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法國攝影傢馬克·呂佈誕辰100周年。近日,他的中國好友、著名攝影傢吳傢林撰文回憶倆人超越年齡、跨越國界的友誼。“好照片是用攝影語言來表達的。我們能成為忘年交,是因為有著共通的攝影語言。”吳傢林稱。

圖為2010年應馬克·呂佈夫婦相約,吳傢林從雲南臨滄拍攝現場趕到上海與他們相會。令胡歌

馬克·呂佈是蜚聲世界的紀實攝影大師,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傢。從1957年起,他22次訪問中國,用影像向世界介紹瞭發展中的中國變遷,為巨變中的中國留下眾多珍貴的視覺檔案。

吳傢林,雲南昭通人,同樣是世界著名紀實攝影傢,系唯一一位入選《佈列松的選擇》和世界攝影大師系列作品叢書(法國著名的攝影“黑皮書”)的華人攝影傢。其走向國際,離不開馬克·呂佈的賞識。

“那是1993年的6月7日,經影友介紹,我臨時參加瞭馬克·呂佈給中國攝影師看照片的見面會。完全沒想到自己那批略顯寒酸的照片,會被他喜歡。”吳傢林回憶,此後,他倆結下瞭不解之緣。

吳傢林帶過去的這批照片,是他抓拍的傢鄉山裡人的生活場景,有披著羊毛氈的男人,有雨中趕馬人,有狹路相逢的趕豬的小孩……馬克·呂佈花瞭一個多小時將這些照片認真分成A、B、C三類。兩年後,吳傢林將其中的A類照片,結集成冊出版為攝影集《雲南山裡人》,並寄往法國。

圖為吳傢林攝影作品《大山包山民》,1989年拍攝於雲南昭通。吳傢林攝

收到這份禮物,馬克·呂佈激動不已。他多次稱贊吳傢林的攝影作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濃鬱的地域特色、非常中國化”“既不擺佈場景,也不制造影像,不欺瞞不作假”“呈現給人們的是驚喜,是幽默,還有超現實,而且處處精彩皆由其雙眼於現實和生活中尋覓”,並積極向外界推介。

1996年3月,受馬克·呂佈邀請,吳傢林參加美國休斯敦國際攝影節,取得成功。次年,他又受邀去到法國。

“當時已72歲的馬克·呂佈開著車來到機場接我。一到他傢,他就要給我報銷機票錢。我高興地告訴他:我靠自己的作品解決瞭路費問題,不要你報銷瞭。”吳傢林說,聽到這些,為他感到高興的馬克·呂佈一下抱住瞭他。

這一次,馬克·呂佈帶吳傢林參加在巴黎舉辦的國際攝影節,並成功獲得個展資格。參展之餘,他們還一起參觀瞭埃菲爾鐵塔、凱旋門、聖母院……

圖為2001年馬克·呂佈在山西平遙拍攝。吳傢林攝

後來,兩人又多次在紐約、上海、山西等地相見,一起參加影會、一起拍照。不在一起的時候,就互相寫信交流。“為什麼馬克·呂佈這位國際大師這麼喜歡我這個山裡人?我想是因為我們有許多共通之處。”吳傢林說,比如兩人都喜歡觀察、發現、抓拍,不組織,不導演,不幹預被拍攝對象;都推崇以帶著尊重和愛看待所有生命的方式去拍攝。

馬克·呂佈在紀錄片中也曾解釋:“我在法國,是銀行傢的兒子;吳傢林在中國,而且是在中國的貧困山區;這完全是兩個世界,常人對此往往不理解。但他的照片強烈地沖擊著我,溝通瞭我們的思想,我們就像一對好兄弟。”

這對“好兄弟”最後一次見面是於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直覺的瞬息——馬克·呂佈攝影回顧展”。彼時,馬克·呂佈已87歲高齡。吳傢林陪他登上上海大廈的頂樓陽臺,盡情地拍攝瞭一個多小時。分別前,馬克·呂佈將他最經典的攝影作品《埃菲爾鐵塔的油漆工》贈送給吳傢林。隨後,又將兩人20多年來的通信原件交給吳傢林保管。

“這些信件我都拷貝過瞭,原件留給你保存更好。”吳傢林說,這是馬克·呂佈最後的交代。2016年8月,馬克·呂佈因病在法國去世。

“在馬克·呂佈給我的第一封信中,第一句話就是這樣寫道: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友誼、文化。由於相同的興趣和熱情,使我們成為朋友。”吳傢林稱,回望兩人的友誼,馬克·呂佈帶給他的不僅有機遇,更重要的是鑒別攝影作品的眼光,以及紀實攝影的精神。

“好照片是用攝影語言來表達的。這個攝影語言不光是構圖的問題,還跟拍攝者的價值觀、世界觀及個人品格息息相關,最後形成他對瞬間的精準捕捉。”吳傢林說,這是他和馬克·呂佈的共識。

吳傢林認為,在攝影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文紀實攝影仍獨具價值與魅力。研究攝影,仍需向馬克·呂佈等西方大師學習,同時保持自己的特質。(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