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團欒日

闔傢歡聚時

農歷八月十五

是中秋節

中秋知多少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仲秋”一詞,始於《周禮》解說:“秋”在冬夏之間,八月居“秋”之中,“十五”在八月之中,故叫“中秋”。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風俗習慣

中秋節日裡

恩施有祭月、拜月、

賞月、吃月餅、摸秋等習俗

中秋祭月

恩施人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過去,每逢中秋,人們便在院壩裡,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讓月中仙姑嫦娥出來享用。

中秋拜月

一般在圓月初升時,由女子擺上祭品、焚香拜月,也有子夜“開天門”時拜月。如今,在中秋月圓之夜,一傢人團聚賞月時,面對明月許願即可,祈求五谷豐登、闔傢幸福美滿。

中秋賞月

在過去多屬中年人、老年人的事,若他們有親人因在外經商,遊歷,做官等未歸。這一天他們便會總是望著圓圓的月亮,寄托對親人情思,希望團圓。即使這夜不能團圓,也借月懷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現出一種“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思緒。沒有親人在外的人傢,若有雅致,便全傢或登臺觀月,或泛舟賞月,或飲酒對月,情趣盎然。

中秋節賞月,在現今,不隻“舉頭望明月”,還有“視頻看明月”“網絡見明月”。月圓時分,也正是千傢萬戶喜團圓、齊歡樂、享美好、再奮進的心願表達最佳時。中華民族世代延續不變的節日習俗,具有正能量。在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的強力推動下,盡享網絡中秋文化,賞月厚植傢國情懷,越來越深入傢傢戶戶,也已成為一種新的節日時尚。

中秋吃月餅

首先是以餅喻月,餅是圓的,喻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圓的,取團圓之意。恩施一帶,吃月餅最先是傢庭制作,一傢人隻制作一個大月餅,合傢分食,一人一塊。餅中多用甜食餡兒,餅外有“嫦娥奔月”“西施醉月”“銀河渡月”等一類的圖案。一傢人能吃上這樣的月餅,不僅口中感到香甜可口,就是心中也感到超然脫俗。

中秋摸秋

摸秋是恩施一帶八月十五特有的習俗。傳說元朝為瞭強化地方統治,給恩施一帶五戶人傢派一官兵監督,五戶人傢供養一位官兵。這些官兵倚權仗勢,無惡不作,使這一帶山民深惡痛絕。山民們便決心除掉他們,稱之為殺“傢韃子”。大傢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統一行動,行動暗號叫“摸秋”。最後除掉瞭這批無惡不作的官兵。

為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日子,人們便將“摸秋”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傳演下來。後來的“摸秋”,是指當天晚上,廣大農村青年都到外面去“偷人傢的瓜果吃”。這種“偷”,是善意的,不在偷得多,隻在偷到手。偷到手吃瞭就表示勝利瞭、有收獲。被偷的人傢無論發現瞭對方還是沒有發現對方,都是不能罵的。各傢都可以防,但是防,有時也發現不瞭,這說明對方“摸秋”的技巧很高明。第二天,各傢見面瞭,都會告訴對方昨晚“摸秋”的情節。若能得到對方說“你們的手段真高明,我那麼防都沒有防住”的贊語,是最令人開心的。“摸秋”這一習俗,在農村流傳至今,風趣不減當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