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牌的金銀珠寶,都不如一條廟裡求來的手串;而看起來再精致的手串,都比不過一條樸素的、自己親手在廟裡編織的手繩。

以前,中產們總樂於以“輕奢”標榜自我,不但要在朋友圈曬出的生活中註重高級感,身上的裝備也要能在不經意間展示出自己的小眾品位

每種配件都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智能手表負責帶來科技感,是打造自律人設的首選;肩上挎著的帆佈袋看似平平無奇,佈料上印的每一句話、每一個logo,都是身份認同密鑰

傢裡不藏十幾個品牌帆佈袋,都算不上都市麗人。(圖/@魚丸大娃)

獨立設計師品牌的首飾則表達瞭個人的審美意趣,甚至能決定佩戴者給人的整體印象,值得在選品上著重發力。

但最近的年輕人仿佛突然意識到,再大牌的金銀珠寶,都不如一條廟裡求來的手串;而看起來再精致的手串,都比不過一條樸素的、自己親手在廟裡編織的手繩

當代年輕人的左手:科技+玄學。(圖/@早八旺旺掀被)

這條帶有點“玄學”色彩的手繩,不但可能成為整套look的點睛之筆,還能是coffee chat時令人印象深刻的話題。

於是,當一部分年輕人還在雍和宮門口排隊2小時請手串時,另一部分年輕人已經走進廣州大佛寺,直接上手為自己編一條吉祥的手繩瞭。

01

人在寺廟,不上香,隻編繩

以前的年輕人不愛進寺廟,或許是因為覺得莊嚴肅穆的廟宇和自己的氣質格格不入,擔心在裡面無所適從。

但真正參與其中後,感受到的松弛感,直接讓寺廟編繩成為瞭被年輕人追捧的“寶藏小眾活動”。

誰能想到,晚上7點的大佛寺擠滿瞭編手繩的人。(圖/受訪者供圖)

在廣州某外企做行政工作的歡歡,自稱是一個“沒有愛好的人”,覺得與其花時間參加麻煩的社交活動,或是花錢培養一個愛好,還不如躺在床上,刷刷視頻度過周末。

可是,“短視頻刷多瞭人也很累,感覺還沒休息好,周末兩天一下子就過去瞭”。

為瞭在體感上延長周末,歡歡嘗試從周五晚上開始專註地做一件事,而大佛寺的編繩活動正好切中瞭她的兩個痛點:編繩可以不用和人講話,活動還不要錢。

第一次到現場的時候,歡歡拘謹地抱著自己的包包坐在一個四周無人的空位上,眼神在桌上小竹籃和穿著紫色馬甲的義工阿姨之間不斷遊移,有點無助地等待有人來教她怎麼做。

每個人都能領到一組編繩道具。(圖/受訪者供圖)

好在現場最不缺的就是熱心人,一位粉色衣服的年輕女士在她對面坐下,熟練地打好一個結,抬眼對歡歡笑瞭笑:“你坐過來我這邊,我教你。”

新手編繩結,剛上手時難免出錯,另一位義工阿姨就直接從背後擁住她,手把手地開始教學。“我當時真的非常震驚,大傢都是陌生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和相處怎麼可以如此松弛自然!”

編著編著,起初的緊繃感逐漸消失,因為無論是義工還是同桌的人,他們總是在強調一句話:“編不好沒關系,自己編的就很有意義。”

歡歡記錄下瞭粉衣女士手把手教新人的場景。(圖/受訪者供圖)

“其實我不願意去參加各種活動,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做得不夠好而被judge,但這裡的氛圍非常放松,真的很適合我這種社交懶人!

從此,歡歡每周五都惦記著晚上去參加編繩活動,有時會聽阿姨們聊聊傢裡的小孫子上學的事情,偶爾還能“偷聽”到小年輕的戀愛對話。

更多的時候,她會自告奮勇地教新人起手式,當她被新人稱呼為“師兄”(佛教徒不分性別,互稱“師兄”表達尊敬)時,總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被需要的感覺。

編繩起手的過程最難,後面都是重復動作。(圖/受訪者供圖)

“其實我對手繩本身興趣並不大,每周編一條我也戴不完,所以有時就直接送給新人瞭。看著他們驚喜的樣子,我也很開心,就當是回饋我曾經收到過的善意吧!”

05後小付是今年的高三畢業生,高考後的這個暑假,她正在用各種活動填補等待錄取通知書期間的焦慮。

小付本身對首飾非常感興趣,也有戴手串、平安符的習慣,但她從未想過一條繩結是如何編成的。“反正編繩也算一種傳統工藝,那去學一下也挺不錯的。”

繩子還是馬卡龍配色。(圖/受訪者供圖)

高考前,小付的媽媽曾到寺廟裡給她求來一條手繩,但它在高考結束後卻不翼而飛瞭。因此,她想重新親手編一條手繩,彌補遺憾的同時,也給自己的錄取結果祈福。

1個多小時的編織時間,小付傾註瞭全部的精力,甚至忘記拿出手機記錄。最終,看著出乎意料好看的成品,小付心裡收獲瞭巨大的成就感。

“一開始想著學會瞭手法我就可以回傢自己編瞭,但我發現這裡的氛圍才是編手繩的靈魂,所以我下周還想來。以後每看到一條手繩時,都能回憶起一段和大傢一起悠閑相處的時光瞭。”

手繩+寺廟,才是一套完整的體驗。(圖/受訪者供圖)

02

功德,是放下手機1個小時

小付將編繩活動發到瞭社交媒體上,獲得瞭許多人的關註。除瞭詢問時間、地點,大部分的人最關註的問題是:“免費嗎?”

老林就是其中一員,他是一名創業初期的自由職業者,日常出沒於各種社交活動尋找靈感。“我的工作,說難聽點實際上就是無業遊民,到處去蹭不要錢的活動。”他自嘲道。

一天,他無所事事地路過大佛寺上香,閑逛到活動時發現瞭熱鬧的編繩人群。聽說這是個免費活動,老林一下子就來瞭興致。

到場時人已經很多,老林搶到瞭最後一個位置。(圖/受訪者供圖)

作為活動現場少見的男性參與者,老林加入活動有自己的私心,“和女生相比,男生會編手繩比較稀奇,可以拿去炫耀一下”。但讓他坐下的還是“占便宜”的想法。

然而,活動畢竟在寺院舉辦,他還是有點心虛,主動去詢問義工參加活動是否有門檻,要不要“交香火錢”。

得到否定的回答後,老林有點驚訝。就連材料費都沒收,寺院為什麼還要舉辦這樣“虧錢”的活動?

義工們還會編織帶電話號碼的數字手繩,贈送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圖/牧羊 攝)

沒想到,義工阿姨一邊編著手上的繩子,一邊抬起頭微笑著對他說:“能讓你們放下手機1個小時,也是一種功德。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與此同時,寺院中教編繩的師傅也拿起話筒提醒大傢保持安靜,並希望大傢對支持活動開展的寺院住持和義工們心存感恩。

寺廟不是娛樂場所,還是要保持安靜。(圖/牧羊 攝)

“這不是單純的娛樂活動,而是讓大傢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師傅解釋道。

聽到這裡,老林突然有點不好意思起來:“我一開始竟然想著薅寺廟的羊毛,著實有點不敬瞭,罪過罪過。”以至於在編繩的後半段,老林都沒怎麼說話。

當天編的繩結,似乎也在印證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圖/受訪者供圖)

當老林終於把手上的繩子編好後,他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然後起身找工作人員咨詢瞭加入義工團隊的細節。“可能真像阿姨說的,有時候做事情的確不需要問那麼多為什麼,幫助別人就是一種意義。”

03

寺廟編繩,另一種修心

對於一部分年輕人來說,編繩是休閑活動、放松減壓,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在寺廟中編繩,頗有一種“修心”的感覺。

地產行業從業者小米是第二次參加活動,她的本職工作需要24小時on call,這讓她日常處於焦慮狀態,如果有新消息彈出,她還會突然產生應激反應,“心慌,心跳突然就加速瞭”。

因為身體不太好,小米平時很少參加娛樂活動,但偶然在網絡上看到大佛寺編繩活動後,小米覺得太適合自己瞭。

“我對寺院有天然的好感和信任。”小米說,“一位寺廟中的僧人曾說我是個有佛緣的人呢!”

小米到達現場時,還沒有多少人。(圖/受訪者供圖)

活動18:30開始,小米難得地在17:30踩點下班,因為到得早,義工師兄問她能不能一起幫忙搬凳子,她十分自覺地就跟著幹起瞭活。

小米的第一次編繩是帶數字的雙向平結,參與者可以選出一些有寓意的數字編在繩結上。當別人都在追求“888”“168”等數字時,小米反而覺得腦袋空空,“感覺自己很麻木,沒什麼願望”

號碼盒裡最缺的就是“8”,這果然很廣東。(圖/牧羊 攝)

或許是因為在寺廟中消極狀態更容易外顯,小米在號碼盒裡隨手抓瞭三個數,竟然就湊成瞭一個“996”。“實在是太不吉利瞭!”,她趕緊把“6”丟開換瞭一個“3”。

雖然開頭並不順利,但編繩的時候小米還是感受到瞭難得的平靜。每一條線的穿引和收束她都在認真地感受,仔細觀察著兩條繩子在自己手上產生的微妙變化。

從繩結中抬起頭來的時候,小米已經有1個多小時的時間完全沒碰手機瞭,但那種熟悉的心慌並沒有到來。小米甚至感受到渾身輕松,“好久沒有這樣專註地待在自己的世界裡瞭”。

小米第一次編的數字繩。(圖/受訪者供圖)

然而,並不是每一次的編繩都能有這樣的效果。第二次參加活動時,現場人多嘈雜,小米明顯感覺到自己無法靜心,其間還屢次拿起手機,打開屏幕又關上。

當天的繩結打法非常簡單,但是小米總覺得不太滿意。同桌的師兄在為她收尾時也提到:“繩結忽大忽小,你是不是心不靜?”

小米頓時覺得醍醐灌頂,“原來手繩就是我內心狀況的晴雨表”。

後來,她把每周的編手繩當作一種修心。“什麼時候能練習到在嘈雜的環境下也把繩子編得整整齊齊,或許就是我的心真正堅韌的時候。”

中間部分的繩結明顯更松垮。(圖/受訪者供圖)

Ending:

與其說年輕人愛上到寺廟編繩,不如說他們愛上那種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然後收獲成果的感受。

或許是因為發心虔誠,小付在出發前往編繩的路上,收到瞭心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就算是為瞭紀念這段經歷,也值得多去幾次”。

小米卻在回傢之後發現自己心不靜時編的繩子似乎丟在地鐵上瞭,她對朋友說,自己和那條手繩可能真的沒有緣分,仍需繼續“修煉”一顆靜心。

小米和朋友的聊天。(圖/受訪者供圖)

但就算無法馬上做到最好也沒關系,畢竟“隻要是自己編的,就很有意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