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字按照現代漢語學的理解,具有對策、策略之意。“根本之策”意味著在所有破解難題的對策之中,起到的是基礎性、決定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根本之策”,為黨和國傢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瞭思想指導和根本遵循。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有助於深刻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黨員幹部科學決策、找準方法、戰勝困難十分重要。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生態環境問題是關乎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在於資源的過度開發。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發展必然會造成大量資源被浪費,降低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從資源使用的源頭抓起,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采取更加集約化的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 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推進城鎮化,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傢進城落戶,這既可以增加和穩定勞動供給、減輕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又可以擴大房地產等消費。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化。它是基於全球現代化發展規律做出的重大抉擇,更加關註人民群眾的需求,把百姓的實際困難作為工作的目標導向,以全面提升民眾的身心素養和生活品質為根本目的。以人為核心,要使城鎮化真正有利於人民生活品質改善,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城鎮化質量變革,促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堅持創新發展,是我們分析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時代發展的關鍵。縱看古今、橫看中外,任何民族的興旺發達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創新擺在瞭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抓住瞭創新,也就抓住瞭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舉。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產業發展在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瞭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沒有產業發展,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考察衡量一個地方脫貧攻堅質量,關鍵要看其扶貧產業的發展狀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實現瞭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這一奇跡背後,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始終處於重要位置。通過發展產業,提高群眾的發展能力,有利於從根子上解決貧困問題,防止返貧現象發生,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16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勝利、實現黨和國傢的長治久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依規治黨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的有力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被列為新時代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並從戰略上安排部署瞭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強調要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提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依規治黨,全方位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執行力不斷提升。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強調,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等問題都同地緣沖突密切相關,化解沖突是根本之策。當今世界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傢是與世隔絕的孤島,國與國之間是深度契合的有機體。國傢和,則世界安;國傢鬥,則世界亂。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難民危機是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面對諸多難題,各國之間要管控分歧,當事各方要加強溝通協調,形成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隻有從源頭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來,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明顯好上去。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綠色發展本質上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不能推動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反而會阻礙經濟長久發展。因此,實現綠色發展就要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摒棄過去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的做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正做到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是具有深遠戰略眼光的精準判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狹隘價值觀和落後思想觀念的束縛,是最持久、最有效的扶貧方式,不僅決定著扶貧的成效,更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貧窮觀念,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與其他地區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關乎黨之大計、國之大計。

本文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12月4日第2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