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晶晶
河南科技大學域外漢學研究中心館藏和刻本古籍《野馬臺詩餘師》。此書刊刻於日本弘化3年,中國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相傳《野馬臺詩》的作者是中國南朝梁代(約公元5至6世紀)的寶志和尚,他常用詩來給百姓預言禍福,據傳非常之靈驗,《野馬臺詩》是他預言日本歷史的讖緯詩。
《野馬臺詩餘師》裡記錄瞭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進入大唐後,唐玄宗用《野馬臺詩》考驗其漢學功底,將《野馬臺詩》的文字徹底打亂,令人難以閱讀。吉備真備向本國寺院的觀音菩薩閉目祈禱,希冀獲得助力。等他睜開眼,從梁上懸下一隻蜘蛛沿著詩句來回遊走,吉備真備按照蜘蛛曳絲的軌跡,順利讀出瞭這首詩,受到瞭唐玄宗的誇贊。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此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卻以文字的形式作為一個故事被流傳瞭下來。此書《辨正》部分詳細記錄瞭此事,卷前附《吉備大臣入唐野馬臺詩讀圖》及《蜘蛛曳絲圖》等精美術版畫,書中漢文原文之後還附有日文釋讀。吉備真備讀《野馬臺詩》的故事也成為瞭中日歷史上的一個趣聞。
吉備真備(公元695年--775年),日本奈良時代的學者、政治傢,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遣唐使之一,大唐玄宗曾在洛陽紫薇城應天門接見瞭他。在中國學習時,吉備真備曾得到唐玄宗的允許,進入皇傢書庫瀏覽群書。他在鴻臚寺學習17年,潛心研究天文、歷法、音樂、法律、建築等知識,成為瞭一位身通五經、三史、明法、算術、音韻、書法的飽學之士,學成歸國時,還將許多中國典籍帶回瞭日本。如《續日本紀》卷一二天平七年(735)四月廿六日辛亥所載:“入唐留學生從八位下下道朝臣真備獻《唐禮》一百卅卷、《太衍歷經》一卷、《太衍歷立成》十二卷、測影鐵尺一枚、銅律管一部、鐵如方響寫律管聲十二條、《樂書要錄》十卷、弦纏漆角弓一張、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露面漆四節角弓一張、射甲箭廿隻、平射箭十隻。”
吉備真備帶回的中國典籍對日本各方面都產生瞭影響。如《唐禮》130卷,完善瞭日本的朝廷禮儀;《太衍歷經》1卷、《太衍歷立成》12卷促進瞭日本的歷法改革,使唐代歷法得以在日本推廣和使用;《樂書要錄》10卷,成為研究唐代音樂的重要資料,推動瞭唐樂在日本的傳播。此外,記載瞭東漢光武帝至漢靈帝一段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東觀漢記》(143卷)也由吉備真備帶去日本,東觀是中國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處所,位於洛陽南宮,《東觀漢記》完成於此處,可惜的是,此書元朝以後在中國已經散佚。回到日本後,吉備真備在太學教授中國律令、典章制度,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促進瞭日本政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是日本制度文化發展過程中裡程碑式的人物,也是日本引進、收藏中國典籍的奠基人。
吉備真備的《將來目錄》,是記載漢籍東傳日本的最早目錄。日本平安時代學者藤原佐世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應是基於《將來目錄》所成。《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記錄瞭日本平安前期漢籍的總目錄,共包括一千五百七十九部漢籍,相當於《隋書·經籍志》、《舊唐書·藝文志》的二分之一。經過多方考察,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孫猛教授認為,截止日本平安前期,中國八世紀以前的漢籍接近一半已經東傳到瞭日本。
現藏於廣東省“深圳望野博物館”的一塊唐代墓碑,被包括日本明治大學氣賀澤保規教授在內的多名中日學者證實為吉備真備所書,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方為吉備真備所書的出土墓志。該墓志出土於中國洛陽,末尾刻有“日本國朝臣備書”。日本史書《續日本紀》中這樣記載:“我朝學生播名唐國者,唯大臣及朝衡二人而已。”“大臣”是日本對吉備真備的尊稱,“朝衡”指的是阿倍仲麻呂,可以看出日本對吉備真備給予瞭極高的評價。吉備真備作為遣唐使兩度赴唐,兩度歸國,帶回瞭諸多漢籍,為日本奈良時代的社會文化發展和中日文化交流都做出瞭重要貢獻。(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學域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