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歷時十年,3600多個日夜,“一帶一路”倡議從夢想變成現實,在沿線國傢生根發芽,讓古老的絲綢之路穿越千年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於歷史,著眼於未來;源於中國,惠及世界。巴基斯坦規劃、發展與特別項目部部長伊克巴爾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亮點是共享精神,中國將經驗與發展中國傢共享,以實現共同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月1日,一艘貨輪靠泊在天津港聯盟國際集裝箱碼頭進行裝卸作業。天津港地處渤海灣西端,是京津冀和“三北”腹地的海上門戶,距離雄安新區最近的港口,“一帶一路”重要海陸交匯點。來源:新華社


01. 

著眼共同發展,各方實實在在受益

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向實。一系列官方數據實打實地描繪出建設路線圖,彰顯倡議引領新型全球化、推動世界經濟包容和強勁增長的潛在動能。“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國知名社會學傢馬丁·阿爾佈勞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生命力已經顯現,後疫情時代前景將更好。

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傢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到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傢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升至2.07萬億美元;中國與沿線國傢雙向投資累計超2700億美元。正如前孟加拉國駐華大使紮曼所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使各國實實在在受益。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沿線部分經濟體貧困治理任重道遠。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傢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2019年,約3/4的中東國傢和非洲國傢、2/3的拉美國傢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給本國帶來福祉,其中,多數被調查國傢已與中國達成“一帶一路”相關合作。

2022年9月6日,在索馬裡首都摩加迪沙的“天宮對話”活動索馬裡分會場,當地學生展示活動紀念品。來源:新華社


02. 

堅持互聯互通,贏得共建國民意民心

中國攜手“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和地區,致力於推動全球互聯互通,釋放沿線國傢各領域合作潛能,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共同發展。許多國傢選擇將自身發展戰略與共建“一帶一路”相對接,為深化合作開辟瞭廣闊空間。

十年間,“一帶一路”倡議經受住瞭全球經濟衰退、新冠疫情沖擊等多重挑戰和考驗,在全球范圍內獲得“相當積極的認可”,歐洲智庫佈魯蓋爾研究所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傢對“一帶一路”感情尤其“堅韌”。

隨著“一帶一路”東風漸起,美西方主要國傢心態失衡,推動多個競爭性替代方案,包括美國的“藍點網絡”計劃、“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歐洲的“全球門戶計劃”等,但都不斷遭到質疑。而美國的傳統盟友英法德意等國轉而逐步接納“一帶一路”倡議。

這是7月10日拍攝的從德國杜伊斯堡返回西安國際港站的X8008次中歐班列。來源:新華社


03. 

豐富倡議內涵,形成多維推進良好態勢

歷時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在最初“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基礎框架下,形成瞭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的立體化空間佈局和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等多維推進的良好態勢。

“數字絲綢之路”潛力凸顯。作為中國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出的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數字絲綢之路”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吸引著渴望促進經濟增長和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國傢。非洲國傢就是一例,樂觀預期認為非洲與中國加強數字技術合作將助力非洲在信息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

“綠色絲綢之路”漸成共識。作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國方案,“綠色絲綢之路”著眼於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成為構建中國綠色領導力不可或缺的一環,並漸成各方共識。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保爾森基金會等機構作出積極評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的領導力提供瞭展示平臺。

“健康絲綢之路”意義凸顯。“健康絲綢之路”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日益走近國際輿論場,其重要意義和現實需要得以凸顯,國際認同度快速提高。面對疫情,“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守望相助。中國廣泛開展國際抗疫合作,彰顯瞭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2021年10月14日,工作人員在柬埔寨金邊國際機場運輸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興新冠疫苗。來源:新華社

歷經十年發展,“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然而,十年,對於共建“一帶一路”來說隻是個開始。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國際社會依然對“一帶一路”充滿期待。




來源 |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長略智庫

      作者 | 劉新蘭

微信編輯 | 牛慧穎

▼▼▼▼▼


匯聚海內外專業思想和獨到觀點

聚焦中國ChinaFocus 為您提供

最新鮮時評和最深度解析

歡迎關註,感謝支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