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廣東高考放榜出分的日子,你知道古代廣州放榜的地方在今天的哪嗎?

答案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它坐落在廣州著名老街文明路的215號,由清代貢院“明遠樓”和魯迅曾居住過的大鐘樓構成,兩座樓雖然不是緊鄰著,但共屬於一館。

就文化而言,也有著微妙的聯系。

沒有中國人不知道魯迅,但鮮有人瞭解他與廣州的故事。

世人皆道廣州歷史悠久,知道這裡藏著“清末四大貢院”的卻是少數。

01

明遠樓,老廣州的科舉考場

廣東貢院、順天貢院、 江南貢院和河南貢院並稱為“清末四大貢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如今遺存的則是清代的建築。

全盛時期的廣東貢院有11708間號舍,每到鄉試之時,全廣東渴望金榜題名的學子就會雲集於此,為瞭理想奮筆疾書。

僅僅在清代,廣東貢院就走出舉人6000餘名,是廣東籍官員的搖籃。

▲廣州魯迅紀念館對科舉制度的介紹

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有瞭成熟且復雜的體系。

要先通過縣、府的童試成為“童生”,再通過學院的院試成為“秀才”,才能獲得鄉試資格。在廣東貢院進行的,是三年一次的鄉試 ,考中者被稱為 “舉人” ,第一名則是 “解元”

所以,能夠到廣東貢院參加鄉試的考生已是翹楚。

而在鄉試之後,還會在次年進行會試和殿試,不過是在京城禮部和皇宮中進行。 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 。所謂連中三元,就是鄉試、會試、殿試都拿第一,文科舉歷史上總共也隻出現瞭17次。

▲對高考學子們最美好的祝福

▲明遠樓集章卡可以收集的四枚章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考試,原來的號舍漸漸廢棄,如今留下的明遠樓,是科舉考試時主考官的駐地。

明遠樓取自《大學》“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之意;又因它的外墻、柱子和欄桿均是紅色的,所以被人們叫做紅樓。

這座木結構兩層閣式建築,采用傳統的歇山頂和琉璃瓦,就藏於如今居民區密佈的小路旁。

它和廣州魯迅紀念館的主體建築大鐘樓有一定的距離,需要稍微“繞路”才能抵達,但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

在古代,登上明遠樓就可將整個貢院一覽無餘。

到瞭今天,樓的四周已經被現代建築包圍,唯有參天古樹見證著時間的流逝,其中有兩棵木棉樹樹齡已經超過100年。

陽光暖暖的,時光慢慢的。

▲中學生路過明遠樓

行走其間,歲月沉淀的滄桑感四處蔓延,如果搭配傳統服飾漫步樓宇之中,更有穿越時空的錯覺。

進入明遠樓,展覽呈現的又是另一種風格。

細節滿滿的模型讓遊人感受著廣東貢院清代時最真實的模樣,通過講解,人們還可以瞭解科舉制的興衰和貢院走出的名人。

要知道,清朝就有三位狀元從這裡開啟夢想之路,康有為和梁啟超也在此激揚文字。

▲明遠樓後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像

對瞭,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就在明遠樓和大鐘樓西側,在它的東南面有一段龍虎墻,是被列為廣州市保護文物單位的另一個歷史遺存。

龍虎墻即放榜墻,因放榜多在九月的寅日或辰日,寅屬虎、辰屬龍,故而得名。

在這段長約30米的青磚墻前佇立,閉上眼睛,仿佛還能體會到古時科舉考生焦急等待的心情,可以說相當應景。

▲ 廣東省立 中山圖書館旁的龍虎墻

02

鐘樓之上,尋找近代史和魯迅足跡

離開明遠樓,大鐘樓是必須要參觀的。

1905年科舉廢除之後,清政府設立新學堂,兩廣總督拆除貢院舊建築,在原址興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大鐘樓就是學堂的主樓。

第一眼看到大鐘樓,你就會被它明亮的色調所吸引。

這座羅馬古典式磚木結構建築,有著拱形圓柱廊,外貌似“山”字形,既有歐式建築的古典韻味,又有民國時期的氛圍感。

而圍繞大鐘樓的長椅上,印著魯迅寫下的振聾發聵的句子。

▲貓咪慵懶地躺在上面,形成一種“反差萌”

隻需極簡的構圖,建築的黃色和樹木的綠意,就能化作渾然天成的大片感。

因此這座極具底蘊的大鐘樓,也被廣大網友列為“廣州必打卡‘小黃樓’”。

給歲月以文明。 已經118歲的大鐘樓,並非隻是靠著“顏值”出圈,如果你細細觀察,會發現它“有些眼熟”。

是的,它是廣東名校中山大學校徽上的主體元素。

▲大鐘樓和中山大學校徽

這就不得不提到大鐘樓的另一個淵源——1924年,孫中山在創辦黃埔軍校的同時,讓廣東高等師范合並一眾專門學校,成立瞭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

大鐘樓,就是中山大學最初的校址所在地。

▲展覽中的中大校徽變遷史

步入其中,“恰同學少年”的氣息撲面而來。

無論是陳舊的門梁、典雅的窗戶、極具滄桑感的走道以及百年前的陳設,都營造著足夠讓人沉浸的民國氛圍。

走過主走廊來到禮堂,仿佛也穿越瞭百年光陰——這裡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也是國共合作的起點。

1924年,孫中山就在這裡慷慨陳詞著“三民主義”,並形成“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重要政策,影響瞭中國的歷史進程。

禮堂是1984年按照原貌復原的,2014年修葺時還發現瞭清代貢院號舍的基址。

身處其中,可以想象當年一眾著名領導人再次開會的盛況,

排列的座椅上有心地貼著與會者的名字,甚至可以找到毛澤東和李大釗。

從不同的角度看,禮堂呈現迥異的魅力,隻要結合場景找準角度,一組民國風的照片就誕生瞭。

推開禮堂兩側的門,長長的走道已然成為遊客們的拍照打卡之地,陽光照射著灰磚黃墻,縱深感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以至於會讓人短暫忘記這裡原本是博物館。

▲大鐘樓內的走廊,已經成為拍照的絕佳取景處

回到鐘樓之內,展覽是“簡約而不簡單”的。

一樓左側的展覽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陳列。

▲孫中山和李大釗握手的油畫

右側的展覽講述的則是魯迅的故事。

1927年,魯迅曾與廣州有過8個多月的交集,

時間雖然短暫,卻有很多故事可講。

▲魯迅任教中山大學時的課表

彼時,魯迅懷著他的“南下之夢”,來到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

他寫瞭一篇文章——《在鐘樓上》,記錄瞭那一段時間裡他的所思所想。

文中提及“我住的是中山大學中最中央而最高的住所”,

這個“住所”,正是在大鐘樓的二樓,是魯迅在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任教務主任時住的地方。

他的臥室兼工作室裡放著撐起蚊帳的木板床,臥室十分寬敞,陳設卻分外簡單。

▲魯迅在大鐘樓二樓的臥室書桌

中山大學的緊急會議室、歐陽山陳列室、蕭紅陳列室等依次排列,無一不是按照原貌復原,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大鐘樓一樓的展覽,則展現著魯迅的生平和個性,遊覽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文學上如此深刻的魯迅,也是個電影控和美食傢。

▲廣州的美食老字號,魯迅大多都去過,在廣州期間,魯迅每個月看兩場電影,還會寫“毒舌”影評

▲魯迅在老廣州常去的地方,不乏美食匯聚之所

不僅如此,魯迅還相當浪漫,他和許廣平擁有“風子之愛”,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兩人在信中以“小刺蝟”和“大白象”互稱。

別人的愛情不要太甜,一整個磕到瞭!

▲魯迅與許廣平

他還有著“名人之交”“青年之誼”,舉辦各種演講,引導青年,還開木刻班,做畫,雕塑,寫作,翻譯,簡直是跨界超人......這樣的魯迅,是不是和你想象的不一樣?

▲《咆哮吧!中國》是魯迅很喜歡的一副作品

廣州魯迅紀念館,既是“舊”的,也是“新”的。

所謂“舊”,是因為它早在1957年就籌建,1959年首次對外開放,隸屬廣東省博物館,是我國最老的一批博物館之一。

所謂“新”,是因為它2011年進行修繕,2016年才重新迎接公眾的到來。

但無論“舊”還是“新”,廣州魯迅紀念館都有它獨特的韻味。紅樓已經沒有瞭舉子們的夢想,鐘樓也不再響起鐘聲,關於政治、歷史和文化的回響卻始終不斷。

一座館,兩棟樓,藏著故事,激發共鳴,等待著人們探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