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運會期間,外國參賽運動員和官員參觀薛濤紀念館。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蜀女多才,自古為然”。作為唐代傑出的女詩人和大才女,薛濤在唐詩發展主史、中國書法發展史、特殊造紙技藝上都有特殊地位。“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坐落在成都望江樓公園崇麗閣下的薛濤紀念館,至今保留著與唐代女文人有關的文化符號和地理標記。
薛濤紀念館內薛濤井。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薛濤紀念館內。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薛濤一生長居成都,她的詩歌視野寬廣,流傳甚廣。邊塞詩、愛情詩、述志詩、詠物詩等等均有建樹。同時,薛濤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自成一體,她繼承瞭盛唐韋陟“五雲”體行書,其妙處頗得王羲之法。
成都大運會期間,記者在浣箋亭旁體驗制箋後合影。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薛濤在浣花溪畔住到十五歲,後輾轉入瞭樂籍。管弦絲竹聲聲,等到終脫樂籍走出幕府,已過去十二載韶華。自此二十七歲的薛濤重回浣花溪畔,安穩度日。
薛濤紀念館內“薛濤制箋圖”。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浣花溪水清澈異常、極宜造紙,再加上臨近河流、水運發達,浣花溪一帶因此成為瞭當時成都的造紙中心。薛濤以木芙蓉皮為原料、以海棠花為染料,制成色彩鮮艷精巧雅致的“薛濤箋”。從浣花溪水中誕生的箋紙,承載著唐朝的一抹文化記憶。
雖有“兔走烏馳人語靜,滿溪紅袂欋歌初”(《采蓮舟》)的美好,薛濤在浣花溪畔居住二十年也終究離去,留下一溪清水伴著詩歌流淌過漫長歲月。
成都大運會期間,望江樓公園內的浣花溪畔身著古代服飾的遊人。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成都大運會期間,遊客在薛濤紀念館外體驗彎弓射箭。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如今的浣花溪畔,除瞭薛濤在詩歌大道上留下的名字之外,更長久流傳著她的歷史故事和唐朝記憶。(記者董騰飛 周雨涵)
[ 責編:楊帆 ]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