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河三絕——烏銅走銀·紫陶·錫傳統手工藝品展》上,烏銅走銀和大理古城遙相輝映;在2023年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上,建水紫陶和古樹茶相得映彰;在今年大火的《非遺裡的中國》雲南篇裡,彝族海菜腔大放異彩……
乘時代之風,傳民族之粹,多年來,雲南省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以雲南非遺力量推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這個“非遺大省”的“TOP級別”。至今,紅河州共有1196個項目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國傢級16項、省級86項、州級190項。眾多的非遺項目,在紅河州的土壤中“向陽”發展。
讓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活起來”,並非是讓其在展覽上束之高閣,而是真正的融入人間煙火,這說到底還是需要和人打交道,這也就意味著需要非遺傳承人以更佳的方式進行傳承、保護和發展。
在宏觀上,要求瞭地方的政策法規,對非遺保護工作,集聚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2018年,紅河州頒佈實施《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條例》,強化對各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檔案的整理,開展傳承人搶救性錄制工作,其中,國傢級非遺項目《四季生產調》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獲評全國優秀項目。
同時,激發傳承人和群眾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創設多元傳承渠道,給予弘揚非遺技藝、推進產教研結合的“空氣”。針對非遺傳承人“為愛發電”,缺少資金發展的問題,紅河州集中做好經費補助工作,發放傳承補助,國傢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2萬元、省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8000元、州級傳承人補助從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000元。
紅河州對非遺事業發展的助力,使非遺傳承從內化轉為外拓。一方面是地方傳承中心公開吸納學員,傳承人主動參與省內外以及全國性的大型展會;另一方面是,與企業合作發展,使非遺在保護中主動融入新時代市場經濟。
在微觀上,紅河州更聚焦、深耕非遺+旅遊、非遺+文創等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融合模式。其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非遺+旅遊,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為文旅添上瞭更具“根與魂”的濃重色彩。建水古城包羅萬象、建水汽鍋雞醇厚撲鼻、濮拉服飾獨具一格……通過與旅遊嫁接,來紅河玩、吃、買、學、研非遺已是渾然一體。
近年來,以建水紫陶為代表的“金木土石佈”雲南特色非遺技藝產品,以及“滇西·絲路雲賞之旅”等10條雲南特色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不僅擴大瞭非遺受眾范圍,使“雲上梯田•夢想紅河”大IP不斷深入人心,而且更加契合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各地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千四百年”的歷史沉淀,薈萃著非遺的炫麗之美。非遺的傳承、保護、發展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同樣也是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的又一體現。紅河州將繼續構建融合相濟的非遺新格局,讓非遺項目繼續煥發時代光芒。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