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北京,只能负担得起小户型,

却要挤挤住进三代五口人?

就算能住得下,在满足功能后,

还能不能兼顾审美?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来看一下新案:

房子是屋主夫妇为了孩子上学,

在海淀添置的一套63㎡小一居

给日常负责接送和照看孩子的老人居住。

除了考虑二老的居住需求,

也要兼顾孩子的学习、娱乐和休憩,

以及夫妻俩偶尔留宿。

改造前实拍

第二居所虽然原本是个采光差的出租房,

但屋主夫妇希望营造不一样的居住体验,

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监护,

也充分考虑老人、小孩的食、寝需求。

如何实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同时,

让居室里小有风景、小而尽美,

是这一次改造的设计主线。

改造前,户型有几个缺陷:

1、房子位于一楼,窗外树荫遮蔽,采光不佳

2、单元门正对入户门,且室内没有玄关遮挡,开门见厅、缺乏隐私;

3、两厅一室,客厨卧各自独立,只有一间房,无法满足三代人分开休息。

小户型如何灵活安排朝夕功能,

在不同时段合理使用,设计师的做法是:

1、拆除非承重墙,将采光面连通起来,作为全家人活动的空间;

2、改变入户方向,入户新建储物玄关

3、睡眠舱的形式合理安排三个休息空间。

每个睡眠舱都集合了床头收纳与衣柜储物

三个睡眠舱的布局如图所示:

老人舱靠近卫生间,起夜方便;

孩子舱居中,被家人包围更有安全感,

同时延伸出学习区,功能齐全;

屋主夫妇睡眠舱靠里,呈一字排布,

三个睡眠舱都在迎光面,日出而作,入夜而息。

玄关

在入户处新建墙体,形成一个缓冲区,

四周做成储物柜和洞洞板

进门后可以在这里换鞋更衣,放置物品,

再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房间,

家政用品的收纳也有条不紊地藏身其中。

玄关顶部设计了软膜天花

模拟柔和明媚的自然光,

一扫阴暗逼仄,进门就心情舒畅。

客厅

穿过玄关,向左是客厅,向右是厨房。

原户型位于一楼,为充分利用采光,

设计师尽量将空间打开,

形成一个视觉上宽敞通透的「多功能厅」

// 老人房

平时老人喜欢在家看电视,

客厅的电视主要给他们使用。

电视旁边就是他们的睡眠舱,

搭配了木百叶和透光不透影的纱帘

兼顾遮光、透气和隐私的需求,

睡眠舱内部设有衣柜的空间。

睡眠舱外靠走廊的一侧,

在抬手的高度做了一道弧形灯槽

同时也是主卧的通风口,

既可以作为老人起夜路上的照明,

凹槽本身也可以作为扶手,

也不会像真正的扶手那样突兀。

// 阅读区

客厅中部是可供一家人使用的阅读区

成品书架搭配沙发椅,取书方便,

晚上打开落地灯,享受沉浸式阅读时光。

小朋友的书桌也靠近书架,便于收纳书本,

茶余饭后大家可以围坐在桌子四周,

或一起看电视,给彼此高质量的陪伴。

钢琴区连接休闲阳台,光照充足,

充分利用两侧和上方的空间做书架墙

对称的设计营造出秩序的美感。

// 家长房

钢琴一侧并排设立了两个睡眠舱,

右侧的给偶尔留宿的屋主夫妇使用。

同样搭配了木百叶和透光不透影的纱帘。

// 小孩房

儿童舱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

儿童床位于树屋上层,

靠近拱门一侧有单向透视镜子作为遮挡,

从公共区域无法望见里面,

在儿童房却可以增加通透感。

儿童房有专属的衣柜和绘本架

外部移门拉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移门采用隐藏式上吊轨,地面干净,

内部是简单的小床、长桌和梯子。

儿童房外还打造了面向走廊的柜体,

可以作为家庭收纳的补充部分。

餐厨

厨房是一个独立的方形空间,

原始结构无法更改,设计了餐厨一体

橱柜L形布局,餐桌放在中间,

也可以作为台面的补充。

左侧是洗烘一体机和咖啡角的区域,

连着嵌入式冰箱和蒸烤箱。

右侧依次是满足炒-且-洗,动线便利。

燃气热水器隐藏在百叶柜里,好看又散热。

卫生间

并非只有分离式卫生间才是最佳选择,

根据现有条件,设计了一个独立的马桶间,

再加和一个传统布局的卫生间

最高频使用的功能解决了,

排队如厕的情况也就很少会发生,

观感上也考虑了对称美学

为老人考虑,淋浴区旁边做错层壁龛

最下层高度和宽度可以作为淋浴凳,

坐下来使用省力又安全。

空间氛围综合考虑风格三代人的审美,

以及屋主一家对木质、露营等偏爱,

将基调定义为自然轻复古——

既有时光的质朴,也有自然的清新。

新家落成后,处处都能坐卧停留,

舒适随心,开敞与私密的变化,

让生活更加丰富,每个空间各具特色。

套内63㎡,不仅实现了三个卧室,

客厅和厨房都很开阔,

连卫生间都是分离式的。

更可贵的是在温暖质朴的底色中,

散发出自然的松弛感和舒适感,

这种观感也符合国人居住的含蓄美学。

(本文转载自设计部落,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