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吞吞
走进一家医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
可能未必是高耸的门头或气派的装修,而是——人群。
手里拿着一把单子的女士站在楼层导览前皱眉、老花眼的大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在路口眯着眼东张西望、满头大汗的家长牵着病恹恹的孩子跑向最近的工作人员询问该往哪儿走……
北京同仁医院的工作人员曾在一项调研中表示,医院里有大量「无序流动」的患者:他们不知道「我在那儿?又该去哪儿?怎么到那里?」[1]
据一项研究不完全统计,每日前往门诊楼问诊的患者中,约有 1/6 会咨询关于地点的问题[2]。有学者统计,在一家 600 个床位的医院中,每年医院所有工作人员花在指路上的时间多达 4500 个小时。[1]
在医院里找路,怎么会这么难?
每天近 20% 的患者,在医院迷路
现代医院,是一个庞然大物。
据统计,我国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 53 张,接近高收入国家均值、高于中高收入国家[3]。根据 2022 年卫生统计年鉴,全国 800 张以上床位的医院共 2165 家,其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 8500 张位居榜首。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寻求治愈和帮助,也在这里迷路得团团转。
社交平台用户 @追海~
顺利分检挂号,只能算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准确找到了挂号机器,且对电子产品和挂号流程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在医院里的流浪这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缴费、面诊、化验常常分布在不同的楼层,有时甚至分布在不同的大楼。穿过弯弯绕绕的过道、找到对应的连廊、避开专用电梯,即使顺利到达了所在楼层,「xx 窗口」的边上可能还围着一圈人,要不是眼尖看见了坐在里面的工作人员,一不留神就走过了头。
这种麻烦,很大程度上来自标识不清晰。
要不是指示牌上密密麻麻的字又小又细看不清楚,要不就是指示不够连贯、走着走着就没了;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却吃了个闭门羹,门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字条:「下楼右转」,但,从哪下楼呢?
要是再碰上医院正在装修,蓝色的围栏一档,再挂上一块小小的蓝底白字牌子,「x 号楼」,找去吧,没几十分钟还真到不了地方。
社交平台用户 @HH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医院开发了院内导航系统,给就诊者规划路线、细致到标注从哪上电梯;也有医院直接开起了摆渡车,送就诊者前去目的地。
南京鼓楼医院微信小程序,提供导航服务
图源:视觉中国
北京天坛医院内的便民摆渡车
图源:视觉中国
但,真正的症结不止于此。
现代医院:医生不动,病人动
溯源寻路难的问题,或许该先回到最开始的医院设计图上。
这里要先引入一个建筑学上的概念:我国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三分式」布局。
也即,医院主要分为门(急)诊、医技和住院三部分,在整体设计时,将医技布置在门(急)诊和住院中间。
北京协和医院区(2012 年)采用了「三分式」布局
图源:参考资料 4
这种布局形式起源于医院形成之初:医学技术发达后,医生聚集在医院里诊治病人、共享医院高精尖设备,以降低诊治病人的成本、诊治更多病人。由此,医院核心目标从最初服务病人转向「管理效率」。[4]
在这种布局模式下,医护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的岗位,在门诊坐诊、采样并出报告、在住院部管自己的病人等等,而患者则遵照就医流程奔波于各个区域之间,如同在工业流水线上「运输自己」。[4]
这样的设计在当时或许并不存在问题,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科室壮大、新学科兴起、高端设备引入,寸土寸金的医院要容纳更多功能。在旧建筑上打起层层叠叠的补丁,患者找路的难度指数倍增加。
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医疗建筑设计师郝晓赛的一项研究中,以北京某医院为例,业务增长后需要新的功能、房间时,长期采用「见缝插针」式的设计:若需开展新检查项目,科室主管会先在科室内部找空间安置新设备,一般是占用医生办公室、休息室或会议室,如果容纳不下,再请医院总务处在全院范围内找空房间安置。[1]
空间紧张的情况下,连安置人员、设备都成了问题,也就更难去讨论给患者安排一条便捷的就医线路。
为解决这一问题,千禧年代,荷兰曾对这种设计进行过一批改建。荷兰鹿丹特 Erasmus 教学医院采用「中心式」布局,将以往散布于院区内的各个不同功能的房间,围绕患者诊疗动线重新布局,在同一层楼设置诊室、日间治疗室和病房,极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寻路成本。
荷兰 Vlietland 医院(2009 年)采用了「中心式」布局
图源:参考资料 4
近几年新建的医院或院区也开始采用新的设计模式。如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不再单独设立门诊大楼,而是创新组建了由医技平台支撑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下的临床医学中心;嘉兴市第二医院新院区迁建设计,规划了中央共享枢纽,按照疾病整合相应门诊、医技、病房等。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门诊与病房一体化设计
图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公众号
医生:每年花 4500 个小时给病人指路
而这场患者与医院设计之间的矛盾,最终承受的人,往往是医生。
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穿着白大褂走在病区,被路过的人叫住,「医生,麻烦问一下这里怎么走?」
又或者是开完检查单,还要多花几分钟给患者讲解怎么走到那里;这样的「导航」,有时每天要重复若干遍。
有学者统计,在一家 600 个床位的医院中,每年医院所有工作人员花在指路上的时间多达 4500 个小时,至少是两名工作人员全年工作时间的总和。[1]
除了花时间指路,还要花时间安抚。一看要做好多检查、不想到处找跑就推脱的患者;找了一圈没找着,又直接冲进诊间问路的患者;又甚至是找了个医生问路,但碰巧医生也不认识,站在路边抱怨连连的患者……
而这些,真的是医生本该承担的职责吗?
策划:yuu. | 监制:carollero、gyouza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