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健全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常態化工作機制,把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作為年輕幹部培養的重要途徑。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贏得軍事競爭主動和未來戰爭的關鍵因素,必須持續不斷培養造就堪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陸軍軍醫大學探索建立常態培養機制,鼓勵高學歷人才奔赴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在基層一線淬火成鋼,人才隊伍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陸軍軍醫大學探索建立高學歷人才常態培養機制——
赴艱苦地區鍛煉 在一線崗位成長
■劉小薇 左勝男 解放軍報記者 張琳
日前,陸軍軍醫大學組織年度職稱評審。今年,該校開辟青年人才成長綠色通道,20餘名骨幹在評審中脫穎而出,其中5人來自珠峰腳下的陸軍第953醫院。博士畢業後,他們按照大學設計的成長路線圖,到艱苦邊遠地區鍛煉,如今已成長為基層一線挑大梁、擔重任的骨幹力量。
“3年前,在陸軍黨委指導下,我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良性循環機制,邁出依托大學下屬艱苦邊遠地區單位,鍛煉培養高學歷人才的第一步。”該校政治工作處領導說。
面對科研競爭壓力和高學歷人才需求,該校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轉型重塑的重要課題。他們充分發揮特色辦學優勢,制訂實施“五大人才工程”,分級分類進行個性化扶持培養,鼓勵高學歷人才赴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培養造就瞭一批專業化軍事醫學人才。
深入班排、走進哨所,在艱苦邊遠地區單位工作的這幾年,青年科研骨幹有一個共同感受:“離部隊更近瞭,和基層官兵感情更深瞭,更瞭解一線官兵需求瞭!”
按照該校設計的“紮根基層—實戰磨礪—成才成長—擇優選拔”成長路線圖,2018年博士畢業的周亮,被分配到某邊遠衛勤單位。在大漠戈壁,他大半時間和邊防部隊官兵一起度過。如今,周亮被選拔到陸軍特色醫學中心任職。談起那段經歷,他深有感觸地說:“基層不僅鍛煉瞭我的業務能力,更讓我深刻理解瞭軍醫的職責使命。”
“優先評定職稱、課題立項傾斜……我們將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高學歷人才納入人才隊伍建設體系整體幫帶,持續跟進培養。”該校人力資源幹事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常態開展醫療骨幹輪崗代職、進修培訓和“一對一”科研輔導,助力高學歷人才加速成長為科研備戰骨幹。“醫院每年都會邀請一批專傢教授來高原臨床一線指導帶教,同時還安排我們重回大學進行專項培訓,形成良性互動。”陸軍第953醫院護理學博士許珂說。
近年來,一批從該校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在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他們結合基層部隊特點及官兵實際,創新推進基層衛勤建設;針對訓練傷多發等情況,研究高原缺氧條件下慢性病疼痛的機理和治療方法;引進紅外熱成像診斷技術,有效定位軟組織損傷,為消除病痛提供靶向治療依據……在他們看來,艱苦邊遠地區同樣是科研創新的沃土:“以科研成果服務部隊建設,越靠近一線官兵,我們的研究就越貼近實戰。”
高學歷人才在基層鍛煉成長,也為艱苦邊遠地區單位註入新鮮血液。3年來,陸軍第953醫院成功申報16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4項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和1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30餘篇SCI論文,建立高原傷病防治臨床現場研究基地。“我們‘老高原’的幹事創業熱情,也被進一步激發。”該醫院某科主任巴桑旺堆說。
“我申請到高原工作”“我的專業是野戰外科學,更適合去邊防一線”……今年,該校又一批博士畢業學員主動申請奔赴艱苦邊遠地區部隊。陸軍軍醫大學領導告訴記者,隨著越來越多在艱苦邊遠地區鍛煉的優秀人才通過選拔走向新崗位,這套人才培養良性循環機制基本成型。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3年11月26日第1版)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