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水客批
據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掌握的文獻資料,最早的一封僑批寫自1881年,早期的僑批由“水客”傳遞,這一工作類似於今日的跨國物流從業員,他們時常來往於南洋,收取華僑的僑批帶回潮汕地區,親自將批款和批信交給相關的僑眷,再將國內親屬的回批或口述的傢庭信息帶到海外。
潮汕地區僑批局分佈圖
為適應不斷增長的僑批遞送需求,19世紀30年代左右,以批局、銀號、商號等承辦機構為代表的僑批業正式出現並發展迅速,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訊和匯兌業務。
銀行統管時期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汕頭市支行正式開辦僑匯業務,後於11月22日將此項僑匯業務移交給汕頭中國銀行辦理。自此,海外寄至潮汕地區的僑匯,統一由汕頭中國銀行辦理結匯手續。
汕頭市僑批局結匯印章
1958年,汕頭市各傢民營僑批局聯合經營,歸汕頭中國銀行領導。自當年下半年起,銀行準許海外匯至潮汕地區的僑匯,可由汕頭帶有批局“商號”的結匯專用章辦理批款的結匯手續。但隨後卻出現瞭四字結兌外匯等非法行為。1959年春節前,僑匯結匯手續再由銀行收回辦理。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
20世紀70年代,國務院明確要求“僑批業由銀行接辦”。至此,歷時一個半世紀的民營僑批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013年,“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4月24日在汕頭市落成揭幕,新僑批文物館則於2013年開館。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