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二十四节气
又是一年惊蛰到,枝头绿意春渐浓。
惊
蛰
节
气
AWAKEING OF INSECTS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意为“蛰伏之物惊醒”。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季正式开始,春雷开始响起气温逐渐升高,大地开始复苏。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所谓“惊”,即惊动,“蛰”是指蛰伏在泥土中的昆虫。
惊蛰,则指春雷惊醒了冬眠的蛰虫。
惊蛰时期,雨水渐多、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总的来说天气明显变暖,但气温波动较大,仍要当心冷暖变化。
正所谓“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绪、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惊蛰时节防病为先
1.防感冒和流感
普通感冒和流感共同的病因均源于自身抵抗力降低或病毒感染。
个别体质较弱者还可因感冒引发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病,因此不可小觑感冒。
此时节应以预防为主,适量增减衣物,体弱者少去公共场所,保持室内通风,中午时可多晒晒太阳,夜间娱乐要适度。易感冒者可每日早晚两次用盐水漱口;用姜末加红糖,开水冲泡服用。
2.预防“旧伤复发”
所谓“旧伤”指的是以前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的扭、挫、跌伤及手术后的损伤。
这一时段气候多变,造成损伤组织血液循环、压迫和刺激,中医称之为经络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预防方法是适度的动静结合,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活气血、通经络。另外要注意身体局部的保暖,也可进行局部按摩保健,口服一些通经络的药物等等。
3.防春瘟
中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温”,其实就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比如现代医学中手足口病、猩红热、水痘、新冠病毒感染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冬季受凉,体内蓄积了寒气,加上早春昼夜温差大,人们如果过度疲劳、紧张、烦躁——情志失调,外邪入侵,邪正交争,寒热失衡。冬受于寒,至春而发的温热病,医家多称之为“春瘟”。避风邪、畅情志、节饮食,是此时的养生之道。
惊蛰食补牢记4点
养阳护肝省酸增甘
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为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可阻滞气机,不利于阳气升发,酸入肝,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从而损害脾胃。
甜味的食物入脾,适当多吃大枣、山药等养脾的食物,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补益人体脾胃之气。
同时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比如鸡肉、鸡蛋、春笋、菠菜、芹菜、牛奶等,油腻、刺激性的食物最好不吃。
应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芥菜等。
惊蛰时节宜吃梨
惊蛰时节,民间有吃梨的传统。一说为“梨”同“离”,吃梨可以远离虫害,让庄稼在新的一年获得丰收;另一说法则在于养生保健,惊蛰天气乍暖还寒,气候干燥,人容易口干舌燥,而梨的水分充足,汁水溢满口中,生津解渴。
吃梨可益脾助气,平和五脏,有助于润肺止咳。
不过梨子偏寒,老人一次别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如脾胃虚寒及血糖偏高之人,则要少吃生梨。
干咳少痰之人较适宜,可选食莲子、枇杷、罗汉果等一起吃以缓解症状。咳嗽痰多并且白色稀痰的人,尽量不吃。
宜吃抑菌食物
惊蛰以后,气温回升,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宜吃清热解毒的抑菌食物,比如大蒜、大葱、马齿苋、蒲公英、蜂蜜、绿茶、香菇等,它们大多享有“天然抗生素”之美誉。
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芥蓝、西蓝花、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A,可适当多吃。
多吃时令野菜
惊蛰后野菜多,如荠菜、苦菜、马兰头等,大多营养丰富,还富含维生素C及有助防病的活性成分,适当多吃,有助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抵御病菌的侵害。
闭口不言,养身养心
惊蛰阳气初震,虫蚁出动。
身体内的阳气也开始升发,这时候人偏阳属性的功能开始变强,以前说过,好的睡眠要阴平阳秘,而现在人容易精力旺盛、睡觉不安宁,或者直接就睡不着,有时候身体很累但就是睡不好,这时候要滋阴养血,平衡体内过剩的阳气。
伴随着阳气的升发,人们上火、发脾气的现象也开始变多。这是因为春天对应身体是肝木的季节,这个时候中医里身体肝的功能会相对旺盛一些。
而肝自身喜欢像树木一样,想让自己的肝气像树枝一样自由生长,同时肝主疏泄调理着全身气的运动和身体的情绪。
平常有肺金克制,它还不敢放肆,而现在春天了,它功能稍微强一点,赶紧带着全身的气和情绪自由升发。这时候人就容易出现肝相关的症状。
本来阳气就开始变盛,又有肝气鼓动,平常我不开心也就这样了,现在身体的肝正强势,它说不行,我不开心,我要发脾气,有一点不顺我就要反抗。
这时候人容易发怒,还控制不住,如果和人说话太多,容易争辩,影响人际交往。
而如果本身就是气郁、阴虚、上热下寒、湿热体质的人这个时期尤其要注意,控制不住就尽量少说。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