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東北帶著青皮的鮮苞米,就像南方的大閘蟹一樣,成瞭傢傢戶戶餐桌上的金秋時令物產。不同的是,鮮苞米比大閘蟹的嘗鮮期還要短,也就個把月的光景。
鮮苞米是各大早市、地攤最受歡迎的美味之一。
攝影/seagames50,圖/圖蟲·創意
這時候,早市、菜市場甚至你傢小區門口,都能看到鮮苞米的身影。有的商販開著小三輪車,坐地臺秤一放,大喇叭循環播放著苞米價格,不一會兒,這苞米車就被主婦們圍瞭個水泄不通。
“賣甜苞米啦!三塊錢一棒子,
五塊錢兩棒子,你買兩棒子先別走,
我再給你一棒子!”
魔性的東北吆喝聲,初來乍到的南方人可能會疑惑,就買個苞米,怎麼還打人呢?
為瞭保鮮,鮮苞米一般會穿著綠色的外衣。
攝影/Kokhanchikov,圖/圖蟲·創意
在東北,棒子=苞米=玉米。人們選苞米,扒開層層鮮綠的外皮,看看有沒有蟲蛀,看看飽滿程度,還要用手捏一捏,噗的一下,流汁的最好。一場“爭奪戰”過後,一編織袋的苞米就被拎回傢瞭,接下來的一個月,你和苞米形影不離。
優質的鮮苞米,粒粒爆汁。
攝影/kurapy,圖/圖蟲·創意
到底哪種食物最能代表東北?
也許有人說是鍋包肉,這幾乎成瞭去東北館子必點的一道菜,但人們也會為用白醋還是番茄汁爭得面紅耳赤;也許有人說是東北大米,是各地超市大米選區的“貴族”,但哪個產區最好也是爭論不休。東北苞米就不一樣瞭,產區分佈廣、品種多、適應性強,最重要的,苞米的各種吃法幾乎統一東北各地。
東北苞米,接受度最高的美食之一。
攝影/PAOPAOANFANG,圖/圖蟲·創意
01
怎麼吃苞米,才最東北?
東北人對苞米的吃法,那真是多瞭去瞭。無論是鮮苞米,還是蒸發水分後的老苞米,無論是整根苞米,還是切碎瞭磨成粉的的苞米面,每一種規格、每一種形態,苞米都有它“量身定制”的歸宿。
在東北,苞米有N種吃法。
攝影/jcfotografo,圖/圖蟲·創意
吃出東北的“鮮”
在東北,苞米最直接、簡單的吃法就是“烀”。啥是東北人的“烀”?簡單說就是加水去“煮”,但“烀”一定要蓋上鍋蓋,又煮又燜的感覺。
烀苞米前要扯掉頂端的胡須,要剝掉外層的青皮,但要留下最裡層白中帶青的嫩皮,這樣烀出來的苞米會有更濃鬱的草香。從烀苞米也能看出東北人在“量”上的堅持,一顆兩顆的哪好意思開火?十棒八棒苞米才下鍋,開蓋時,濃濃的蒸汽帶著苞米香撲面而來。
鮮嫩的苞米,用清水煮煮就很美味。
攝影/Jean_De_Vlas,圖/圖蟲·創意
著急的人會迫不及待地想拿起來就吃,實在燙的拿不住?拿根筷子從苞米底插進去,像糖葫蘆一樣啃著。在東北,菜用盆裝,飯用盤裝,苞米就是用筷子裝。剛出鍋的苞米,個兒頂個兒的黏糊。
鮮苞米好吃,但上市售賣的周期實在是短。現在為瞭延長苞米嘗鮮時間,有專門培育的晚熟品種,但終究時長有限。為瞭冬天也能吃到相對鮮嫩的烀苞米,會過日子的傢裡,會用冰櫃儲存大量鮮苞米,去皮去須隻留內皮,用塑料袋密封冷凍,裝滿半冰櫃。寒冬臘月,想吃凍苞米的時候無須解凍,直接放到鍋裡添水煮熟,和新鮮的苞米幾無區別。
一根筷子,簡直是吃苞米的完美搭檔。
攝影/eyeem,圖/圖蟲·創意
鮮苞米在東北的燒烤江湖也是一位霸主,是填飽肚子的主食,也是這場午夜煙火派對的終結者:東北的烤苞米都是整根整根烤的,不像南方玉米那種一粒粒串起來,吃一根基本就吃不下更多東西,往往成為一頓燒烤的尾音。
在東北,有的烤苞米就直接放在炭火之上。
攝影/alexey_arz,圖/圖蟲·創意
最原始的烤苞米,那必須在苞米地。掰上幾棒苞米,不用剝皮,帶著厚厚的青皮直接扔到地頭取暖的柴火堆裡,半燒半烤,用棍子挑出來,剝掉燒焦的外皮,用抹佈上下擦一遍,那種稍微有點焦,但還沒有炭黑的苞米粒最是好吃。
硬菜的“黃金”配角
無論是烀苞米還是烤苞米,對飯量小的人來說,一根苞米可能就是一頓飯。沒有這麼大胃口,又想吃到囫圇個帶骨苞米的人,也可以在東北燉菜中吃到。
有的地方也賣半根苞米,小胃口食客的福音。
攝影/zhykova,圖/圖蟲·創意
看你在東北朋友心中的地位,看他請你吃啥就一清二楚!東北請客領域,鐵鍋燉代表著鋼鐵般的友誼。鐵鍋燉大鵝、鐵鍋燉排骨、鐵鍋燉魚等等,哪一種鐵鍋燉都離不開苞米的參與。
鐵鍋燉殺豬菜,鍋邊貼瞭苞米餅子。
攝影/石磊,圖/圖蟲·創意
雞鴨魚肉、幹豆角、粉條、白菜、蘑菇,放到大鐵鍋裡亂燉,最關鍵要有苞米:或者把苞米切成一段段的,直接和各種食材混在一起燉;或者用苞米面貼餅子,牢牢掌控鐵鍋燉領域“第一主食”的地位。
這一鍋怎麼形容涅?可以說是東北美食界的天花板之一瞭。
在東北,鐵鍋燉裡的食材能換,鍋邊的玉米餅不能換。
上圖/視覺中國;下圖攝影/韓小涵,圖/圖蟲·創意
那傢夥,你要是下手晚,保準吃不到最入味的那幾塊肉。就鍋邊那一圈貼餅子,浸潤著亂燉湯汁的下沿,是這鐵鍋燉精華中的精華,但凡遇到不要面子的朋友,他都能給你挨個掰一圈。
沒有那麼多人?鐵鍋燉太多?沒關系!
東北人民近年來推出瞭一道迷你鐵鍋燉——壓鍋菜。顧名思義,就是用高壓鍋取代瞭大鐵鍋,把肉類、苞米、豆角或者地瓜、土豆等混合食材一起壓制,高壓縮短瞭時間,也減小瞭菜量。
壓鍋菜中的苞米,吸滿瞭湯汁。
攝影/LUKE
還有一種壓鍋菜的衍生品叫嘎巴鍋,用油比壓鍋菜要多,食材、油脂、鍋之間極易產生嘎巴,比壓鍋菜更焦脆一些。我們東北人民的智慧,沒有循規蹈矩的烹飪方式,隻有不變的嗷嗷好吃!
對瞭,這些個地道東北餐廳,哪一個門口不得掛上一串串黃玉米和紅辣椒,再搞點大花佈和紅燈籠,一定要把東北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主食,苞米最最常見的身份
對於東北人來說,鐵鍋燉、壓鍋菜這種“大菜”都不是日常生活的主角,苞米更為常見的身份,是人們一日三餐中的主食之一。
把苞米做成主食,首先就要磨成小顆粒。
圖/視覺中國
上班的早上,人們也許會在路邊買一份有苞米面參與制作的雜糧煎餅,或者吃一塊苞米面發糕。傢裡也會經常用苞米粉做一些餃子、包子,或者貼苞米小餅子。
現在的苞米餅香甜軟嫩,不像從前那麼粗糙。
攝影/pengs,圖/圖蟲·創意
這些日常所見的苞米面制品,都是用曬幹後的苞米磨制成粉而制作的,而且,幾乎都會再摻一些白面,不然粗糙到吞咽困難,真正的純大餅子都賊剌嗓子。
苞米面做的窩窩頭,現如今也成瞭一種健康美食。
圖/視覺中國
東北人管那些比較老的、留下來的自選品種叫笨苞米,這種苞米產量不高、樣子難看,但是勝在口感較好,大傢都會在房前屋後種一點。有些人還會用自傢種的笨苞米送送親朋,覺得更健康、更有老味道。東北人吃苞米碴子,也更喜歡用自傢或者親朋送的苞米來做。
東北的碴子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整個苞米粒,另一種是苞米粒磨碎成小粒但沒成粉,也把前者叫大碴子粥,後者叫小碴子粥。
上圖大碴子粥,下圖小碴子粥。
攝影/曇華碎夢,圖/圖蟲·創意
大碴子需要預先浸泡,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後,再煮粥,下鍋後大火燒開,小火慢熬,直至綿軟撈出,有時也會加一些蕓豆一起煮。小碴子熬粥,隻需涼水下鍋,稍煮即成。
煮熟或者鮮嫩的玉米粒還可以做一種硬核的東北甜品——玉米烙,甚至一些人會把它當做輕量主食。有的吃法,為瞭增加奶香,還會在玉米烙中添加牛奶或者芝士。
香脆可口的玉米烙。
攝影/Chun812,圖/圖蟲·創意
關於苞米還有一種“黑暗料理”——酸湯子。東北的酸湯子就是用苞米水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面條樣的酵米面食品。雖然有些人喜歡這種食物,但發酵過程容易被特定細菌污染,產生致命毒素,高溫煮沸也不能破壞毒性,沒有特效藥,病死率很高。為瞭安全,大傢還是不要去嘗試酸湯子。
02
東北玉米,遲來的王者
東北人這麼會吃玉米,和盛產玉米有莫大的關系。建國後的很長時間裡,玉米是東北最主要的口糧。但和辣椒一樣,玉米並不是中國本土產物,史料可考的,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時間是500多年前,在明代,不遠萬裡從墨西哥而來。
在東北,金秋的玉米地一片金黃。
攝影/王寧
世界級玉米帶
玉米到達中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北依舊是高粱的天下。清朝後期,隨著大批移民“闖關東”進入東北,玉米也隨之被大規模種植。
玉米地,是一種風景,也是一場豐收。
攝影/王寧
據《中國人口問題》中說,去東北闖關東的人中,多達77%的人從事農業活動,從1887年到1927年這40年間,東北耕地從3000多萬畝擴展到2億畝的空前規模,玉米就是這些開荒者們種植的最主要農作物。
人們把玉米串掛滿房前屋後,是豐收的象征。
攝影/15709568,圖/圖蟲·創意
玉米借著移民浪潮,在東北黑土地上開始紮根。但實際上,直到清末時期,東北主糧產量800多萬噸,其中玉米才不到40萬噸。
改革開放後,隨著改良品種的推出、機器大生產的投入,東北玉米在單產上實現瞭驚人的增長。
機械化提高瞭玉米采收效率。
攝影/王寧
以吉林為例,建國初期,玉米單產不足1500公斤/公頃,到1986年,這一數字飆升到5000公斤/公頃。就在百年之前,玉米在吉林還隻是小面積零星種植,而到瞭20世紀末,玉米總產量已經占到瞭吉林全省糧食總產量的75%。
玉米收割機器直接可以在田間把玉米脫骨出粒。
攝影/Dusan Kostic,圖/圖蟲·創意
玉米是在東北擴張最成功的農作物,而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東北肥沃的土壤、氣候適合玉米生長。甚至,吉林玉米帶與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並稱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
東北地區黃金玉米帶示意圖。
制圖/孫璐
在短短100多年的時間裡,玉米把中國東北從一片玉米幾近空白的大地變成世界級玉米帶。東北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玉米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
看玉米“七十二變”
玉米雖然好吃,但它目前最大的用途並不是用做口糧。2019年,我國玉米產量2.6億噸,飼用、工業加工、食用、種用四大用途,占比分別為53.78%、36.53%、2.88%、0.36%,飼用及工業消費占比高達90.31%。
2019年玉米產量大省多在東北和華北地區。
制圖/孫璐
玉米不僅是人類食物來源,還是畜牧業飼料來源,它衍生出瞭成千上萬種食品,玉米換個形式、換個身份,在你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玉米油、玉米淀粉、玉米糖、木糖醇、味精、酒精、賴氨酸、工業乙醇等都是玉米加工的產品,甚至還可以做成可降解的環保塑料袋和做衣服的佈料。玉米已經成為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
大多玉米儲存起來後。售賣轉化成其他產品。
攝影/呂文文,圖/圖蟲·創意
“乙醇燃料”也被看做是後石油時代,最有潛力的能源之一,這是玉米轉化的傑作。一粒普通的玉米正在悄然改變世界能源消費格局,但同時也引發一場持續至今的爭論。
據測算,要把一輛越野車SUV的油箱加滿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能喂飽一個人一年。在全球至今仍有20億貧窮線之下人口的時候,是否需要投入如此巨量的糧食,來生產工業制品呢?
玉米不僅是糧食,更成瞭一種能源。
攝影/Niuniu612,圖/圖蟲·創意
擔憂也並不是空穴來風。2007年全球糧價大漲,誘因就是以玉米等糧食作物來生產乙醇。你是否記得,“豬飛上天瞭”“二師兄起飛瞭”曾一時成瞭流行梗,豬肉價格的飛漲就是和當時玉米相關飼料價格上漲有關。
東北玉米產量,關乎中國糧食安全。
攝影/邱會寧
玉米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尤其對東北人來說,可見的、不可見的玉米都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孩童時,玉米也許是村頭老大爺泵出的爆米花,玉米也可能是手中的鍋巴、蝦條、威化。後來,玉米地可能是和同學們玩躲貓貓的地方,也可能是和初戀賞月的定情地。離鄉後,掰玉米成瞭回傢團聚的時機,玉米成瞭回憶中的故鄉味道。
玉米,紮根於黑土地上的外來物種,渾身都透著東北人的生活道道。
吉林省四平市農民夫婦采摘完玉米,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攝影/關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