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春,Reddit上有一個神貼。
有一白人女生去年申請瞭108所美國大學,被錄取的大學不乏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樣的頂級牛校,而且是全獎包生活費的那種。
▲ Full ride和full tuition的區別:前者涵蓋大學所有相關費用的獎勵。其中包括學費、書本費、雜費、食宿費,包括生活費。其目的是消除學生上學遇到的所有經濟困難,後者隻覆蓋瞭學費部分。
不過呢,她的優勢也很明顯瞭。
申請形象可以說是Buff疊滿:初代大學生(父母沒念過大學)、低收入傢庭、小鎮青年...
除瞭人種不是非裔、拉丁美裔,身份這塊基本是名校招生官看到瞭就要搶著要的那種...
▲ 招生官看瞭齊刷刷轉身,直呼:I want you!
畢竟美國頂尖名校多錄取這些低收入傢庭的初代大學生可以提升自己的U.S.News排名,也能把案例放在官網上,時不時給學校做點正面宣傳。
小姑娘的GPA和標化也是沒話說,1530的SAT,剛好卡在夠申請藤校的檔位。活動這塊除瞭沒什麼國傢級獎項,其餘的也挑不出太多的刺。
她塑造的申請形象也打瞭一手安全牌:勤工儉學、獨立自主、熱愛音樂、善於反思的文科生。
她的特殊身份不是我們國際生能復制的。我們申請100多所學校,如果按50美刀一所學校來算,光申請費就要5000多刀,3-4萬人民幣瞭。由於她來自低收入傢庭,申請費根本用不著她掏錢,不要錢隨便申。
但能在短短幾個月完成108所大學的申請,必有她的過人之處。
事先聲明一下,我們不提倡這樣的做法。很顯然這是擾亂申請秩序的行為。
試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申請100多所學校,那必然會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人手中Offer多的能打牌,有人被全聚德,大部分人隻能在Waitlist中苦苦乞求學校發個Offer。
介於早申請結束後,真正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到兩個月,早申沒上岸的同學估計手上有十幾所學校要申。這時,如果能學習一下別人的時間管理大法,說不定能給我們的申請帶來一點啟發。
1
善於打破規則
菌菌研究她的案例,發現此人非常擅長“無視”規則,比如Common App最多隻能申請20所學校,她就換個申請系統去申:
她還利用瞭一些學校的網申通道,順便無情吐槽瞭UIUC的申請系統。
再比如,她用一節AP水課的時間,填寫完瞭所有的網申表格。這點很難復制哈,因為很多人根本沒有水課,比如苦逼的IB人。
有人問她說,她申請100多所學校,高中升學指導老師會不會有意見?畢竟要麻煩老師給這麼多大學送成績單。
她開玩笑說:她可能已經被人傢恨死瞭。
有人抱怨,升學指導老師隻允許申請不超過10所學校,她回答:這是你的未來、你的選擇。
潛臺詞是送成績單是升學指導老師的本職工作之一,你不能為瞭行他人之便,限制瞭自己的個人發展。
2
戰略上的“勤奮”
菌菌還發現,她是一個策略大師。
跟我們認知中的小鎮做題傢不同,她前期戰略上的勤奮,有助於她後期戰術上的偷懶。
首先,她時間花的最多的地方在於主文書,也就是Personal Statement。
一般人從高三才開始寫文書,稍微聰明點的從高二暑假開始寫,而她呢?高二就把主文書給寫好瞭,因為她知道,這是招生官花最多時間讀的文書,也是最能代表自己的文章。
她的選校也非常有意思。Top30學校中理工科學校不申,不給獎學金的UC不申。其餘都申請瞭,主打一個廣撒網多撈魚。
用她的話說:Top20總能進一個,畢竟REA就上岸瞭聖母大學。
▲ REA進瞭聖母,麻瞭麻瞭。
她還申瞭一些排名靠後的教會學校,總之就是給足瞭自己保底的底氣。
除瞭提前寫文書,她還幹瞭一件非常牛掰的事情。她把100多所學校的文書題目、字數都整理進瞭一個表格,瞭解瞭哪些學校的文書可以互相套用。
她總共寫瞭50-60篇文書,大部分都是復制黏貼自己寫過的補充文書,然後改改字數。
對於Why Essay這樣需要你花時間做調查的補充文書,她承認隻做瞭一點研究,這點不可取。
對於那些她有把握進的學校,她每所學校的文書不會花超過45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
不過呢,打鐵還需自身硬。她本身寫作能力強,又熱愛創意寫作,所以文書寫作對她來說,就像呼吸一樣簡單。
3
對於自身有清晰的認知
其實,在她的帖子底下噴擊她的人不在少數。有人說她搶占公共資源、有人說她給招生官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有人說她純粹是為瞭博人眼球。
她對於這些負面評價照單全收,但是絲毫不被它們影響,因為她對自己有著清晰、客觀、冷靜的認知。
她的自我剖析非常有趣。
她申請這麼多學校,表層原因有三點:傢裡非常缺錢、對不同的學校感興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一種心理保障。
深層次的原因可以歸結到她當地社區的文化。
她覺得消費主義和對於成功的渴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她成長的環境中,上一所好大學被看作是獲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因為美國名校為低收入傢庭的學生提供瞭一道階層流動的階梯。
在她看來,單一的價值體系讓像她這樣的學生從小對於申請上好的大學有一種狂熱的渴望,這也是為什麼她申請108所學校——她想要通過Offer、這些外在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雖然她想說,申那麼多大學,對於她這樣的學霸而言是一種樂趣,但回過頭來看,整個過程並不有趣。
得嘞,好話歹話都被她說完瞭,菌菌也沒什麼好分析的瞭。
隻想最後提一點,她的申請體驗從側面反映出瞭,美國名校對於低收入傢庭、初代大學生這樣的弱勢學生的優待,小到免除申請費,大到全款上名校。
不論這些學校的本意是好的,還是別有用心,這個教育體系至少能讓這些有膽識、有能力的普通人實現一把“美國夢”(雖然這個美國夢對於美國人來說算Easy模式,對於其他國傢的國際生來說,是地獄難度的級別)。
我們不太可能申請100多所學校,但她的經歷更像是一個社會實驗。當一個人申瞭這麼多學校,幾十封拒信可能就是一個數字,失敗似乎也沒那麼可怕瞭。
最後附上她被Waitlist和拒絕的學校。下面這些學校的申請,大傢還是要用心對待的哈:P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