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寫《詠良知四首示諸生》時,說出瞭這麼一段話: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做到瞭心靜,就越會發現真正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

唯有一切向內觀照,向自己本身找根源,才能找到生活的定海神針,然後悟透一切。

南懷瑾說:

“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

正所謂: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心靜瞭,靜久瞭,靜習慣瞭,靜強大瞭,福氣就來瞭。

心可靜,事可成

孕育生命的起端,就是安靜的。

所以,最具生命力的狀態,其實就是安靜。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

“生命的能量來自於寧靜。”

生活當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越是安靜,往往就越是從容,能量就越是強大。

正所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之中死亡。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沉默,往往就越能積蓄強大的能量,然後激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如此,一旦修煉出來瞭能力、智慧的話,那麼在接下來就可以創造出更為強大的創造力,最終也能打造出一種更為生動的生命力。

如此,做事積極,正能量,向上生長。

作傢亦舒說過: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

做人,要保持心靜,因為在做事的時候,我們才會靜靜地努力,然後找到其中的關鍵點。

甚至也可以逐漸地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收獲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靜,能成事。

因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需要靜靜地耕耘,靜靜地等待,最終才能靜靜地收獲美好的人生。

心靜,則成心境

很多時候,一個人隻有保持心靜的狀態久瞭,才能打造出一種心境。

就像一個人在一條對的道路上,走得久瞭,走得遠瞭,便會滋生一種心靜的心境。

再然後,接下來的路,自己就可以隨時隨刻靜下來去走,如此從容且淡定,最終也就可以越走越長遠、長久。

生活總是存在無常,生命總有一些神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去體味的過程。

正是因為靜得下來,我們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做事,慎獨從容做人,也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抱著非常強烈的渴望。

想起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許多事情,不必去較真,很多問題,不該去計較。

因為你會發現,自己越是糾結、糾纏、較真、較勁,最終就會陷入內耗之中,而自己也一定會失去更多。

所以,凡事都靜靜地理解、包容、放下。

如此,享受當下,享用人間煙火,清歡且清醒地做自己。

楊絳先生有一句話:

“生活一半煙火,一半清歡。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釋然。”

淡淡地生活,靜靜地體驗,拿出自己的境界,慢慢地、從容地、松弛地、自在地、釋然地活下去。

心能靜,福自來

古語有雲:

“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許多時候,一個人越是心靜,就越是心安,就越是神悅。

如此,心滿足瞭,心知足瞭,便是福氣。

《小窗幽記》中寫道: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爐,看達摩面壁圖。

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

心靜,不光是一種愜意的生活狀態,更是一種很高的生活境界。

心靜得下來的人生,必定是從容、隨性、堅定的人生。

人生下半場,靜靜地修行,靜靜地成長,靜靜地收獲,便是靜靜地幸福。

豐子愷曾說: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世間之事,如同桃花紛紛落下,心境空明,心境高級。

心靜的人,內心總是平和的,穩定的,如同生命的深處自有芳香馥鬱,暖陽照耀。

如此,即便風雨侵襲,自己依舊心安神定,心靜福來。

找一處凈土,慢慢地修煉自己,靜心下來,釋然活著。

人生無常,心靜下來,泰然自若,從容地跨越困境,平靜地看淡一切。

如此,喜悅著、滿足著、從容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