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周建鵬在與埃塞俄比亞農業官員進行水稻研討
作為一名基層農業技術員,我的工作單位在縣級農業局,參加援外項目前,每天上下班的日子,總感覺少瞭些激情。2017年7月,有幸參與埃塞俄比亞南南合作項目和援塞內加爾農業項目,並一直擔任項目組長。6年間共推廣中國的實用農業技術30餘項,水稻平均產量8.6噸,比當地高出近一倍。引進中國蔬菜新品種32個,扶持蔬菜協會1個。援外經歷讓我有幸親身經歷瞭這些充滿挑戰和收獲的時光。
來到神秘的非洲
2013年到2015年我有幸參加瞭中國在埃塞俄比亞的南南合作項目,開啟瞭我的援外經歷。
2013年5月23日經過一個超長的夜晚,說超長,是我們晚上11點50在北京登機,因為我們往西走,時間比東晚。埃塞比北京晚5小時,所以我們多過瞭5小時黑夜。
5月23日當地早上5點38分到達,天剛蒙蒙亮,走出飛機,有些涼意,有些激動,非洲,我終於到瞭。亞的斯亞貝巴機場,埃塞俄比亞的首都機場在蒙蒙的曙光下顯得有些小,機坪停著2隻小型飛機。同行的同志們不急著下飛機,站在下機樓道上忙著拍照,要留下到非洲的第一印象。
背著大包小包,我們準備出關,工作人員對我們很友好,迎面走來對我們豎著大拇指,說著你好,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出瞭關,中國駐埃塞經參處的一名工作人員接瞭我們,異國見到同胞很高興。不久FAO官員阿佈,埃國農業部官員來接我們瞭。但是他們沒有估計到我們29人有這麼多行李,他們隻安排瞭一輛車,又叫來瞭2輛後,好一陣忙碌,終於啟程瞭。
接我們的車是在機場車站,機場周圍是連綿的山。車站裡停著的車好像是在參加車展,有著各種型號、大小不一、新舊不一、顏色五花八門的車。
車出機場,天是藍藍的,顯得很清澈,沿途種有些花。街旁是低矮的鐵皮房,看著是沒有規劃過的,或低或高,或新或舊,都是那種看上去小小的樣子。
街道被一條簡單綠化帶分兩車道。綠化帶上稀稀拉拉種著些花草,其中還有一頭驢在幸福拉著尿呢。建築物大部分是那種低矮的鐵皮房,夾雜著一些樓房,有的裝修得蠻現代的,有些是爛尾樓,站在那灰蒙蒙的,有這種滄桑感。感覺是“青山與長空一色,現代與落後並存”。
走近埃塞人的迷之自信
迷之自信之人類起源。埃塞俄比亞博物館鎮館之寶----埃塞人類起源的頭蓋骨。考古界流傳人類起源是埃塞俄比亞。所以埃塞俄比亞人深信不疑,為之自豪。
博物館分三層展覽,第一層是石器文化,鐵器文化,以及人類起源的頭骨。還有以前皇室的寶座3個,就是沙發。還有皇後的服飾,馬刀,步槍。二樓是農耕文化,有犁土工具、打獵的標槍,就是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那種。以及樂器,還有一種棋的東西。三樓是紡織、宗教、銀器制作。總的展品不多,石器文化和鐵文化從器物看人類的開始水平都一樣。
迷之自信之玉米產量每公頃60噸。2014年的4月,我們和駐地農業部門的技術員到一個湖灘的村莊考察。該地因為地處湖灘邊緣,有充沛的水源,所以種植的玉米較其他地方要好些。技術官員指著地裡的玉米問我們,中國的玉米產量多少。我們告訴他平均每公頃7.5噸左右。他聽後輕蔑地一笑,很自豪地說,埃塞俄比亞的玉米產量60噸。我們大吃一驚,因為他說的英語帶點口音,我們反復確認3次,他都堅定不移聲稱就是60噸。我的乖乖,我們不是來埃塞俄比亞指導他們的,從他的堅持來看我們應該是過來學習的。
(右一)周建鵬在塞內加爾與當地菜農尋找栽種對策
低效的農技推廣現狀
埃塞俄比亞的農業推廣體系由國傢農業部,州農業廳,市級農業部門以及相當於縣級農業局,體系是有瞭,但每一級的農技人員都不是很多。到瞭縣一級也就10來人,基本就分種植、畜牧,所有技術員在一個辦公室辦公。
通過瞭解,農業局並不完善。缺乏一些必要的部門,比如植保、土肥、推廣等部門都不存在。一些氣象如降水資料都缺乏。他們的日常基本就是沒事。或者抄一些資料,為開會或者下鄉用。這些資料都很簡單,從一些教科書上摘抄一些,而這些知識點都很有年代感瞭。
他們也下鄉指導,也建立一些示范地。就是示范地也是那種粗放式的種植和管理。他們下鄉次數不多,因為農業局要支付下鄉補貼,補貼按離農業局遠近來定。最少每天50比爾(埃塞俄比亞幣,當時相當於人民幣17元),就是這50比爾,導致我們需要合作夥伴下鄉開展工作時,合作夥伴不大願意,因為我們沒有經費支付他們補貼,不是農業局安排的活,農業局也不支付補貼,所以很是尷尬。
“小技術”獲得大認可
因為缺乏地表水,一般在雨季來臨時開始大面積生產。他們一把種子播下去,往往一場大雨後,因為土質大體為火山灰土,被雨水沖刷,導致苗床蓋上的土可達15厘米厚,種子就無法出苗。我做瞭個塑料矮拱苗床,不怕雨淋,出苗整齊,出苗粗壯。這個小技術深受技術員的喜歡,並在會議上被推介。
在埃塞俄比亞期間,我的專業是收獲後及處理。專業設置很靠前。但實際情況是埃塞俄比亞的農作物收獲後,大多立即進入瞭市場,所以在農產品儲藏這一塊基本沒戲。而且當地農業部門似乎也不大感興趣。
我隻能自己尋找一些可以幫助到的方法。當地生產紅薯,而且也是主要的食物。他們一般是生食或者水煮。就教他們利用做飯時把紅薯放爐邊烤熟,這樣香味四溢,一下子調動瞭食欲。這種烤紅薯很受當地小孩子的喜歡。
因為紅薯在采收過程中,很容易被挖壞,儲藏時常常導致整堆紅薯爛掉。我就教他們做紅薯幹,可以保存很久的時間。
還自掏腰包,出錢幫助農戶進行洋蔥和土豆的保鮮儲藏。教他們制作包子、饅頭,豐富他們的飲食品種。
通過這個項目,我深刻體會到瞭南南合作的重要性。中國和非洲有著相似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環境,我們的技術和經驗可以為非洲國傢提供有益的借鑒。
援助“三個一”思想的提出
在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和塞內加爾的農業官員的交流,根據項目的實際操作,我為農業組確定瞭一個整體思路,即“三個一思想”。該思想獲得商務部相關領導的贊揚。
傳播一種理念。一是改變當地農民傳統粗放種植思想。二是培養當地農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三是傳輸因地制宜科學種植的思想。
留下一片沃土。農技組通過綜合運用增施有機肥,合理輪作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
教會一批技術。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教會當地農民一些不花錢或者少花錢的實用技術。
探索農業援外管理體系模式
根據援外目標以及方案,通過項目開展的實際,建立起一個農業援外合作管理體系模式。
多舉措擴大項目影響
擔任項目組組長,我一直秉承服務塞內加爾當地的理念。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優化瞭項目的效果。先後開展對當地蔬菜協會的扶持、烏龜研究所送菜葉、對農民協會贈送菜苗、向婦女協會贈送新鮮蔬菜、累計贈送經過項目組進行提純復壯的優質水稻種子32噸,收益面積可達近1000公頃。
(左二)周建鵬帶領工作組與塞內加爾農業官員合影
見證中非友誼的真情實意
1、挽救工人瀕臨被截的手指
5月工人阿桑右手中指腫脹厲害,已經2天瞭。自己塗瞭一點藥膏,但目測看來情況不樂觀。手指腫起老高,表皮已經泛白,有潰爛的跡象,手背也腫起約5厘米高瞭。問起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被害蟲咬瞭還是被什麼東西刺傷瞭。Assan就準備這麼拖著,讓其自然變好。
根據經驗,如果任其發展,十有八九會要把手指頭截掉,決定幫他一把。立即給第19批援塞內加爾醫療隊吳啟明隊長聯系,報告情況。吳隊長果斷地說送過來。
郭醫生、周醫生不畏手指頭的污跡,認真查看。認為是被不知名蟲子咬傷瞭手指導致中毒發炎,裡面發膿很嚴重,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確實會有要截斷的風險。兩位醫生細致認真的消毒、開刀、清創、包紮。嫻熟的技術、認真的態度,手術很快結束。
2、對工人及傢屬進行義診
7月24日開展義診,對象為駐地工人以及工人傢屬。義診的內科、骨科、眼科、兒科等10幾個各個科室前都忙個不停,醫療隊的每個醫生都在認真傾聽,細致講解,整個義診井然有序。
本次義診條件簡陋,又碰上下大雨,導致老是斷電,所以空調無法使用,室內溫度很高。全體醫生都汗濕瞭,但依然面帶微笑,毫無怨言,為醫療隊全體醫生點贊!
此次義診共有70多人參加。看到工人及他們的傢屬懷著滿意的心情離開時,我們知道辛苦有瞭回報。
3、水稻點力助當地缺秧農戶
4月15日,當地農業官員找到農業組駐波多爾水稻點專傢表示,Nianga村種植戶斑佈因為技術不到位,計劃栽種的稻田缺乏秧苗,希望中國農業組能幫助解決,水稻點負責人郭躍輝立馬答應。
水稻點專傢親自開車往返40公裡4個來回,及時把秧苗送到Nianga村,種植戶斑佈與18日-19日共栽插瞭1.5公頃稻田。並就就水稻移栽後的註意事項與種植戶斑佈進行瞭交流。
4、水稻捐贈
12月6日,捐贈水稻12噸。可作為種子實用,播種面積可達1700公頃。
5、向當地學習資助供電電池。
12月16日,水稻點村長拜訪水稻點,尋求農業組的幫助,幫助當地一所中學CEM DEGUIA捐贈一組電池。
通過詢問,得知這所中學因為發電機故障已經停工停課瞭幾天,急需一組大功率電池啟動電源。該校校長為此多處奔波詢問尋找電池,然而在當地並沒有找到合適的電池。於是焦頭爛額的校長聯系guyia村長是否還有別的渠道獲得電池,村長打探到農業組有電池立即與農業組聯系尋求幫助。
為瞭早日幫助學生重返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運行,農業組決定向給該校捐獻一組電池。
周建鵬享受“豐收樂”
回顧我的援外經歷,我深感榮幸和自豪。通過援外,我不僅傳播瞭中國農業技術和經驗,還為當地農民帶來瞭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支持。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隻有通過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實現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和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為推動全球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我也將積極倡導和支持中國農業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未來的工作中,我會繼續收獲更多的經驗和成就。
周建鵬 塞內加爾整理述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