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

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 宋燕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天然承擔著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提供文化資源的職責。我們應當敬畏文物,但博物館不應該是高冷的存在,它應該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全國人大代表宋燕表示。


宋燕1989年進入南京市博物館工作,2014年調入六朝博物館,現任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34年來,她見證瞭南京乃至全國文博事業的發展歷程。讓文物“活”起來,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是她多年不懈努力的方向。

讓觀眾走進“六朝”

“各位遊客下午好,歡迎參觀六朝博物館,有需要聽常設展覽志願者免費講解的朋友,請到一樓服務臺集合。”提醒鈴聲響起,正在館內參觀的觀眾紛紛向博物館一樓聚集。隨後,他們在“六朝青”志願者團隊志願者張曉剛帶領下,追隨著古人的腳步,開啟一段六朝文化之旅。 作為文博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宋燕欣喜地看到,走進博物館正在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又讓她有些憂慮:當人們置身博物館展廳,面對豐富多彩的展品,又有多少人真正看懂瞭展品、理解瞭展覽? “原因之一是很多博物館展覽內容太過專業,服務觀眾的方式也不夠豐富多樣。”宋燕認為,如果觀眾參觀六朝博物館時隻停留在拍照打卡、發個朋友圈的階段,那麼,這部分觀眾就沒有充分理解六朝文化。有感於此,也為瞭避免“千館一面”,六朝博物館從一開始佈展就站在瞭普通觀眾的角度。從觀眾踏進館內的那一刻開始,文學史上的“魏晉風骨”“王謝風流”等說法仿佛在一瞬間化作瞭一幅幅可觀可感的畫面。 當“六朝青”志願者們穿著印有六朝博物館“人面紋瓦當”logo的工作服,面帶微笑,聲情並茂地講述著100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時,觀眾也被帶入到遙遠的時空隧道中,與嵇康飲酒,與王羲之對話……2018年,“六朝青”志願服務團隊榮獲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九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和“優秀志願服務團隊”提名獎。

讓文物“開口說話”

入職第一天起,宋燕就希望這輩子能一直守護著文物。30多年光陰似箭,宋燕的初心一直未變。為瞭讓文物“活”起來,她認為,文博工作者不僅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展示,講好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還要做好活動品牌打造,把文化自信根植於大眾心中。

宋燕為孩子們講述六朝故事。

六朝博物館開館以來,一方面,堅持與中小學校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合作模式,將博物館教育與中小學課程相結合,創造與教學內容結合互補的教育活動項目品牌;另一方面,組織“六朝青”志願者走進社區,走到群眾身邊。“我們結合街道、校園所在地的六朝文化和城市歷史,通過舉辦微展覽、專題講座、系列博物館課程等方式,打通文化志願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宋燕介紹。 宋燕在西交利物浦大學開展六朝歷史文化主題講座。

近年來,六朝博物館與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深度合作,每年均開辦考古成果展。今年暑假期間,六朝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8傢博物館共同舉辦“永恒的絢美——希臘時代彩陶及普利亞藝術文化特展”。百餘件珍貴文物穿越歷史,跨越千山萬水,從意大利普利亞來到中國南京,在六朝博物館與華夏文明相映生輝,共同演繹一場文明對話。 宋燕認為,文物應該是有生命歷程的,它們不但有燦爛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更應該健康地“走”向未來。

守住歷史文化“根”與“魂”

今年1月,宋燕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提交瞭4份建議,國傢有關部門均給予回復。她最為關註的是《關於在南京建設(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的建議》,文化和旅遊部相關領導專程來到南京,當面就建議的內容與她進行深入溝通交流。 作為文博工作者,宋燕非常關心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守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早在2007年,宋燕當選為南京市白下區(現已合並為秦淮區)人大代表時,就比較關註檢察工作。此後,她看著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被正式納入檢察公益訴訟范疇,也看到瞭南京檢察機關為守護文物作出的努力。 “我身邊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位於碑亭巷的‘六朝磚井’案例。”2019年5月23日,南京市玄武區檢察院對該文物保護線索進行立案調查。2022年6月30日,“六朝磚井”修復完工,驗收合格。“是檢察機關的依法能動履職,讓它最終順利‘回傢’。”宋燕說。 宋燕瞭解到,2022年7月,玄武區檢察院牽頭成立瞭轄區文物和文化遺產公益保護聯盟,聯盟成員不定期開展文化講座、法治宣講、聯合巡查等公益行動,宋燕也積極參與其中。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文化講座上,她作為特邀嘉賓圍繞健全文物保護公益協作機制等內容作發言。宋燕認為,守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根”與“魂”,要高效整合刑事司法、行政執法、檢察公益訴訟、社會公眾各方力量,建立完善制度化、常態化工作機制,解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難點問題,著力構建同向發力、融合並進的大保護工作格局。同時,要多角度展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新成果,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講好文化遺產故事,不斷壯大文物保護志願者隊伍,形成全社會參與保護、共享成果的生動局面。“公益訴訟的開展離不開公眾的支持。檢察機關應不斷擴大宣傳,發動廣大群眾共同關註、共同監督,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我也將積極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共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宋燕表示。

來源:檢察日報·聲音周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