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吃飯有“飯搭子”,旅遊有“旅遊搭子”,運動有“運動搭子”,甚至還有“遛娃搭子”“逛街搭子”“減肥搭子”……通過社交平臺,年輕人萬事皆可搭。 “搭子”,方言裡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輕人中流行的“搭子”,反映瞭一種新型的社交關系模式。在《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發佈的2023年十大流行語中,“搭子”赫然在列。 “搭子社交”在年輕人中有多火?一項關於年輕人社交的調查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年輕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沒有搭子的年輕人中,仍然有超過一半的人想要個搭子。不同於傳統黏稠式的社交,搭子社交無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關系的培育和情感的培養,帶著明確的任務和目的精準出擊,雙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項任務的快樂、彼此為伴,又能保持較為清晰的邊界感和分寸感,不會造成太大的社交壓力。而如今社交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以及用戶畫像顆粒度的不斷細化,都讓精準搜索興趣和精準匹配成為可能。 不僅如此,“搭子社交”在某種程度上讓年輕人打破瞭自己的社交圈層和邊界。在傳統的社交中,年輕人囿於時間和精力有限,以及社交慣性、環境等因素,隻能在一些狹窄的空間內、重復的場景內進行社交活動。基於“趣緣”打造的社交關系,則突破瞭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藩籬”,大大豐富瞭社交的開放度和多樣性。相比熟人關系所代表的“強關系”,淺於朋友、重於同事的淺社交所產生的“弱關系”,因為彼此之間資源的異質性,或還在短暫的陪伴之外帶來其他的社會支持。 仔細咂摸,年輕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和遍地“社恐”“i人(網絡流行語,指性格比較內斂、內向的人)似乎構成瞭某種互文。在社交平臺上,人們主動搜索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共同完成某一段的情感陪伴,哪怕這種方式的實用性和目的性過於明確和強烈;而在線下的半熟人、陌生人的社交場合,不少人開場就先聲明自己的“社恐”“屬性”,頗具“免責”意味。 這也意味著人們對個人時間和空間的重視和保護,以及獨立意識的提升。自我屏蔽掉更多性價比不高、效率不高的社交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和焦慮,轉而將有限的時間和心力投入到以“以我為主”的生活和關系建構中。這種重視和保護意識的生發與強化,有著鮮明的社會和時代成因。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加速流動,傳統的社會和傢庭結構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下降,社會競爭日趨激勵,“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接受著全方位的“成功”審視和壓力測試。為瞭保留一個自我的空間並保持獨立,年輕人選擇從傳統社交中部分退出,同時選擇“搭子社交”活躍在多個興趣愛好圈子。不少觀點將“搭子社交”視作傳統親密關系的“平替”。這種說法並無不可,但“平替”多少有一些“無可奈何而為之”的被動意味,筆者更願意將“搭子社交”視作年輕人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動之舉。
各取所需、來去自由,且沒有額外的情感負擔,以較低的情感投入換取精準的社交回報,“搭子社交”的性價比不可謂不高。但由於“找搭子”的過程更像是“開盲盒”,靠譜的搭子不少,但安全風險和隱患也不是全然不存在。熱衷於“搭子社交”的年輕人,該緊繃安全這根弦。從以“社恐”之名回避社交到試水“搭子社交”,勇敢走出心靈的“內卷”已算是成功的第一步。除瞭符合其本意的淺嘗輒止的淺社交,“搭子社交”還將發展出何種新的社交關系,帶領我們觸摸真實而廣闊的人生和世界,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