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從規劃圖到實景圖,“一帶一路”的合作影響著無數青年人,也離不開青年群體的參與。在十周年的時間節點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李珊珊受邀做客光明網《我與絲路有個約會》特別欄目探討在新的建設起點,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管理領域未來在“一帶一路”的行穩致遠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功能。現將專訪視頻及內容發佈如下:

從金融保障的角度來說,我們近十年的時間也再次印證,中國有能力去通過多邊的金融協作、平等協商來構建,共同促進的、高效務實的、區域性的金融合作格局。

本文字數約1717字,閱讀需要2分鐘。

記者:十年來,資金融通在“一帶一路”推進中發揮瞭什麼作用,有哪些影響?

李珊珊: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支撐,從近十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情況來看,我覺得從資金的供給方的特征來說,體現出以大型金融機構,特別是中資的、政策性的銀行為主導,新興國際金融機構和傳統的國際金融組織為補充的特征。從質上來說,“一帶一路”對於金融效率的提升,也起到瞭一定的帶動作用,有非常嚴謹的學術研究也發現,國際資本的流入,提升瞭當地“一帶一路”共建國傢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記者:“一帶一路”共建國傢的金融合作在近十年有哪些成就、特點、意義?

李珊珊:我覺得我們這十年的金融合作,至少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的成就和特點。首先,新設金融機構和互設金融機構。第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加快推進。截至2023年9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30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傢簽署瞭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17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建立瞭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的石油結算也取得瞭很大的突破,這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帶來很好的機遇。第三,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包括我們發行瞭“一帶一路”的債券,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準入門檻降低,我國交易所與境外多國的交易所也簽署瞭合作備忘錄,這些都表明我們整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程)在加快推進。

近十年的金融合作也為我們未來的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積累瞭很好的經驗。從金融開放的角度來說,我們近十年的經驗再一次印證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結合中國國情穩慎推進金融業的雙向開放、資本賬戶的開放、制度性的開放,對於我們中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從金融保障的角度來說,我們近十年的時間也再次印證,中國有能力去通過多邊的金融協作、平等協商來構建,共同促進的、高效務實的、區域性的金融合作格局。

記者: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管理領域可以在“一帶一路”的行穩致遠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珊珊: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完善金融監管、創新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是非常關鍵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一帶一路”對於沿線國傢來說就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機制,特別是沿線國傢多是資源型的國傢,它們的經濟增長受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還有美元匯率波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有更多值得信賴的貨幣品種可供它們選擇,這對於它們也是一種風險分散的工具,以及風險管理的一個手段。

第二,在戰略推進的過程中,需要通過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管理來更好地管理風險,從金融合作機制來說,我們看到在機構層面(包括像國傢開發銀行),已經開始建立瞭多邊的金融合作機制,未來也許可以考慮將這種協作機制上升到制度層面。同時,在區域性金融危機的管理和風險處置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共同的應對措施,未來通過機制的完善,持續構建一個更加長遠的、有保障的金融風險管理體制。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