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第六屆中醫藥文化大會暨首屆銀發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渭南市舉行。大會圍繞“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助力銀發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舉辦瞭主旨報告會、多邊對話、研討交流、展覽展示、投資對接和公益義診等一系列活動。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講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何丕潔,農工黨中央原副主席汪紀戎,原國傢衛計委副主任陳嘯宏,第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張世平,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陳紹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國醫大師唐祖宣、國醫大師孫光榮、國醫大師李佃貴、國醫大師雷忠義、國醫大師楊震等兩院院士、國醫大師,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專傢、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瞭大會。
主旨報告會是大會的“重頭戲”。60餘位專傢學者參加演講,談文化、話康養、說趨勢、論前景,亮絕活、出真招,各抒己見,精彩紛呈。
中醫藥就是健康醫學
“中醫藥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瞭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實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統一,蘊含瞭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原司長餘海洋在報告中強調,要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的優勢,建成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獨有的幾千年健康養生文化,其目的是“未病先防”,與現代醫學近年來提出健康生活方式高度相似。餘海洋認為,“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醫學生活化的醫學體系”。要加快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讓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健康步入老年生活,提高健康預期壽命,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貢獻”。
“中醫藥不僅僅是疾病醫學,更是健康醫學”。養生即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采取各種措施以達到保養生命、頤養心身、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理論和方法。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副院長曹煒也認為,中醫藥適應未來醫學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的發展趨勢,與正在轉變的醫學模式和轉變瞭的醫學目的相吻合。
“人人知醫,天下少病”,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力紅引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載“餘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傢傢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強調指出,中醫具有通業性,人人健康可以自主。要通過實踐導向、身心感知和關註啟發的方法,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中醫對生命的認識。
健康生活養生有道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對生命的認知與實踐”。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秘書長楊金生說,“上工治未病”——古往今來一直被強調為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首要任務,目的在於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促健。大眾實踐中醫藥養生文化,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良好心態、動靜結合、藥食同源、因人而異、內病外治等方面。
“中醫藥大健康具有多維度、全周期和整體化的特點”。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院長王階說,多維度是指涵蓋瞭天、地、人、環境、心理、情感等方面;全周期是指涉及生、長、老、病、衰、養、調等階段;整體化是指包含預防、醫療、藥品、器械、康復、服務等領域。發展中醫藥大健康,就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防治、疾病康復和養生保健中的作用,要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推動中醫診療和康養走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養生首養性”“天人合一是養生的最佳境界”“‘食養’是養生之根本”。國醫大師楊震系統介紹瞭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指出孫思邈的養生觀,是將古代中醫、佛教理論及儒傢、道傢思想等融為一體,並貫穿於人的一生。從備孕、受孕、孕期、生產、產後階段到嬰幼兒、少年、成人、老年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的養生,孫思邈均有所論述。
“醫學的發展靠醫學文化的引領,文化是靈魂”。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指出,當前中西醫學都面臨著疾病譜、氣候輻射環境和人體適應等方面的變化,必須堅持傳承創新發展,突出創新。特別是從微觀到宏觀提升維度,從小到大提高整體性,真正關註生命健康,建構包括中西醫學等在內的健康全覆蓋的整合醫學,這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通過依靠自然力,包括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發修復力、自由代謝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護力、精神同共鳴在內,切實增進人類健康。
國醫大師唐祖宣詳解飲食養生、運動養生、情志養生和名人養生,通過相關理論闡述和實踐經驗,總結瞭中國式養生的科學內涵和方法手段。國醫大師李佃貴以所創立的濁毒理論分析現代疾病防治策略,針對養生保健提出瞭“化氣血之濁毒、化臟腑之濁毒、化經絡之濁毒”的原則和方法。廣州醫科大學王新華教授、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張友明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徐鳳芹、中國絲路集團董事長閆立金、北首嶺中醫文化傳承人楊三倍分別以“中醫音樂治療與老年健康” “食藥同源活性成分的研究及應用” “中西醫結合聚焦老年慢病共病”“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共建絲路健康共同體”、“ 古中醫的分類思維與現代應用”為題,介紹瞭中醫藥研究新方向、新進展、新成果。
中醫藥康養潛力巨大
“發展中醫藥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低成本高質量戰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指出,中醫藥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質量高、體驗好,從根本上追求“主動健康”。在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條件下,應倡導主動健康觀,不能否定西醫,但要提升中醫作用,建立老齡健康新體系。要將中醫思維貫穿到老齡文化產業、老齡健康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制造產業、老齡服務產業、老齡金融產業等六大領域,以中醫思維為指導,吸納西醫技術以及現代科技成果,設計符合長壽時代要求的滿足全生命健康需求的老齡產業體系。因此,必須把中醫藥事業產業作為優先戰略,“這有利於占據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傢戰略的制高點”。
“必須讓全社會樹立大健康理念,推動中醫藥更快更好地傳承創新發展,真正助力康養產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原副主任閆青春表示,目前我國康養產業發展滯後於城市化,必須加快扶持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制度措施、服務體系等建設,把中醫藥事業真正作為康養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予以高度重視和全力推動,完善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保障、服務、管理、運行等方面標準、規范和政策法規。
“要打造中醫藥文化科技推進全民健康新模式“。中國人口與老齡化戰略研究智庫顧問董萬章提出,要補短板、建機制,著力推進主要社會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開發社會治理、社會保障集成體系的應用系統,搭建社會治理社會保障中樞平臺,增加政府與社會的“兩維”合力。
“人口老齡化是倒逼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最大最持久的動力,研究實施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傢中醫藥事業和產業戰略,不僅關系中醫藥文化的復興,也關系每一個人的全生命生活質量,更攸關中國應對全球最大規模老齡化挑戰的成敗”。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松認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搭建銀發全產業鏈條,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銀發產業集群和聚集園區。針對渭南市臨渭區發展銀發產業,他建議抓住“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的主線,以發展銀發產業為突破口,聚焦“政策爭取、資源註入、綜合配套”等關鍵領域,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和實施路徑,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在本屆大會上,還舉辦瞭中醫藥產學研用代表參與的“中醫藥與銀發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主題多邊對話,舉辦瞭中醫藥特色診療、文旅康養、傳承創新、中藥發酵、鄉村振興等平行會議,舉辦瞭產業投資對接會、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名醫健康咨詢、中醫圖書捐贈、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等特色活動。大會期間舉行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陜西省中醫院醫聯體米烈漢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揭牌儀式,渭南市大健康產業項目集中簽約20個,項目總投資108.17億元。
本屆大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藥膳研究會、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等行業學會協會聯合渭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部分民主黨派中央社會服務部作為協辦單位,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等多傢相關社會機構作為特別支持單位。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