍認為老年人的交往邊界感較差,有些老年人會不斷地拉著你問東問西,打聽你的工作傢庭狀況和婚姻生育情況。不過,這種擔心多數時候是多餘的。

華東師范大學的大一新生子怡說,她也是“誤入老年團”的,但這次去普陀山的老年團總體來說玩得還是很輕松的。

一些老人會跟她聊些客套話,如果有些話題她不願意聊,老人們也不會強行追問。“因為大傢都互不相識,所以彼此還是很友善的,肯定存在邊界感。”子怡說。她感覺自己所在的老年團裡的老人普遍受過教育,傳說中的那些“不太好的生活習慣”在這個老年團裡並沒有出現。

“他們不喜歡跟陌生人打成一片,不會過多交流,也沒有感覺到因為我是年輕人就對我格外關心。雖然他們總體都很和諧、很溫柔,但他們也是有一定邊界感的。”子怡說。

在老年團中另一個被擔心的問題是“購物環節”。但在參加過老年團的年輕人看來,他們的購物體驗如何取決於參加的團的性質和人員構成。

張雪參加的九寨溝旅遊團的老人在購物上就比較理性。在銀器和玉器環節老人們買得很少,隻是在藥材店裡會買一些自己可能需要的保養品。而心雨參加的那個旅遊團,由於本身價格就極其便宜,所以購物環節的體驗就不是很好,導遊針對老人們被瘋狂“洗腦”,不少老人買瞭很多不值錢的東西。

 收獲

  老年團裡找到“需要”與“被需要”的感覺

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很多寫“搶占老年團”的文章中都會提到“老年團治好瞭年輕人的社恐”。年輕人發現,在老年團中,他們與其他團員(即老人們)的溝通會明顯多於同齡人。有心理專傢分析認為,社恐的治愈來源於人際關系中的需要與被需要。

在普陀山旅遊的子怡說,吃飯時,老人們會經常問她吃飽瞭沒有,和子怡同桌吃飯的一位老爺爺看著桌子上的菜比較少,害怕大傢吃不飽,還會自掏腰包買一份酸菜魚讓大傢一起吃,團裡還有一位老奶奶買橘子分享給大傢。

張雪陪閨蜜去九寨溝時,她的閨蜜還帶著上小學的弟弟,小男孩剛一上大巴,就成為瞭車上叔叔阿姨們的“寶藏”。張雪能明顯感覺到,看到這麼小的男孩,老人們便不自覺地被帶入瞭“爺爺奶奶”的角色裡,全程把他當“自己的孫子”寵。

他們會把自己帶來的好吃的分享給孩子。弟弟因為沒吃到想吃的菜而鬧脾氣時,同桌的爺爺也會吃不下去,隻想安慰弟弟。

張雪還發現,旅途中每次集合時,自己和閨蜜永遠是最後一個上車的,這也是很多參與過老年團的網友的共同體會。不過,老人們對於年輕人的“遲到”很寬容,雖然自己習慣瞭早睡早起,從不遲到,但他們也能夠體諒年輕人貪玩、貪睡的作息。有的老人還說:“趁你們沒來之前,我們先坐著歇歇。”

其實,老年團出遊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交流和互助是雙向的,但在出境遊裡,老年人往往更需要年輕人的幫助。

陳帥發現,老人們在語言方面普遍不如年輕人,他們會麻煩陳帥等年輕人幫著填寫入境申請表。在與當地人交往中,老年人也更依賴年輕人,他們不願主動跟外國人打招呼,需要買東西時會讓年輕人幫忙。這時,老年人會把團裡的年輕人當自己的兒女一樣依賴。

在這次老年團出遊中,心雨發現,團中的老年人對年輕人的依賴還因為他們不能熟練地利用網絡。由於旅行團不管晚飯,心雨都是在北京各地打卡烤鴨店、涮肉店,但很多老人就隻能在賓館周圍吃,或者湊合一碗泡面。當他們聽到心雨說去吃瞭烤鴨和涮肉的時候,還主動跟心雨說下次要叫上他們一起吃。

文/本報記者 張子淵 實習生 陳金庫

統籌/林艷 張彬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