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2024年金秋時分,我有幸踏上瞭馬來西亞這塊多元文化的熱土,借著參加第十七屆世界華商大會的契機,心中那份對唐人街獨有的情愫再次被喚醒。

多年來,每至異國他鄉,我總愛尋覓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唐人街,它們如同散落星河的珍珠,串聯起我對海外華僑華人歷史的深情厚誼。這份情感,或許源於我近四分之一世紀前在日本東京親手創辦的華文媒體——《日本新華僑報》(今已易名為《日本華僑報》)。唐人街,於我而言,早已超越瞭地理坐標的范疇,它是時間的低語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獨特橋梁,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

踏入吉隆坡那幽深而迷人的靈魂腹地,我邂逅瞭茨廠街,一個名字便足以撼動心靈的地方。它不拘泥於世俗的命名慣例,不滿足於“中華街”或“唐人街”這般直白的稱謂,而是以一種深沉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韻味,傲然獨立於世間。

追溯往昔,時光的畫卷緩緩展開,那是1880年的光景。一位名叫葉亞來的馬來西亞華僑,以他的智慧和勇氣,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瞭一顆夢想的種子。他開設瞭一傢工廠,專註於生產木薯粉,那細膩的粉末,如同他對未來的憧憬,細膩而堅定。木薯,在當地人口中,被親切地稱為“茨”,於是,這條街便因這小小的植物而得名,“茨廠街”,一個蘊含著勤勞與希望的名字。

然而,世事無常,兩年後,那傢曾經承載著葉亞來夢想的茨廠,悄然關閉瞭它的大門。但令人驚奇的是,那個名字,卻如同被時間刻下的烙印,深深地印在瞭這片土地上,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它不僅沒有隨風消散,反而如同一顆被精心培育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發展成為馬來西亞吉隆坡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唐人街。

在茨廠街,可以輕易找到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如舊式的留聲機、泛黃的照片、銹跡斑斑的銅器等,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著華人在這片土地上的奮鬥歷程。當然,那些承載著馬來西亞文化靈魂的紀念品也四處可見。無論是手工編織的籃子,還是色彩斑斕的蠟染佈,亦或是精致的陶瓷茶具,它們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上多元交融的故事。

茨廠街的美食,更是其不可多得的魅力所在。我看到路旁的小吃攤和餐館忙碌起來,空氣中彌漫著各種美食的香氣。肉骨茶的醇厚、炒粿條的鮮美、福建面的地道、燒魚的香脆、椰漿飯的甘甜……每一道菜肴都是對我味覺的極致誘惑。我傢領導還是喜歡甜品,拒絕瞭紅豆冰的清涼以後,在榴蓮冰沙的濃鬱面前止步不前,硬是享受瞭那夏日裡的一抹清涼。

在茨廠街,還可以親眼見證華人與馬來人等其他族群和諧共處的場景。他們共同經營著店鋪、餐館和攤位,用各自的文化和特色為這條街道增添瞭無盡的魅力。在這裡,可以品嘗到馬來人的椰漿飯、印度人的咖喱面,也可以聽到華語、馬來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的交織聲。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讓茨廠街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對於我而言,茨廠街之行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在這附近發現瞭兩傢中文書店——“商務印書館”與“學林書局”。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媒體上,我曾讀到過馬來西亞自稱是保持中國文化最完美的地方。雖然對此我不敢完全贊同,但當我踏入這兩傢書店的那一刻,那份內心的歡暢與激動卻是難以言喻的。書架上整齊排列的中文書籍,仿佛是一扇扇通往過去的門,讓我在這片異國他鄉找到瞭那份屬於華人的文化根脈與心靈慰藉。

當我緩緩抽身準備離開茨廠街那充滿歲月痕跡的懷抱時,目光不經意間被一傢名為“馬師傅蘭州牛肉面”的小店所吸引。它靜靜地佇立於街角,仿佛是這條老街特意準備的一份驚喜。聽聞,這傢小店源自一位新華僑,帶著那裡獨有的風土人情與味蕾記憶,穿越時空的界限,在此地生根發芽,且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而緊鄰其旁的,竟是一傢全球聞名的肯德基快餐店,其鮮明的美式風格與“馬師傅蘭州牛肉面”的古樸韻味形成瞭鮮明對比,這應該也是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碰撞與融合。這樣的鄰裡搭配,不僅不顯得突兀,反而增添瞭幾分趣味與深意,讓人不禁駐足,細細品味這份獨特的和諧之美。

佇立在茨廠街這片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土地上,可以看到傳統與創新並肩而行,本土與國際相互致敬。這裡提醒著人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保持開放與包容,才能讓每一種文化之光都璀璨奪目,共同照亮人類文明的廣闊天穹。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