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金融強國?吳曉求認為,首先是大力發展現代金融,而不是傳統金融。這個金融功能一定是多樣的,不是單一的,金融功能中包括資源配置、財富管理、支付、所有權分割等等。其次,應該有很好的風險識別和配置機制,因為金融的核心是配置風險。再次,金融應當更具有影響力,為此要推動金融的國際化。

11月1日,2023中國企業並購重組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榮譽主席、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會上解讀瞭昨天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他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未來中國金融的發展、改革的任務、發展的重點都提出瞭明確的要求。這次會議的內容非常豐富,第一次提出瞭要把我國建設成金融強國的目標。過去中國是個金融大國,但還沒有成為金融強國。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這是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也是更加艱難的過程。”以下為吳曉求演講全文: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尊敬的姚主任、葉主席,各位來賓,首先,祝賀2023中國企業並購重組國際論壇隆重召開。

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瞭,這是六年來的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未來中國金融的發展、改革的任務、發展的重點都提出瞭明確的要求。這次會議的內容非常豐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很難把這次會議的內容做全面地解讀。但是,我註意到瞭這次會議第一次提出瞭要把我們國傢建設成金融強國。

過去認為中國是個金融大國,但還沒有成為金融強國。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這是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也是更加艱難的一個過程。

我理解,和金融強國相適應的金融首先肯定是現代金融,而不是傳統金融。這個金融功能一定是多樣的,不是單一的。金融功能中包括資源配置、財富管理、支付、所有權分割等等。也就是說,金融不僅僅是創造貨幣的流動性,還要創造資產的流動性,要讓金融的功能更加復合、更加多元。

創造資產的流動性和並購密切相關。資產流動性的創造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它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讓社會的資產更有效率。也就是說,我們將會從一個主要創造貨幣流動性的金融體系過渡到創造貨幣流動性和資產流動性雙重功能的金融體系新時代。其中,資產流動性將會變得更加重要,這也對資本市場發展提出瞭新的要求。

同時,這種金融應該有很好的風險識別和配置機制。因為金融的核心是配置風險,這主要是對現代金融而言的。傳統金融對風險的配置能力是比較差的,對風險的識別也比較物質化、物理化;現代金融對風險的識別是數據化的,這也會有效地拓展金融的服務鏈條,提高金融的普惠性。此外,金融要更具有影響力,為此我們要積極推動推動金融的國際化。

要達到金融強國的目標有三項改革任務:

第一,著力推進中國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實現金融業態的多樣化,以及金融功能的轉型。業態多樣是功能轉型的基礎。很難將一個非常單一的金融業態稱為現代金融。我認為肯定不是,因為單一的金融業態不能實現功能的多樣性。

現代社會尤其是國傢發展到今天,對金融的需求已經變得非常多樣瞭。人們絕不滿足於一個簡單的儲蓄服務,甚至也不簡單的滿足於一種融資的服務,可能更需要多樣化的財富管理。因為他要保證存量資產的成長性。同時,還要有一個迅速、有效率、安全、低成本的支付體系,以及很好的信息指引以引導資本的流動。這些都是金融的多元功能,隻有通過市場化改革才能有效實現。

金融的市場化改革目標主要是要改變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改革主要是由脫媒引起的。目前,中國社會的金融脫媒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是不可阻擋的,因此金融脫媒就是市場化力量對金融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無論是資金需求者,還是資金供給者,都希望通過市場來完成交易、完成金融活動。交易者和市場都會慢慢繞開中介,通過市場來完成他們各自的交易活動,這個現象就是“金融的脫媒過程”。

金融脫媒的本質是市場化改革,也是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所以,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有內在的邏輯基礎,它不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東西。我們有時候會把它看的太實用瞭。比如說,過去30多年,我們都把資本市場定位於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理解,這個市場本質上是一個財富管理市場,如果不是財富管理市場,它是不可持續的。

從金融的功能、脫媒的趨勢可以看出,必須要首先推動市場化的改革。我們要達到金融強國必須推動金融的市場化改革,以完成金融業態的多樣化和功能的多元性,能更好地為居民和實體經濟、特別是高科技企業提供很好的服務。

第二,是法治化。金融強國下的現代金融一定是法治化的金融,它的母體一定是法治化。所以,法治中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進一步完善法治,對於推動中國金融的現代化、對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是最重要的軟條件。沒有這個條件金融強大是很難的。因為金融最重要的是信用,是基於別人的信任你才能夠強大起來。

那麼信任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完善的法治。所以我們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必須把法治的完善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它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科技的創新同等重要,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更重要。有一些國傢經濟規模不是很大,但成瞭全球的金融中心。原因在於它的法治完善,人們都相信它。所以,信任是建設金融強國最重要的基礎。

與法治化相適應的是契約精神。契約也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法治化,一個有序運行的文明是靠契約精神來維系的。現代金融市場是基於契約精神運行的,每個金融產品都是一種契約,所以我們必須要遵守它,遵守承諾。

與契約精神相適應的是透明度,這都是在法治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的軟要求,包括對社會的要求,良好的契約精神和很好的透明度。

金融產品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化產品,必須有很好的信息披露。所以,現代金融監管的核心是透明度監管。這對透明度提出瞭特別高的要求,對中國社會也提出瞭很高的要求。無論是法治、契約還是透明度都對中國社會提出瞭很高的要求,這是我們邁向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法治、契約和透明度是文明社會的標配,我們必須向這個方向前行,這樣就能夠為建設金融強國奠定很好的基礎。

第三,是開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這“三化”是我們建設金融強國所必須遵守的。國際化意味著我們的金融將會有國際影響力,在現代金融或者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金融的國際化主要是有兩個標志或者兩條路徑是我們必須要堅持下去的。

一是本幣(人民幣)可自由交易和國際化,這是必須完成的。今天,人民幣國際化的環境比較復雜,比過去要復雜不少,而且困難更多瞭。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需要和諧適度的外部環境。國際化意味著國際投資者對你的信任並願意持有。如果國際投資者、包括國際貿易市場、支付市場都不持有或者不太相信你的話,那國際化是很難推進的。所以,一個和諧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一國貨幣自由化以及國際化的重要保障。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著力改善我們的外部環境,要營造一個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條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

二是中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度。今天我們市場的外部投資者,包括港澳臺的投資者在內,大約隻占到4.5%。這4.5%是在QFII、RQFII以及滬深港通沒有限額的條件下實現的,原來長期是在3%左右,現在上升到4.5%。很難說外部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投資隻占4.5%的金融是一個強國金融,最多是一個大國金融。所以,中國要變成一個金融強國外部投資者的比例是要大幅度提高的。

中國可能很難實現像東京和倫敦那樣高的外部投資者比例,但是我們應該可以達到美國市場的比例。美國市場的外部(國際)投資者大概占到18.5%,中國是4.5%。未來,我們經過5年的努力,或者到2030年,我們能不能達到15%、18%這樣一個比例?這和人民幣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如果缺乏這個改革基礎,外部投資者到中國市場來投資的比例很難上升。當然,前提還是要提高中國市場的投資回報,以及規范的制度設計,還有可預期的政策,以及規范的法治環境,這些都是提高外部投資者在中國市場投資比重的必要前提。

正因如此,從制度設計來看,可以發現中國的資本市場離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金融強國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實現金融強國,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實現貿易大國、貿易強國要困難得多。

中國2001年12月份加入WTO之後,完成瞭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型。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中國社會第一次全面融入國際社會。這是加入WTO偉大的貢獻、偉大的成就。中國隻有融入國際社會,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才能夠實現現代化。

中國的金融也是這樣的,中國的金融也隻有融入國際社會、國際金融體系,成為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一員,才是金融強國或者說才是強國的金融、大國的金融。如果不融入的話,肯定不行,所以開放變得特別重要。

我們自身的制度建設也非常重要。這就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期待。在過去的30多年來,中國的(金融)市場總體上和經濟發展、經濟開放的步伐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中國股市總是在3000點附近波動。探討背後的原因,對建設金融強國至關重要。這個金融指的是現代金融,現代金融的基石是資本市場。

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必須要發展好資本市場,因為資本市場對應的是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而且,中國的產業升級迭代隻有通過現代金融才能完成,由此可知中國資本市場的任務多重要,因此我們需要重視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

中國資本市場為什麼成長不起來?

我認為跟我們的制度設計和發展理念有密切的關系。我們老是把它看作是一個融資的市場。實際上,把它看作是一個財富管理市場、投資市場,就具有可持續性,相關規則就會偏向投資者。現在的規則、制度設計都偏向融資者。一個不尊重投資者的市場怎麼可能發展起來?因為投資者的資金是要回報的。也就是說,資產要有足夠的成長性,要和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但是現在沒有實現這個目標。所以,功能的定位排在第一位,把它認為是公共融資的市場,規則當然都是沖著融資來的,制度設計也是這樣的。

在這個理念下你會發現第二個問題出來瞭,就是制度設計出瞭問題,特別是在減持規則和IPO的規則都出瞭很大的問題,三年鎖定期一過就減持瞭,這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大股東、實際控制人這些人有利,這個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一個財務約束,融瞭20個億怎麼也得創造與20個億融資相匹配的利潤和分紅,但我們目前沒有這個約束。

另外,隻要有IPO排隊,一定有制度性誘導,一定是一個不公平的尋租,由制度引發的超額利潤、超額收益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必須把背後的制度設計漏洞找到,主要是目前的減持規則是不科學的。

還有對於註冊制理解的泛化。中國的IPO在增發融資方面存在著制度缺陷、規則缺陷。我研究瞭兩個交易所的相關規則,有些規則是落後的、是不正確的,依據不正確的規則做交易,不能說交易者違規。他沒有違規,他是根據規則來交易的,但是這個規則本身是錯誤的。

規則、制度問題的深層原因都在理念上,理念一旦錯位,後面的東西都會錯位。有一傢企業上市之後沒過幾天就開始退市進程,這是荒唐的、荒謬的,不能這麼做。我們要對這個市場保持高度敬畏,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傢的一些監管經驗。

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到的,法治化、契約精神、透明度、市場化,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有公信力的資本市場,這都是建設金融強國時候所必須考慮的。

這就是我在學習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公報關於金融強國我的一個學習體會,如果理解錯瞭,我自己負責。

謝謝大傢。

演講者吳曉求系國傢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