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冷在三九” 你的被子夠暖嗎? 今天我們認識一種顏值超高的“被” 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 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
它被贊“光輝艷若雲”
龍被雖然有“龍”又有“被” 但並不是皇帝的被子 而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種織錦—— 黎錦 一般用作傳統祭祀和裝飾 這件 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 花紋圖案用黃、藍、白、綠、褐等彩色的絲線 純手工繡成 中間一條為正面的 黃龍 兩側和下面圍繞有兩兩相對的 四條龍 主體圖案 “五龍出海”氣勢恢宏 呈現一幅 龍舞滄海的場景 外圈為 喜鵲登梅、平(瓶)安(鵪鶉)富貴等 輔助紋飾,寓意 錦上添花 上下兩頭為 靈芝、仙草等裝飾紋樣 龍被是黎族 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 難度最大 文化品位最高 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 被贊嘆 “光輝艷若雲” 曾是黎族進貢給歷代朝廷的貢品之一 而這件清代的 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 歷經幾百年的時光顏色依然鮮艷 彰顯出它 精良的質地精湛的制作工藝 五彩繡線下
藏著半部黎漢文化交融史
黎錦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是中國乃至世界上 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 也是 中國棉紡織歷史的“活化石” 龍被起源與黎錦的發展緊密相關 宋元時期,黎族棉紡織業十分發達 有 黎幕、黎單等十幾種產品 龍被的傳統形制和制作工藝 就此沿襲發展而來 但由於沒有實物例證 元代以前的龍被究竟什麼樣子 人們已不得而知

△ 黎族繡娘正在織龍被。 明朝後期,中國的航海技術發展很快 海南島和全國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 這一時期的龍被明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 福祿壽圖、龍鳳呈祥圖等 漢族文化傳統紋樣 被融入到龍被的裝飾中 可以說 龍被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 明代“福祿壽”對聯紋森林圖龍被(局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黎族棉紡織技藝的推廣改進
最終改變中國人的穿著習慣

漢文化影響瞭龍被的紋飾 而黎族的棉紡織技藝 也對我國整個棉紡織產業產生瞭影響 宋末元初 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普及 但 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 元代時,有一名叫 黃道婆的婦人 把她從黎族人那裡學來的 整套棉紡織技術 在松江府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推廣 同時更新瞭 “捍、彈、紡、織”4項技術 全面解決瞭 從脫棉籽到彈棉花 從紡紗到織佈的主要工序技術難題

△ 華東師范大學海上風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三錠紡車,上面雕刻瞭一位微微弓著背、捧著一匹佈的老年女性形象。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可信的黃道婆像。 棉紡織技藝的重大創新 不但改變瞭中國千年來 以絲麻為主要衣料的傳統 還催生出新興的棉紡織產業 從此,中國人的穿著打扮發生瞭重大變化 生活習俗也因此而改變 2006年,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被列入 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部分原材料及其制作工藝難以為繼 龍被織繡傳承幾近斷層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曾瀕臨失傳絕境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多方努力,2019年 太極八卦麟鳳呈祥圖龍被被成功復制 還形成瞭可復制、可推廣的紡織技術規程

△ 復制的太極八卦麟鳳呈祥圖龍被。 如今,除瞭在博物館欣賞龍被之美 我們還可以把黎錦美物帶回傢 在一針一線中,領略黎族人 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藝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