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你是怎麼過的?
很多不想去景區體驗擁擠的朋友,計劃安靜下來,享受一段不被打擾的時候,看看秋天的植物、想看的書……
然而假期開始卻很難管住自己,書翻瞭幾頁就放在瞭一邊,總是不由得拿起手機,看一看朋友圈誰去瞭哪裡,刷一刷視頻,玩一玩遊戲……
手指一劃,不知不覺就過瞭一個小時,就像嗑瓜子一樣停不下來。
越來越多的人一有空就打開手機沉浸其中,從最初的尋樂變成依賴,從依賴又變成上癮,作息被打亂、自律成為空談,留下的隻有疲憊和空虛。
我們常說:聽過瞭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生於互聯網時代的人,每天有無數資訊、文章、視頻迎面撲來,試圖教人們如何生活,但是真正的生活卻不在這些看不完的信息和道理中,而在具體的生活細節裡。
如《具體生活》中所說,人的智慧有三個來源:親身感知、他人告知以及在此兩種經驗基礎上的邏輯推知,也就是體驗、聆聽和思考。
吳軍|中國工業出版集團
看過一組數據,目前我們每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當於174份報紙,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信息洪流撲面而來。
泡在信息的海洋裡,真正對你有用的,不足10%;真正能讓你記住的,不足5%;真正能轉變為學識、智慧,或產生效益的,不足1%。
弗朗西斯·豪根是一位互聯網算法專傢,她曾在谷歌、品趣思等多傢公司擔任項目經理,在Facebook期間,她處理與民主、錯誤信息和反間諜有關的問題。
豪根在一次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說,用戶在網站上看到的令人憤怒的信息越多,在網站上停留的時間就越長,而且人在憤怒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做出有效動作,比如回貼、點擊廣告、甚至沖動消費。
因此,Facebook的算法會優先考慮推送能引起用戶強烈情緒反應的內容,這也助長瞭不實信息和暴力內容的傳播。
《具體生活》的作者吳軍,擁有學者、投資人、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和互聯網搜索專傢等多重專業身份,他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任職於谷歌、騰訊等公司,他的《見識》、《格局》、《態度》等著作,多次獲得包括文津獎、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在內的圖書大獎。
在《具體生活》中,他將目光從對未來的思考,拉回到對具體生活的感知上,分享自己在閱讀、旅行、欣賞音樂、藝術等過程中的趣味與洞見。
吳軍在書中寫道:
現代人為什麼焦慮?大部分人自己也說不清楚,但總感覺什麼都“不夠”。
時間不夠用,錢不夠花,職業發展不夠快,孩子學習不夠好,對當下和未來不夠瞭解。
為瞭應對這種情況,大傢都在狂奔、都在向外抓取,但節奏快瞭之後,很多人並不清楚快的意義是什麼,隻是覺得“快比慢好”。
美國兒科學會在研究中強調,缺少線下真實的活動,會破壞大腦抑制沖動的能力、專註力和社交能力。
在挪威,有學者針對中學生進行瞭實驗,他們讓一半學生閱讀紙質書,另一半學生閱讀電子書。
結果顯示,盡管是相同的內容,但閱讀紙質書的學生對書本內容印象更深,他們尤其記得故事的敘述順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瞭通過數碼產品來閱讀郵件、短信、瞭解實時的資訊,從而獲得即時滿足,根本無法集中精力閱讀文字。
很多人說:“我現在太忙瞭,等我有閑暇瞭,再來品味生活。”
其實人的閑暇時間總是有的,當下全世界的手機用戶,平均每六分半鐘就看一次手機,在手機上一天平均花掉時間多達2.5小時,超過瞭我們生命的10%,這些時間大部分是被浪費掉瞭。
是否把時間花在改善生活質量上,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當我們做事的時候能夠慢一點,少走一些彎路,多花點時間享受浪漫而美好的人生,暢遊人類知識和藝術的海洋,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在真正地生活,而不隻是為瞭謀生而活著。
就像梭羅說的那樣:“我願意深深地紮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幹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看過一句話:感覺當代人對“熱愛生活”的定義,好像就是“美食和旅行的照片拍得好看的人。”
許多人喜歡看李子柒的視頻,向往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其實李子柒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對生活的深度參與。
每天關註天氣,根據時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做一樣東西,都從頭開始,從種黃豆開始做醬油、從養蠶開始做棉被;和親人朝夕相對,能一起吃飯、聊天、聽雨……
困在信息洪流中的人們,在她的視頻裡找到瞭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就像吳軍在書中所說:“生活,不是抽象任性的美好暢想,而是具體而細微的實際行動。”
有一次坐10個小時的長途飛機,快降落的時候,忽然開始暈機,整個人輕飄飄的,難受至極。
可是到瞭飛機降落的時候,輪胎接觸地面,暈機的痛苦又忽然消失瞭,剛才的一切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一旁經常坐長途飛機的阿姨就笑著說:“你看,這就是接地氣的重要性。”
長期漂浮在虛無縹緲的信息和幻想裡,人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而生活是全然的體驗,是人與人目光交匯的溫暖、是做一餐飯的用心、是等一朵花開的耐心。
和網絡世界的熱鬧相比,熱氣騰騰的真實生活,更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