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於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學者朱剛曾說: “每一個中國人,若認真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必會發現有不少東西是直接或間接來自蘇軾的。稱他為中國人的‘靈魂的工程師’絕不過分。” 一千個中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不一樣的蘇東坡。 在作傢林語堂的筆下,蘇東坡是橫空出世的天才,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在學者王水照的眼裡,蘇東坡是率真狂妄的奇人,是豪放不羈的作詞傢。 但李一冰心中的蘇東坡卻截然不同。 他耗費大量心血,撰寫瞭這本《蘇東坡新傳》。 歷經八年成形,幾經周折出版。 餘秋雨評價道:“是文字典雅的學術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甚有見地。” 在李一冰的筆下,蘇東坡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普通朋友。 他有著年少氣盛的血性,也有著虎口逃生的狼狽,更有從急躁慌張走向從容曠達的智慧。 讀懂瞭這本書,你終將悟透蘇東坡的處世之道,變得不怒不嗔不浮躁。 01

不怒

古語有言:“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當一個人經常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中,便容易失去理智,影響對事物的處理和判斷。 能將一腔怒火壓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蘇東坡新傳》中,有這樣一則往事。 元祐元年,蘇軾被朝廷免試為中書舍人。 當時,和蘇軾一同共事的,還有司馬光的門人劉安世。 劉安世是一個熟諳典章的官僚。 和蘇軾合作處理事務時,他總是喜歡搬出各種制度來約束對方。 年輕氣盛的蘇軾每次聽到劉安世在一旁,如老朽般喋喋不休,都會不勝其煩。 一次,劉安世又拿出典故,絮絮叨叨地教育蘇軾。 蘇軾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痛罵道:“哪裡冒出一個劉安世,知道這麼多典故!” 劉安世也不甘示弱,和他吵瞭起來。 事後蘇軾反思,勃然大怒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矛盾僵化。 將心火咽下,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相處中的摩擦,才能化解困境。 從那以後,面對劉安世的說教,蘇軾不再輕易發火,而是坦然接受。 二人之間不僅矛盾盡消,更化敵為友,日常工作也順暢許多。 莎士比亞說:“誰能夠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如果總是因為小事喪失理智,大動幹戈,隻會讓矛盾愈演愈烈,讓局面加倍僵化。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喜怒不形於色,悲歡不言於表。 修得好脾氣,才能自在安然過一生。 02

不嗔

佛教將“貪、嗔、癡、愛、惡”列為人生五毒。 其中第二位的 “嗔”,就是指怨恨他人的心理。 人生不過百年,總是因為一些仇恨耿耿於懷,受傷的隻會是自己。 學會寬容別人,提升的不僅是人生智慧,更是做人的格局。 《蘇東坡新傳》裡,講瞭這樣一個故事。 元祐初年,高太後起用蘇軾為翰林學士,蘇軾因此東山再起。 碰巧,有一個曾經在“烏臺詩案”中,對他進行過殘酷折磨的獄官也在朝。 這個獄官每次見到蘇軾都十分畏懼,生怕他會因為怨恨對自己打擊報復。 有一次,獄官找到蘇軾,低著頭支支吾吾,閃爍其詞。 蘇軾見他頗有愧疚之意,便給他講瞭一個故事: 有條蛇咬死瞭人,被閻王追捕,按律當死。 蛇申訴說:“我雖然有罪,但我有‘黃’,能治病,可以贖罪。” 閻王赦免瞭蛇。 不久,小鬼牽一頭牛至,說它頂死瞭人,當死。 牛辯解說:“我有‘黃’,能活數人。” 閻王又赦免瞭牛。 後來,獄吏引一人至,說他殺瞭人,當償命。 此人學起瞭蛇和牛,申訴說自己也有“黃”,要求活命。 閻王聽後大怒說:“蛇黃、牛黃入藥,天下共知,你是人,何‘黃’之有?” 此人不好意思地回答說:“我無別‘黃’,但有些慚‘惶’而已。” 一番話說出口,獄官臉紅地笑瞭起來。 蘇軾用這個故事,巧妙化解尷尬,一句“慚惶”,就已經放下瞭過去。 自此,獄官終於不再害怕蘇軾的報復,兩人相處也自在瞭許多。 縱觀蘇軾這一生,三起三落,備受政敵所害。 但從始至終,他都未曾對誰心生半點憎恨,總是雍容大度,一笑泯恩仇。 好友章惇拜相後,一度欲置蘇軾於死地。但蘇軾卻回信說:“交情固無增損也。”  王安石位居高位,將蘇軾逐出朝堂。但蘇軾見瞭他,依舊熱情懇切,與之泛舟遊湖。 就像蘇軾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一個人活到瞭一定境界,是懂得不再去責備任何人。 因為所有的憤恨都是為難自己,背負著沉重的仇恨,首先拖累的就是自己的心。 學會將往事清零,讓愛恨隨意。 原諒別人,說到底也是放過自己。 03

不浮躁

《菜根譚》中有句名言: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做人做事,如若總是漂浮不定、乖張自滿,便會處處受挫。 沉得住氣、耐得住煩,才能成得瞭大器。 《蘇東坡新傳》中,講述過陳希亮的故事。 陳希亮與蘇傢數代世交,論輩分是蘇軾的前輩。 嘉祐八年,蘇軾中進士,恰好在陳希亮手下任鳳翔簽書判官。 當時的蘇軾,年少輕狂、自負才華,不甘在小小知府手下做事。 每當和陳希亮意見不同時,他總是不顧規矩,和對方據理力爭,一點不肯屈就退讓。 為人耿直的陳希亮,雖聽聞蘇軾大名,卻不慣著對方的毛病。 有一次,一位吏役尊稱蘇軾為“蘇賢良”。 陳希亮勃然大怒道:“府判官就是府判官,有什麼賢良不賢良的。” 他將那吏役打瞭板子,此舉使蘇軾十分難堪。 而後,蘇軾寫的公事,他也毫不客氣地塗抹刪改,這讓才高八鬥的蘇軾,更加難以忍受。 就這樣,蘇軾一直認為陳希亮有意刁難自己,對他印象很不好。 後來蘇軾辭去瞭在鳳翔的官職,休整一年後又被調去朝廷當官。 本來仁宗皇帝這個時候很看好蘇軾,覺得他才高八鬥,應該予以重任。 但是宰相韓琦卻認為蘇軾行事急躁,不堪委以重任,於是勸說皇帝對他進行冷處理。 仕途的艱難,讓蘇軾終於明白:當初陳希亮在鳳翔時對自己的鞭撻是對的。 自己“年少暴得大名”,陳希亮深恐自己張揚行事自毀前程,才進行瞭那一番挫折教育。 後來,在官場幾經沉浮的蘇軾,說瞭這樣一番話: “陳公是我的長輩,我在鳳翔兩年間,‘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此後數年,蘇軾一改浮躁的本性,變得更加成熟、曠達、超然。 哪怕經歷再多的風雨摧殘,行事也是波瀾不驚,低調從容。 作傢劉同說:“浮於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做人過於張揚,難免惹禍上身。 懂得放低姿態,不顯山不露水,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歲月的紛擾。 如此,處世才能更加睿智通透,人生之路才能走得穩健而有力。 04

在《蘇東坡新傳》一書的評論中,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泱泱千載,才子萬千。但隻有蘇東坡,能夠永遠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東坡已死,但他卻鮮活地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用一生的時間,讓憂患的生活在凡塵開出瞭花。 更用最通透的智慧,為一代代國人提供瞭最溫柔的撫慰,與最深刻的啟發。 如果有一天,你對當下的生活感覺到憤怒、迷茫和無所適從。 就翻開這本《蘇東坡新傳》,走進老朋友蘇軾的世界吧。 你會發現,東坡總能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你沖刷掉那些迷茫與悲傷。 人生何緣不快樂,隻因未讀蘇東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