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僑網訊 11月15日,2023海外華文媒體山東行的17傢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及記者走進聊城參訪。
一座面積僅有1平方公裡的古城,卻被6.3平方公裡的湖水包圍,是一座“時而風吹楊柳岸,時而光影夜闌珊”的“水中四方城”;這裡是京杭大運河與黃河的交匯地,孕育出瞭“大碼頭”的盛況,塑造瞭如今的“中國北方威尼斯”;這裡是全國極少“城—墻—河”體系相對完備的古城;這裡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古城——聊城水上古城。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
見到聊城古城的第一眼,一定會被其獨特的地理格局而驚艷:聊城市區內,煙波浩渺的東昌湖將四四方方的古城捧在手心,呈少有的“天圓地方”之態,壯闊而瑰麗。
東昌湖是中國三大城市湖泊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規模約是濟南大明湖的4-5倍,蓄水量約是杭州西湖的2倍。很難想象,如今廣闊的東昌湖,原本隻是聊城古城的護城河。
登上雄偉城墻遠眺湖面,美景躍然眼前,心胸豁然開朗。水城一體塑造出瞭這座城的獨特風貌,也賦予瞭這座城千年繁華。
黃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共同孕育出瞭這顆水上明珠。在城中心的“江北第一名樓”光嶽樓俯瞰古城,仍能想象當年大運河聊城段船閘、橋梁、會館、碼頭、商鋪林立的熱鬧場景。
聊城當時有多繁華?康熙與乾隆乘船下江南時,總會在聊城停留。記載中康熙來過聊城6次,乾隆來過聊城9次,乾隆禦筆“光嶽樓”匾額和康熙禦筆“神光鐘暎”匾額至今仍懸掛在光嶽樓上,乾隆還曾禦批光嶽樓為“天下第一樓”。
受益於漕運,至明清時期聊城已是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
日出日落,轉眼千載春秋
經過歷史和戰爭的洗禮,目前古城內仍存有光嶽樓、海源閣、范築先紀念館等文物保護單位和30餘處歷史建築。時光雖曾帶走種種,卻也留下瞭寶貴紀念。
光嶽樓與嶽陽樓、黃鶴樓齊名,有“雖黃鶴、嶽陽亦當望拜”的美名。這座經歷瞭600多年風雨的全木構樓閣仍然保存完好,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聊城“八大會館”之首山陜會館見證瞭清代聊城的商業繁榮,其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國內罕見;大碼頭遺址旁,至今仍留有康熙皇帝巡遊時的禦碑;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記錄著聊城的文化昌盛......如今,根據明清遺址修復的古城繁華更勝當年。以光嶽樓為中心,一橫一縱兩條商業步行街上商鋪林立,行人比肩接踵。人們重拾舊時記憶,也在體味美妙的當下。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久前大熱的國漫電影《長安三萬裡》沿著詩人們的足跡,追尋大唐盛世詩篇。歷史上的聊城,也曾吸引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駐足。
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道出許多豪情,引發瞭無數人共鳴。如今的聊城也正乘著時代輕舟,一路向前。
延續文脈傳承的聊城文廟,如今用沉浸式夜秀向更多人展示文化經典;從明清兩代衙署到民國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見證瞭曾經“官文化”的聊城縣署如今已成網紅打卡地......從廟堂之高到走入尋常百姓傢,老建築找到瞭屬於自己的新角色。
聊齋志異成為經典,胭脂姑娘的故事也在現代得以延續;水滸傳中的江湖雖然遠去,武松打虎等英雄故事卻仍在傳唱......從山東快書、新派演繹到水秀,老故事們已經煥發瞭新的活力。
大宅門中的愛恨情仇已成往事,中國阿膠博物館展示的燦爛中醫文化卻在發揚光大;非遺技藝傳承千年,卻也不斷琢磨出新的花樣和產品......技藝雖老,但傳承創新永不停止。
集江南、江北之風韻,匯自然、人文之靈氣,聊城這座融合瞭歷史與未來的江北水城,值得被更多人青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