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為瞭安頓一傢三代六口人,
深圳律師曾灝買下南山區的一棟聯排別墅,
總面積500平方米,共計5層,
一住十多年。
▲曾傢
2019-2021年,他們再次裝修。
戶外蚊蟲滋生,
他們給整個房子罩上瞭金屬“蚊帳”,
蚊子再多,也能在戶外陽臺活動;
5層高的樓梯幽暗,
他們將屋頂開出天窗,
讓陽光灑進一樓。
▲閣樓
一傢人始終堅持同進同出,
為此曾放棄移民美國。
新傢貫穿瞭“在一起”的傢庭理念:
除瞭睡覺的臥室,
所有的空間都對傢人共享,
一大傢子可以時時守望、交流。
兩個女兒
共同擁有整個3、4層。
兩位老人,
住在陽臺最大的臥室。
6月中旬,一條攝制組在連日陰雨裡,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曾傢。
路邊遮天蔽日的榕樹、三層樓高的三角梅,在略微有些坡度的人行道旁自顧自地生長。
曾傢住瞭十多年的傢,就在這樣一道緩坡上,線條簡潔、白色金屬紗窗的外立面,在一片滿是羅馬柱、弧形窗臺的聯排別墅中,顯得格外素雅。
▲大女兒
18歲的大女兒剛剛結束高考,3樓書房白板上還留著“高考加油”。曾太太在L型廚房操作臺擇菜,曾灝坐在鄰近的餐桌旁,一起聽女兒自己安排的旅行計劃,“先去香港迪士尼,再去桂林……”
▲一傢五口,小女兒在學校備戰中考
我們的拍攝就在端午節前夕,一樓的廚房,擺放著蘇州外婆剛做好不久的粽子。唯一不在傢的小女兒,正在學校準備6月底的中考。
潮濕的雨季裡,大、中、小雨在窗外不斷交替上場,室內,這個六口之傢寧靜祥和,這樣的歲月靜好,從2007年小女兒出生開始,已經持續瞭16年。
▲曾灝一傢三口
“我們的同行也好,朋友也好,很多都是處在一傢人分離的狀態,先生在國內工作,太太帶著孩子在美國、加拿大,學習和生活。”
曾灝是一位律師,在他的圈子裡,先生事業有成,為瞭子女教育和陪護,太太和孩子在國外,是常態,“我們傢不同,無論去哪裡,一定要共同進退,要去一起去,要回一起回。”
▲太太愛喝茶
他40多歲時,全傢曾嘗試辦過美國移民,一起去美國生活瞭幾年,最終決定放棄。他說自己的事業更適合在國內發展,“我們傢人不能分開,全傢一起出去的,最後一起回來瞭。”
曾灝1971年出生於湖南,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來到深圳工作,起初擔任公務員,後來“下海潮”起,他離開體制,如今是一傢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
▲閣樓露臺被太太打理得很漂亮
期間,他認識瞭來自蘇州的太太,兩人相愛、成傢,在2005年迎來大女兒,2007年又誕下小女兒,太太一人照顧不及,曾灝便邀請蘇州的嶽父嶽母來深圳。
“我嶽父母就一個女兒,請他們來,可以互相照應,不僅僅是為瞭照顧2個孩子。”從2007年開始,一傢六口就這麼住在一起。
如今的傢,也是因為2007年,傢庭人口從原本的一傢三口變成六口,原本的房子不夠瞭,重新買瞭更大的這棟別墅。
▲小區周邊綠樹環繞
房子位於南山區,東面,騰訊總部所在的科技園區離傢不足4公裡,西側緊鄰公園。總面積將近500平方米,共有5層,地下1層,地上4層。一棟朝北的聯排別墅,左、右、後緊挨著鄰居的房子,入戶的院子朝北,所有的陽臺也位於北面。
“當時看瞭很多房子,符合條件的,就這棟”。雖然朝北,幾經權衡,曾傢一傢人迅速決定買下並簡單裝修,匆匆住瞭進來。
▲大女兒陪媽媽,在主臥的陽臺上澆花
一傢六口的生活重心,開始圍繞照顧2個女兒展開,太太帶一個,外婆帶一個。
“我大部分時間在工作,傢裡全仗太太和嶽父母,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傢有一老,如有一寶’,他們做飯可好吃瞭。”
曾灝平時會和嶽父會一起去健身、遊泳,逢孩子放假,全傢一起聚餐、旅遊。
▲改造前後對比
▲屋主曾灝和設計師關佳彥
2019年,女兒步入高一,住瞭十多年的傢也嚴重老化,曾灝和太太決定重新改造傢,請來日本設計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進行改造。
“我們一傢喜歡在一起,除瞭睡覺的空間,其他空間希望盡可能多在一起。還有就是希望2個女兒有更多的相處時間,之前她們跟著大人住不同的樓層,如今長大瞭,希望可以給姐妹兩更多的相處時間和空間。
嶽父母70多歲瞭,他們在深圳朋友不多,太太全職,在傢的時間多,希望新傢,他們能待得舒服。”
考慮全傢老、小的需求,這是曾灝起初給到設計師關佳彥的改造要求。
▲金屬制作的“蚊帳”
第一次看到這個傢,關佳彥就註意到,所有的房間都有獨立的大陽臺,卻因為蚊蟲滋生,閑置不用。
“曾傢人都喜歡待在戶外”,如何將這個空間有效利用起來,成瞭設計師要解決的問題:“一般防蚊用蚊帳,可不可以用蚊帳把房子整個罩起來?”
▲金屬蚊帳透光透氣
於是,房間窗臺原有的構造被取走,取而代之的是金屬網格紗窗,參考蚊帳的細密進行定制,防蚊的同時,透氣、透光。為瞭兼顧視野,還在人視高度預留瞭透明玻璃,方便往窗外看。
▲樓梯改造前後
走進室內,空間給關佳彥的第一印象,是暗。
先天朝北的戶型,本就光照不足。聯排別墅由兩棟呈L形90度交角樓組成,兩棟樓又有半層的高差,通過最深處的樓梯連通上下。
全黑的5層樓梯,讓原本的樓梯間顯得局促、昏暗,行走體驗極差。
▲1樓到4樓,越往上走越亮
關佳彥在樓梯間的屋頂開出天窗,引入天光。同時,將原有的樓梯打掉,改成鋼結構+懸空木踏板,結合透明的玻璃欄桿,將光線盡可能往下引。越向上走,空間越亮。
▲閣樓花園入口處,安排瞭一個洗手臺
樓梯是空間的核心,除瞭連通上下,還串聯瞭位於不同高度的房間。
結合傢人盡可能共處的願意,設計師將原本在臥室套內的洗手間、淋浴間、衣帽間全部移出臥室,形成許多半公共空間,沿著樓梯上下行走之餘,是一個個就在手邊的洗手間、洗手臺、衣帽間。
一樓樓梯前,安排瞭一個臺子,也可以是一個凳子,擺放瞭大女兒的插花和畫作
2樓主臥在最深處,走道最近是衣帽間,再往前是洗手間、淋浴間
曾傢夫婦和女兒們的臥室區,樓梯最近處便是公共的衣帽間,媽媽在2樓熨好衣服,穿一層樓梯,便能在3樓樓梯間附近,把屬於2個女兒的衣服擺放好。
如此,離樓梯越近,為全傢人共享的空間。最遠處、或動線盡頭,是單獨一間自帶陽臺的臥室。
▲一層
一層,一個回字形的空間結構,將所有的起居空間串聯在一起,這裡是全傢人齊聚一堂的地方。
從客廳看過去,左側是玄關、茶室,右側是餐廳、廚房。
▲從餐廳看茶室和入戶院子
▲連接客廳和廚房的通道,做瞭收納櫃,但是上下留白,可以形成視覺感受上的縱深感,顯得空間大
廚房操作臺靠墻,形成L型佈局,全傢人同時上手,都不顯擁擠。
圓形餐桌兩面,被操作臺面包圍,備餐、吃飯、聊天、喝茶,被整合在一起。
一層也是全傢人最喜歡的空間,爸爸在客廳看球,嶽父母幫忙料理美食,2個女兒坐在餐桌前聊著學校的見聞,傢人可以各忙各的同時,隨時抬頭交流。
▲一樓的空間都可分可合
茶室對外是一面玻璃推拉門,秋冬季節,可以整個打開,成為一個半戶外茶室。廚房、客廳、茶室也都預留瞭推拉門,應對可能的分隔需求。
住瞭十多年後的這次改造,曾傢和設計師,也對樓層進行瞭重新分配。年長者住低層,3、4樓改成女兒們的臥室和閱讀區。
起初為瞭方便照顧年幼的2個女兒,她們各自跟著大人住在不同的樓層,如今2個女兒逐漸長大獨立,很快便要各自離傢上高中和大學,夫婦兩希望讓姐妹兩有更多相聚的可能。
相比1、2層,沿樓梯多為半公共空間,設計師有意強化瞭3、4層專屬女兒的空間感。
沿著樓梯到3樓,原本連到4層的樓梯被取消,移到女兒的臥室區外沿,由此,3層臥室區、4層閱讀區,對內形成一個包含臥室、功課、閱讀的多功能復合區,對外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2間女兒臥室,外面是共享的功課區,關起門就是她們的小天地
3層臥室區,兩間並置的小小臥室,臥室外共享一個大的功課區,桌椅、書架等大,對稱地各據一個陽臺。
書架、桌椅一樣,上面的擺設,提示著姐妹兩不同的興趣愛好。
和曾灝一樣,關佳彥也有2個孩子,“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平時分東西,鬧個不停。”
▲衣帽間在門外,樓梯通到4樓的閱讀區
關佳彥的辦法是:“給他們的硬件都一樣,最多顏色不同,避免心態失衡,剩下讓他們自己發揮,簡單方便。”
入住兩年多,3、4樓的女兒區,是曾灝最滿意的空間之一,兩姐妹的親密程度甚於從前,“有時候還會關起門說悄悄話,連我們都不能告訴。”
▲2樓嶽父母的主臥,除瞭套內陽臺,還連著一個大的戶外陽臺,天好的時候,曾灝也會來這裡推桿
70多歲的嶽父母,住2樓正對廚房上方的臥室,減少爬樓梯。
考慮他們在傢時間多,在深圳沒有特別多的朋友和社交生活,傢成瞭他們的生活重心。把全傢陽臺面積最大、最多的臥室安排給瞭他們,他們的洗手間也是全傢唯一在套內的。
對於曾灝和太太而言,這個房子承載瞭女兒們出生到長大,漸漸擁有獨立自主的意識,也漸漸要離開這個傢。
今年9月,大女兒即將奔赴大學,她選擇瞭和父親一樣的專業:法律,以後想當法官,或者律師。
▲大女兒的同學來傢玩,地下室的KTV也是應女兒要求設置的
“我們不苛求她非要讀985、211,她對以後的人生,有明確的想法和規劃,這就很開心瞭。”
對在身邊18年的女兒即將離傢,他說:“有一點點傷感,但是更多的是高興,她們上學以後,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就更多瞭。我們不喜歡深圳的濕熱,喜歡昆明的氣候,以後可以多去,甚至生活重心一半昆明一半深圳,當然,全傢旅行必須一起的。”
(文章來源:一條,如有問題請立即聯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