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時代課題,指明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今天,《檢察日報·聲音周刊》編輯部邀請四位關註文博領域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透過歷史的煙塵,暢談探索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切身感受,從而堅定走好未來之路。

李丹丹:感受歷史沉淀之美

李丹丹代表(左二)與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檢察院檢察官商議鐵路官房後續保護利用工作。

“這面墻是之前建築拆改留下的斷墻,我們利用它設計瞭有立體感、透視感的火車的形象。”6月的北戴河海濱遊人如織。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山街道東經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丹丹正向遊客講解北戴河的歷史變遷。

從清末開始,北戴河就成為知名的避暑療養勝地。1917年,這裡誕生我國第一條旅遊鐵路專線——北戴河海濱支線鐵路。當時的火車站距離海濱有20裡路,來避暑的遊客下車後需要坐毛驢或者步行,非常不便。1944年,這條支線被拆除,作為火車站附屬建築的鐵路官房被保留下來。

2020年,李丹丹被調到社區工作。為盡快熟悉情況,她和同事們開始逐小區進行入戶走訪,從居民口中瞭解到瞭鐵路官房背後的故事。在北戴河區文物保護所的幫助下,她查閱到很多珍貴資料,也找到很多老照片。在深入瞭解鐵路官房的歷史後,李丹丹保護和宣傳這些建築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李丹丹告訴記者,為瞭更好地開發利用鐵路官房這些古建築,社區居委會打造瞭“核桃樹下”黨建微陣地,聯合河北環境工程學院的志願者,將之前建築拆改留下的斷墻進行美化翻新,吸引更多遊客瞭解海濱站的歷史。“一灣綠樹擁碧海,兩岸青山掩紅樓。”李丹丹介紹,2006年5月,北戴河近代別墅群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5月,北戴河區檢察院檢察官實地踏查後發現,部分別墅公示牌不準確,登記不詳細,存在保護措施不力問題。對此,該院召開聽證會,邀請行政單位代表、使用單位代表、專傢咨詢委員及特邀檢察官助理等參加,李丹丹受邀擔任聽證員。

“我曾近距離欣賞馬海德別墅。在那裡,我似乎能透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與馬海德先生對話,感受他身上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強烈的奮鬥精神。”聽證會上,李丹丹表示,堅決支持檢察機關開展近代別墅公益訴訟保護工作。她建議,在不損害別墅外觀和內部陳設基礎上,打造文化主題活動,將近代別墅群做成北戴河地區最具特色的紅色文化亮點區域。

聽證會上,北戴河區檢察院與區旅遊和文化廣電局會簽《關於協作推進檢察公益訴訟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會後,北戴河區文物保護部門立即行動,統一更換公示牌,逐一踏查核對登記信息,建立完善保護措施。

“以古建築為載體,以黨建、基層群眾活動為形式,以文化保護為目標,把古建築保護作為基層社區建設的一部分,打造會張口說話的古建築展示平臺,影響人、感染人。”李丹丹希望檢察機關進一步發揮公益訴訟職能,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發揮檢察建議剛性作用,在督促行政機關積極履職的同時,用好基層社區力量,形成“一墅一策”的保護模式。

王瑞霞:守正創新,講好文物故事

王瑞霞代表(中)與文物保護專傢交流。

王瑞霞與文物打交道30多年,她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先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追溯地方歷史。

大學畢業後,王瑞霞被分配到位於山東省青州市的青州博物館工作,開啟瞭與文物朝夕相伴的日子。2008年,在首批國傢一級博物館定級評估中,該館成為83傢一級博物館中唯一一傢縣級綜合性博物館。

2019年,王瑞霞被任命為青州博物館館長。“對基層博物館來說,立足自身找準定位,加強研究,積極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不盲從,不迎合,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談起從業30多年的經驗,王瑞霞感慨道。

今年,王瑞霞第三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深切感受到,過去十年,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超過瞭以往任何時期:通過各級政府共同努力,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為瞭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國傢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推行免費開放,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紮實推進。

“尤其是非國有博物館的設立,在文博領域是一項重大舉措。它的規范有序發展,補充瞭國有博物館服務能力的不足,也讓更多民間有價值的藏品得以面世,直接推動歷史文化的研究和繁榮發展。”王瑞霞說。

當前,我國文物事業的發展進入重要歷史機遇期,文物數量大幅度增長。王瑞霞在調研中發現,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收入待遇相對偏低,個人成長空間有限,使得從業人員獲得感不強。

“全國縣級博物館多數隻有十幾個編制。幾年下來,很多博物館工作人員沒增加幾人,工作量卻增加瞭很多倍,不少一線文博工作者隻能疲於應對。”王瑞霞坦言。2019年3月全國人代會上,王瑞霞根據調研情況提出有關建議,2019年,人社部專門針對基層出臺有關職稱設置的指導意見,解決瞭基層長期不設正高職稱崗位的問題,“晉級難”終於被打破。政策的陸續出臺,讓更多文博工作者安心紮根基層,長期服務基層,為基層文博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王瑞霞感到很欣慰。

2021年,王瑞霞卸任館長職務。回顧過往,王瑞霞感慨道:“我是幸運的,幸運地從事瞭自己喜歡的工作,幸運地遇到瞭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的出土,幸運地參加瞭北大佛教考古研究生進修班,幸運地見證瞭我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她認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一定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持續輸出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讓群眾深刻感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為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我將繼續通過開展更高質量的展覽和開放活動,向觀眾講好文物好故事,以創新創造激活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賡續中華文脈。”王瑞霞表示。

呂建中:推動文化數字

絲綢之路建設

呂建中代表(左)向檢察日報記者講述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願景。

“賡續中華文脈、譜寫時代華章,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傳承發展提出的總要求,每個文化保護傳播工作者都要踐行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呂建中對記者談起近日的學習心得。

2001年,呂建中籌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2010年,占地3.5萬平方米,具有遺址保護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館開館,成為全國第一傢民營遺址類一級國傢博物館。

踏上大唐西市博物館的大廳臺階,腳下的車轍遺跡、古老的房屋墻基和殘存的街道以及厚實的古橋遺址,都在講述著大唐西市的傳奇。全館2萬餘件文物,是中國古代藝術文明、商業交流、市井文化的見證。

呂建中認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僅要做好“承古”,在保護中傳承,更要註重“開新”,通過科技賦能、智慧助力,提升文物利用水平。具體講就是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利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5G、AR/VR/MR、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種方式,做好文物的價值挖掘和創新利用,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呂建中提出《關於共建文化數字絲綢之路 助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的建議》。他建議,以現代信息手段加持,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數字絲綢之路”,一是為藝術品、數字藝術品、數實結合藝術品等搭建交易流通的大平臺;二是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三是為國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搭建新平臺,更好地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進而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呂建中認為,在“一帶一路”“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深入、最持久的互聯互通。作為承載中華文化價值符號和精神標識的藝術品,運用區塊鏈技術,使特定藝術品生成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基礎上,可以使真實可信的數字藝術品在“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平臺上實現交易、流通、傳播和應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發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他說,在文化數字絲綢之路中,依托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和基礎設施,聯合創建多國鏈、多品種、多語種、多幣種的“文化數字絲綢之路”,為各國藝術品的交流交易進行確權、確真、確價、確序、確信,形成藝術品的“身份證”,解決可溯品鑒定難、估價難和非標準化的三大痛點,構建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大數據中心、結算中心、國際文化貿易中心,形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中國指數”,推動厚重的中華優秀文化“點文成金”,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際化傳播。

“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現代科技賦能文化產業、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呂建中說。

黃林:植根本土 傳承文脈

黃林代表(右一)與工作人員在文物修繕現場討論工程細節。

“某種程度上,張富清精神已經和鳳城文化融合在一起。”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來鳳縣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縣民族博物館館長黃林向記者說起傢鄉文化發展現狀,充滿自豪。

來鳳縣是土傢族、苗族聚居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先後在此工作瞭30年。這裡有唐代摩崖造像仙佛寺石窟,還有犀牛潭農民協會舊址、接龍橋、紅軍標語等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自1991年從事文博工作以來,黃林始終關註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盡職守護文物安全底線。

黃林表示,基層文博工作立足於本土、服務於本土、發展於本土,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要平衡好傳承與創新、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努力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在研究闡發上下功夫,讓傳統文化“新”起來。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首先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深入挖掘文物故事、提煉中華文化精神標識,提升文化內容原創能力,策劃打造內涵深刻且形式新穎的文物陳列展覽,並探索實施“文化+”戰略,促進文化產業與制造、建築、旅遊、信息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傳統文化發展空間,真正把中華傳統文化這個寶庫開掘好、利用好。

在公共普及上下功夫,讓傳統文化“醒”過來。創新方式宣傳好傳統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傢觀、文化觀。同時,不斷升級傳統文化產業,改進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推出更多個性化、分眾化的產品和服務,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

在監督保護上下功夫,讓傳統文化“興”起來。各級政府應統籌做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工作,各機關單位要合力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探索適合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文物和文化遺產質量監測機制,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來鳳縣檢察院曾在縣域內全面開展“紅色教育基地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督促相關單位整改烈士紀念設施共85處,投入資金約42.2萬元。舊司鎮犀牛潭農民協會舊址修繕後,被打造成“長征文化公園”,作為省級紅色文化景點傳遞紅色精神。

在品牌推廣上下功夫,讓傳統文化“形”出來。打造文化品牌,是促進地域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著重要意義。來鳳縣文物資源豐富,足以形成多個有特色、有底蘊的文化品牌。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紅色遺址等,加大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力度,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在文物保護的技術、業態、模式、管理等方面創新開拓,讓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持續綻放。

黃林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文博工作中來,讓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煥發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