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研究生上教育課,有啥不一樣?
半年前,空軍少校翟可可交流到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擔任某學員隊教導員。他曾在一線部隊任指導員5年半、副教導員兩年半,不知為基層官兵上過多少堂教育課。那時的他,對上好教育課充滿信心。
直到站上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的講臺,看著臺下不少上校、中校研究生學員,翟可可才意識到——自己竟然是課堂上最年輕的一個。
授課對象的變化,讓翟可可有些不知所措。事實上,翟可可的感受也是研究生院學員隊幹部的共同感受。
隨著院校調整改革,研究生學員隊幹部大多由少校擔任。一些研究生學員年齡比自己大、黨齡比自己長、學歷比自己高、經歷比自己多,如何使教育入腦入心,成為這些年輕隊幹部必須面對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等不同類型研究生,其學制有著不同程度的區別。特別是進入論文撰寫階段後,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再專門開設政治理論課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怎麼抓?主題教育、基礎教育、經常性思想教育如何落實?這是該院黨委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教育課怎麼瞭——
臺上講得口幹舌燥,臺下為何興趣索然
上課號聲響起,陸軍少校張弓站在講臺上點開課件,開始講課,臺下學員聚精會神地聽講。
這是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某學員隊的一堂教育課。作為隊幹部,張弓喜歡脫稿講課,很少照本宣科。學員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問題,可以隨時跟他交流。如果是正確、合理的見解,張弓還會主動讓出講臺,給學員創造登臺分享的機會。
張弓沒想到自己這麼快就適應瞭這個講臺。張弓至今記得,剛給研究生上教育課時,忐忑不安的心情。
當時,為瞭防止出錯,張弓選擇相對保守的講課策略——用一些通用的事例佐證自己的觀點。沒想到,有學員當場提出意見:“你講的和以前聽的差不多,國防大學應該講些不一樣的。”
學員的反饋,給瞭張弓巨大壓力。那時上教育課,總會讓張弓想起論文答辯,或者教學試講時的環節,“非常緊張”。
事實上,對於政治學專業出身的張弓來說,講理論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張弓缺少的是一些閱歷。”該院政治工作處領導說,他們對同一屆研究生學員進行調研統計,有10年以上幹齡的人超過45%,他們的閱歷大多比隊幹部豐富。
另一方面,隊幹部學歷不高也是一大現實問題。“在研究生院當隊幹部,無形之中會有一種壓力。”某隊政治教導員楊志強說,教育管理好研究生隊伍,對一名本科生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作為博士研究生隊隊長,海軍少校唐欲飛面臨著更大壓力。他發現,有的學員讀研前是軍校教員,授課經驗遠高於他;有的學員參加過大項演訓活動,授課的鮮活度也高於他;有的學員參與不少重大任務,典型案例分析更加詳細。“教育課的高度、深度、廣度很難滿足所有人,我們一下從教育者變成瞭受教者。”唐欲飛說。
某學員隊政治教導員韓明道出瞭心中的煩惱:“自己花費瞭很多精力認真備課,但授課效果一直得不到改觀。”
“研究生隊幹部與學員的年齡、閱歷、職務、學歷倒掛,是導致教育效果打折扣的一個重要原因。”該院領導說。到院工作之初,這位領導旁聽過每名隊幹部的教育課,一個共性問題呈現在眼前:臺上隊幹部講得口幹舌燥,臺下學員們為何興趣索然……
研究生院各級意識到,這些年輕的隊幹部似乎被一堵無形的圍墻困住瞭。想要拆除這堵圍墻,不僅需要隊幹部自身努力,更需要全院一起想辦法。對學員隊的教育形式進行探索,已刻不容緩。
教育課這樣上——
人人參與教育,人人接受教育
探索,從一次課堂冷場開始。
2020年,唐欲飛來到研究生院不久,便組織瞭一次警示教育課。課後,機關負責教學的參謀徐章給唐欲飛提出意見:“基層經歷豐富,院校經歷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授課鍛煉。”
此時,唐欲飛想到隊裡的一些學員,讀研究生之前就是大學教員。何不邀請他們登臺講課?冒出這一想法後,唐欲飛越想越覺得可行:“隊幹部可以向他們學習,學員也可以聽到更高質量的課。”
於是,唐欲飛邀請兩名教員出身的學員,從研究的專業出發,結合教育內容,進行瞭兩堂教育課。
效果非常好。“不僅達到瞭教育效果,還拓展瞭大傢的視野,瞭解瞭部分專業內容。”唐欲飛發現,這種“學員講、學員聽”“身邊人說身邊事”等教學形式,非常適合研究生學員的日常教育。
學員登臺講什麼?
帶著這一問題,唐欲飛召開瞭支委會。大傢討論後一致認為:學員們能講什麼、善講什麼,就講什麼。與此同時,他們還為每一個教育階段設定一個主題,將不同學員的授課內容根據主題進行串聯。
漸漸地,他們摸索出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從政治引領到備戰打仗,再到科技素養,每一個專題都有人講。
這一教育形式,很快引起該院黨委註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廣泛的調研,征求更多學員意見。
“我的同學來自全軍不同的部隊,參加重大任務多、經歷閱歷豐富,這本身就是教育富礦。挖掘學員教育潛力,既能實現教育交流,又能培養聯合素養。”曾任某旅宣傳科科長的學員艾伏雷十分認可這一形式。
讀研前在院校工作的學員賈方超補充道:“讓學員當主角,可以打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界限。人人參與教育,人人接受教育。”
在匯聚研究生學員的建議基礎上,該院按照“學院搞統籌、大隊搭平臺、支部定主題、學員擔主角”的方法,采取案例式、體悟式、互動式、解說式和情景式教育的方式,搭建“黨日學員講壇”。
如今,“黨日學員講壇”已舉行30餘期。每期開始前一周,宣傳海報會張貼在機關樓、宿舍樓、食堂前,每期開講都座無虛席。
“人人登臺講、普遍受教育。”該院學科學位處處長任兆勇說,在“黨日學員講壇”中,學員既是教育的設計者,也是組織者,更是實踐者。
教育的效果也在向學員成績轉化。近幾年,該院研究生學員參加全軍軍事建模競賽獲特等獎5個、一等獎15個,參加北京市英語演講比賽獲特等獎2個、一等獎1個。
新模式催生瞭什麼——
既做一名好“演員”,又做一名合格的“導演”
創新教育形式以來,最直接的變化是課前準備環節。
在研究生一大隊政委劉偉的印象裡,以往開學前並不需要主動聯系新學員。現在,他需要提前一周研究所有新學員的履歷,並從中選取8名適合講課的學員提前備課。
“講課的學員必須精挑細選。”劉偉說,他所在大隊是非全日制學員,每學期僅有3個月左右課程,教育課的時間非常緊張。
提前溝通有時並不順利。上學期開學前,劉偉將電話打給學員賀志東後,被婉言推辭瞭。談及緣由,賀志東覺得自己經歷平平,沒資格站上講臺,還擔心講錯內容,反而造成不好影響。
對此,劉偉持有不同觀點:“賀志東所在單位特殊,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開學前一天,劉偉來到賀志東的宿舍,告訴他備課過程自己會全程參與,希望賀志東打消顧慮。
賀志東被劉偉的真誠打動,答應授課。兩人精心準備的這堂課,後來得到院領導和同學一致認可。
“讓學員走上講臺,隊幹部要適應教育角色的轉換。”該院政治工作處領導說,誰來講、講什麼、怎麼講,都是隊幹部要考慮清楚的。
面對教育角色的轉變,他們開始新的思考,還有什麼形式可以助推思想政治教育?
通過調研,他們發現,體悟式和情景式教育的授課效果更好,開闊眼界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學員興趣。
於是,一個以軍地優質資源為基礎的聯教聯訓和銜接教學被提上日程。他們根據教育需求和走訪地點,將教學活動分為紅色之旅、科技之旅、部隊之旅。
紅色之旅中,研究生某大隊赴李大釗烈士陵園展開現地教學。來到陳列室,學員王威看到李大釗在谷傢私塾用過的課本、在日本留學時用的茶具、以及為中國留日學生總會起草的宣言。“仿佛回到瞭那個革命年代。”王威說,這些帶有時代記憶的物品,讓他對李大釗的革命故事、卓識遠見和愛國情懷都有瞭更深理解。
科技之旅中,研究生某大隊組織學員赴高科技企業開展實踐性教學,並邀請科技企業負責人到學院介紹科技發展動態,助力研究生學習研究。“科技之旅不僅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更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學員陳航輝說。
“深入部隊一線,讓學員親身體驗部隊實戰化訓練和裝備發展情況,感受不同部隊的奉獻精神和過硬作風,從而達成堅定信仰信念、推動學戰練戰、矢志強軍報國的教學目的。”參加籌劃設計的領導說,部隊之旅中,研究生某大隊開展以“淬火昆侖鑄忠誠、矢志強軍謀打贏”為主題的高原之行。他們利用8天時間,走訪10餘傢軍地單位。
既做一名好“演員”,也做一名合格的“導演”。對研究生院的隊幹部來說,這是一個重要命題。“‘主演’要負責把課講好,‘導演’需要縱觀全局,設計好教育的各個環節,確保整個教育活動的質量。”學員大隊政委程穎說。
下一步做什麼——
在調研中找答案,在學員中找方案
伴隨教育形式的探索創新,一個新的問題擺在該院黨委面前——下一步做什麼?
“繼續在調研中找答案,在學員中找方案。”該院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廣泛開展群眾性談心交心、召開骨幹代表座談會,掌握學員的關註重點、成長難點和發展堵點。
一次座談,學員賈方超談道:“臨近畢業,我們既有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也有對個人發展的現實擔憂,希望學院建立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對接機制……”
當時,學員艾伏雷和另外7位骨幹一起參加瞭座談。讓艾伏雷感到溫暖的是,學院主要領導全部參加,和他們進行深入交流,既有政策解讀,也有細心講解,還有對問題的迅速落實。
更讓艾伏雷感動的是,他們的呼聲很快有瞭回應。3月初,隊裡傳達學習黨委議教議訓會議精神,對於優秀畢業研究生學員推薦使用問題,經研究生院和大學機關協調,已有相關政策明確,優秀畢業學員可優先選調;對於建立人才供給側和用人需求側的信息對接機制等問題,學院已經展開向軍內高校、研究所推薦畢業博士研究生信息的路徑探索;對於一些超出權限的,他們已積極向大學機關反映……
“為基層辦事解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該院領導說,解決學員思想上的包袱,教育效果自然會突顯出來。
“打鐵還須自身硬。辦法再多,自身能力弱不得。”教育形式的創新,對隊幹部的能力也形成瞭倒逼。為瞭提升隊幹部的能力素質,該院黨委打出瞭一套“組合拳”。
近年來,他們推行常委掛鉤幫帶聯系制度,深入開展“幫建黨支部、幫帶幹部、幫抓骨幹”活動;舉辦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開展教育法規集訓,鞏固拓展支部管理創新實踐;每年舉行幹部崗位練兵,克服困難最大限度送學培訓……
機關整體統、基層自主抓,形成上下合力,促使教育形式不斷創新。今年初,學科學位處參謀楊榮亮開始籌劃“系列公開課”,讓大傢名傢、領域專傢登上講臺,為學員授課;招生培養處參謀李瑞聚焦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研究生教育領域“三進入”,修訂各類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籌劃開展高端大課堂;前不久,某學員大隊政委趙國軍參加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集訓比武,榮獲一等獎……
如今,再次提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該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研究生思政課的實踐創新,在該院正成為一道風景線。
銳視點
以“課”的意識上好關鍵課程
■張 迪
給研究生上教育課,到底怎麼上?從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教員們提出具體問題到推動教育課“活起來”的探索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上好教育課,關鍵要樹牢“課”的意識。以“課”的意識,牽引備課授課的“用心程度”,繼而提升受教育者對教育課的“滿意指數”,在春風化雨中給予啟迪和力量。
習主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教育課講授的是信仰的學問,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時代的課題,擔負的是立德樹人的使命責任,是一門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是課,就要牢固樹立鮮明的“課”的意識,積極認真備課,盡心盡力授課,想方設法提質增效。
在教學初期,該研究生院教員們的種種困惑、課堂上的種種受挫,既反映出自身的具體原因,也反映著許多軍校在上教育課時面臨的共同短板——教員的自身素質跟不上、課堂教學效果需提升、教學方式要創新、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待增強……剖析這些原因,實質上還是“課”的意識不強。可以說,把教育當成課來謀劃,想辦法創新、吸引學員參與、提高教學效果,這些“基本功”是軍校年輕教員不可忽視,或者說必須亟待解決的。
有沒有樹牢“課”的意識,截然不同的態度、做法必然帶來迥然不同的效果。“課”的意識對於上好課特別是上好教育課至關重要。隻有強化瞭“課”的意識,課堂教學創新的腳步才會加快,才會圍繞“如何上好教育課”的問題大膽探索實踐,才能形成“教育課應該這麼上”的獨特經驗,也才能真正走出“臺上講得口幹舌燥,臺下為何興趣索然”的尷尬。我們欣喜地看到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打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界限,人人參與教育,人人接受教育;把教育課堂延伸到高科技企業、部隊一線,讓受教育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最生動、最火熱的地方認識國情軍情、豐富閱歷、磨煉意志、增長才幹;精確瞄準學員的思想共鳴點、情感觸發點,關註他們的熱點難點問題,根據學員“需求側”,不斷調整和豐富教育課“供給側”……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把教育課當成重要的一課來對待、來謀劃、來推進,用心用情用力,豈會上不好?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除瞭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要把教育課講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彰顯其獨特魅力,關鍵要發揮教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廣大教員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無論是面對本科學員,還是面對年齡比自己大、黨齡比自己長、學歷比自己高、經歷比自己多的研究生學員,教員隻有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做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註社會相統一,持續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豐富實踐,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學質量,才能把教育課講好,才能讓理論的“活水”真正湧入學員的心田。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們應加強探索、矢志創新,努力讓每一堂教育課都成為精彩一課,發揮好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作用,培養出更多能夠擔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