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古巴:革命、救贖與新生》 [美]艾達·費雷爾 著 林劍鋒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7月出版

序 言

《自由古巴:革命、救贖與新生》(原書名直譯為《古巴:一部美國史》)是一本別開生面、特色鮮明的著作。作者艾達·費雷爾是紐約州立大學拉丁美洲歷史教授,曾先後出版過《起義的古巴:1868-1898年的種族、民族和革命》和《自由之鏡:革命時代的古巴和海地》,《自由古巴》是她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榮獲瞭2022年美國普利策歷史獎,受到學界的廣泛贊譽。 本書乍一看標題,有點令人費解,但讀過這本書之後,則會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首先,這是一部古巴史,其次,作者用“一部美國史”作為副標題,是將古巴這個國傢和前殖民地置於更廣闊的美國背景之下,既表明瞭美國與古巴關系的歷史,也表明瞭古巴在更廣闊的美洲半球中的地位,因為“亞美利加”(america)還有“美洲”的含義,如果說許多美國人將“美洲”一詞與自己的國傢聯系起來的話,那麼,古巴、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傢則代表瞭另一個“美洲”,而後一個美洲的歷史往往被美國人所忽視。 古巴地圖

作為古巴歷史,該書從古巴島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說起。克裡斯托弗·哥倫佈登陸該島之後,才有瞭對該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隨後,該島被西班牙人殖民化和開發,古巴被用作進一步向加勒比地區殖民的跳板,其靠近“灣流”的地理位置使這裡的殖民者便於更快地往返於歐洲大陸和美洲。與拉丁美洲地區大多數的西班牙殖民地一樣,古巴受到瞭嚴重的剝削,最終因其蔗糖、煙草和咖啡種植園而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殖民地之一。作者從西班牙殖民、奴隸制、《普拉特修正案》、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菲德爾·卡斯特羅、豬灣事件、馬裡爾偷渡,一直講述到21世紀古巴的社會和經濟狀況。不難看出,“這是一部暴力征服與占領的歷史,是一部反對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密謀史,是一部嘗試過、失敗過也勝利過的革命史”。

19世紀古巴的糖業種植園

作為古巴與美國的關系史,作者講到瞭西班牙通過古巴提供資金支持美國革命,美國的利潤與古巴的奴隸貿易和蔗糖種植園之間的關系,緬因號的沉沒、《禁酒法案》導致數以千計的美國調酒師遷往古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度假勝地被關閉時美國遊客在古巴飲酒度假,再到數次革命、土地政策和土地所有權的變動,以及最終菲德爾·卡斯特羅執政後的美古關系。

與以往關於古巴歷史的著作相比,該書呈現出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自下而上地書寫歷史,註重對下層民眾歷史的描述,體現瞭“新文化史”的烙印。作者認為,“我們的歷史不應隻關註帝王和作傢,而是要去講述‘人民生活’的歷史”,這是她在寫書時遵奉的信條。因此,該書刻意回避瞭英雄史觀,生動地講述瞭奴隸、古巴窮人、反叛者等下層人物的歷史活動,不管他們是在奴隸小屋微弱熒光下縫紉的人,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還是搭建泛海木筏的人。盡管他們在以往的官方歷史中沒有留下姓名,但作者認為,他們與國王和總統、革命者和獨裁者,與那些載入官方史冊或紀念碑上的人一樣,共享同樣的敘述空間,因為他們的表現,他們與其周圍環境的互動同樣推動瞭古巴歷史的發展。在書中的許多地方,無論是重大事件還是重要人物的描述中,都有小人物的身影。

二是,將自身的經歷與古巴歷史相聯系,彰顯瞭歷史書寫的個性化。作者坦言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她認為有兩種“歷史”,一是指“過去的事件”,回答的是“歷史發生瞭什麼”,二是指“人們講述這些過去的故事”,是指“人們講述發生瞭什麼”。作者認為,她寫的這本著作並不屬於第一種歷史,即所謂“真實存在過的歷史”,而是第二種歷史,即“作為一種敘述的歷史”。這種歷史與其個人的經歷密切相關。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費雷爾在哈瓦那出生,10個月之後,她與9歲的哥哥分離,跟隨母親投奔在紐約的父親,後在新澤西的古巴人社區安頓下來。“每逢周六,我都會給在古巴的哥哥和祖母寫信”,古巴和古巴的傢人一直在她的魂牽夢繞之中。終於在冷戰結束的1990年,她才有機會重返古巴,從此開啟瞭長達數十年調研和撰寫古巴歷史的經歷。

1967年,一個古巴傢庭在邁阿密重聚

這種與眾不同的經歷導致費雷爾具有獨特的立場和視角,因為“根據人們所秉持的立場,歷史看起來總是有所不同”。作者在談到這部作品的時候說,這“是我在眾多的可能性中塑造出來的一部歷史,換句話說,這是一部我不時從沉甸甸的歷史繼承中鍛造出來的歷史”。費雷爾對一些著名人物和卷入歷史的小人物的持續關註,不僅傾註瞭她的個人情感,與此同時也創造瞭某種令人陶醉的敘事風格,避免瞭傳統史著的枯燥乏味。

三是,將古巴歷史與美國歷史的講述融為一體,強調跨國界因素,具有“跨國史”的特色。費雷爾本身具有跨國背景,她出生於古巴,成長於美國,30歲之後又重返古巴,為撰寫這部歷史,不斷往來於兩國之間搜集資料,采訪調查,這使得她形成瞭跨國史觀。

費雷爾超越國界,將兩地的殖民活動、奴隸貿易、資本運動、革命、移民等歷史聯系在瞭一起,給讀者的感覺似乎是,如果不把這些事件或現象聯系在一起,就無法很好地講述各自的歷史。

美古兩國的歷史從起源上就聯系在一起。作者提到,作為一部敘述的歷史,美國歷史的起點不是1607年,而是從哥倫佈到達美洲開始的。因為“哥倫佈不僅在大眾認知的層面上,而且在寫就的歷史書籍中開啟瞭美國歷史”。塑造這樣一個起源故事,可能是新獨立的美國為瞭撇清與原宗主國(英國)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美國領土擴張的“帝國野心”有意無意的產物,而古巴這個哥倫佈真正到達過的地方自然被納入瞭美國歷史。

除歷史起源外,19世紀的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也將兩國聯系在瞭一起。作者寫道:“古巴糖、古巴奴隸制、古巴奴隸貿易,成瞭美國資本主義歷史的一部分。”美國企業不僅為古巴提供制糖的機械,而且提供瞭大部分勞動力。通過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帶到古巴的人約70%是在1820年奴隸貿易被宣佈為非法之後抵達的,其中美國船隻運來的奴隸占63%。可以說,美國人參與瞭古巴奴隸制的方方面面,古巴“糖業革命”的利潤更是促進瞭美國工業的增長。

古巴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何塞·馬蒂在紐約生活瞭近15年,並在那裡創辦瞭一份名為《祖國》的報紙,還創立瞭名為古巴革命黨的政黨,他與其他古巴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密切聯系,籌劃獨立戰爭。與此同時,美國人則在密謀如何竊取古巴獨立運動的果實。

西班牙殖民政府駐地被美軍占領

1902年古巴獨立之後,在《普拉特修正案》的庇護下,美國企業的觸角對古巴的滲透更加深入。古巴四分之三的土地屬於外國人,美國人占瞭其中的大部分;制糖業大規模美國化,美國公司生產的糖占古巴糖產量的三分之二。美國人不僅主導瞭古巴經濟,而且也塑造瞭古巴人的生活方式,影響瞭他們的飲食習慣,以及工作、娛樂、旅行方式。

作者深刻地觀察到,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湧向美國,邁阿密作為一個城市被古巴的存在改變瞭。然而,到達邁阿密的古巴移民也改變瞭古巴。前往美國的古巴人首先在邁阿密落腳,逐漸形成瞭古巴人社區。古巴政府不時地允許古巴人離開古巴,一是減少瞭政府反對派的力量,二是從長遠看可獲得大量匯款收入。由於美國的經濟封鎖,匯款收入成為古巴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邁阿密與古巴兩地逐漸形成瞭彼此依賴的關系,“不瞭解邁阿密就不可能瞭解古巴革命,而不瞭解古巴革命就不可能瞭解邁阿密”。

四是,披露瞭一些以往古巴史未加詳述的、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我曾於2011年到訪古巴,當我參觀瞭古巴舊城,看到整個城市和街道的設計以及那些昔日的樓房建築(盡管許多樓房的門面已經破舊不堪)後,心中不能不驚嘆,這是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城市。這種“輝煌”與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歷史有關。18世紀中葉,哈瓦那曾有7萬多名居民,是當時美洲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墨西哥城和秘魯的利馬,老城區的一些著名建築和街道風格大多是西班牙的殖民遺產。

但這種“輝煌”也與美國控制時期有關,不過人們往往對這段歷史缺乏瞭解,費雷爾的書中則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她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阻斷瞭美國人到歐洲度假,1919-1933年,美國法律禁止生產、運輸和銷售酒精飲料,結果,古巴成瞭“雞尾酒的天堂”、美國人的娛樂場,古巴的旅遊業大發展,遊客從1914年的3.7萬增長到1937年的17.8萬。同時,美國人的投資也再度刺激瞭古巴糖業的大發展。遊客們今天看到的類似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的古巴國傢國會大廈和金碧輝煌的前總統府就是那個時期建成的。

美國的禁酒令(1920—1933)促使美國人到古巴旅遊的興趣大增

我曾指導過一名博士生撰寫關於古巴華僑華人史的博士論文,但該文側重於1959年之前,因為1959年之後,在古巴的華僑華人人數驟減,可寫的東西不多。為什麼華僑華人會驟減?人們很少知道個中原因。費雷爾在書中提到,從1965年底至1973年,古巴與美國開通瞭“自由航班”,有30萬古巴移民到達瞭美國,受古巴政府政策的影響,這第二波移民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企業主,其中包括不少華人,鑒於邁阿密城市資源日趨緊張,他們轉移到紐約定居,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古巴式中餐館在紐約大量湧現。 對古巴獨立戰爭和古巴導彈危機的歷史,我並不陌生,但對其中的關鍵細節則知之不詳。費雷爾的書對此給出瞭許多關鍵信息。她寫道,在古巴獨立戰爭結束時,1898年簽訂《巴黎條約》的是西班牙和美國的代表,並沒有古巴代表參加;在哈瓦那莫羅燈塔上的西班牙國旗降下之後,升起的是美國國旗,古巴解放軍未被允許參加升旗儀式;在史書中,古巴獨立戰爭也被改名為“美西戰爭”。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盡管導彈基地在古巴,卡斯特羅也在緊急關頭給赫魯曉夫寫信給出建議,但在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談判過程中,古巴又一次被排除在外。 作為一名歷史學傢,費雷爾致力於書寫一部不偏不倚的平衡的歷史,但這不等於作者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判斷。作者在書中有不少畫龍點睛之筆,如她借助何塞·馬蒂之口,講出瞭古巴存在的意義:“馬蒂認為,如果古巴真的成功獨立,那麼這將給世界帶來兩件事情。首先,它將抑制美國的擴張;其次,它將成為世界上一種新型的共和國———一個反對在美國隨處可見的種族和民族暴力的共和國———的榜樣。

作為種族正義的典范,作為對美帝國的制約,古巴革命將是一場世界性的革命。”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先在1992年通過瞭《托裡切利法》,後在1996年通過瞭《赫爾姆斯-伯頓法》,旨在加強對古巴的經濟封鎖。美國為什麼對古巴如此趕盡殺絕,許多人不理解。 費雷爾對此給出深刻的揭示:“這兩個美洲國傢之間的冷戰從來都不隻是關乎冷戰……兩國之間的對抗———事實上,主要是———關乎在冷戰乃至蘇聯之前就存在的東西。古巴和美國之間漫長而激烈的交鋒是圍繞美國霸權和古巴主權之間的鬥爭,以及關於兩者的特點和界限的鬥爭。”“對古巴人來說,堅守自己的主權……不僅僅是為瞭強調自身的自治權,從根本上說,這也挑戰瞭美國作為一個國傢的概念。”古巴歷史可以有很多意義,但其中之一就是作為美國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美國壓根不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帝國,而隻是一個帝國”,這可能是冷戰之後美國仍然不願意放松對古巴封鎖的真正原因。

總之,《自由古巴》是一部從哥倫佈登陸至今跨越五個世紀的關於古巴及其與美國復雜關系的歷史,全書不僅從新文化史和跨國史的視角,披露瞭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同時還揭示瞭一些歷史真相,讓讀者更加深入地見證瞭這個現代國傢的演變歷程,並襯托出瞭美國的霸權主義帝國思維和強權政治。對中國讀者來說,古巴同樣是一面鏡子,大洋彼岸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的艱辛成長,會給我們帶來對中國現代化歷程的諸多思考。


本書目錄

前言 此與彼/ 001 第一部分 來自第一個美洲的訊息 第一章 天堂與地獄/ 011 第二章 西印度群島的鑰匙/ 029 第三章 童貞聖女銅像/ 040 第二部分 媲美王國的殖民地 第四章 佛羅裡達換哈瓦那/ 051 第五章 最惠國/ 067 第六章 糖的革命/ 079 第三部分 奴隸制帝國 第七章 亞當斯的蘋果/ 095 第八章 酷刑計劃/ 112 第九章 統治的夢想/ 123 第十章 內戰之旅/ 136 第四部分 “古巴自由瞭!” (CUBA LIBRE) 第十一章 奴隸、士兵、公民/ 147 第十二章 為瞭世界的一場革命/ 159 第五部分 美國過渡期 第十三章 一場被重新命名的戰爭/ 179 第十四章 被占領的島嶼/ 191 第六部分 奇怪的共和國 第十五章 糖的帝國/ 211 第十六章 夢想之城/ 221 第十七章 兄弟鬩墻/ 234 第十八章 繁榮, 危機, 覺醒/ 245 第七部分 共和國, 第二幕 第十九章 真正的大眾/ 267 第二十章 新憲法/ 282 第二十一章 手提箱/ 295 第八部分 起源故事 第二十二章 百年精神/ 315 第二十三章 反叛路線/ 332 第二十四章 群山聳立/ 344 第九部分 革命現在開始! 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 363 第二十六章 日趨激進/ 386 第十部分 沖 突 第二十七章 戰 鬥/ 407 第二十八章 懸崖邊緣/ 426 第十一部分 心與腦 第二十九章 新人?/ 445 第三十章 新美國人?/ 463 第三十一章 其他古巴?/ 487 第十二部分 啟 程 第三十二章 特殊年代/ 502 第三十三章 開放與封閉/ 524 尾聲 如果紀念碑會說話/ 541 致 謝/ 546 註 釋/ 550 索 引/ 612


作者: 艾達·費雷爾(Ada Ferrer),紐約大學歷史教授,自1995年起在該大學任教,主要關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她是《起義的古巴:1868-1898年的種族、民族與革命》一書的作者,這本書獲得瞭2000年伯克希爾圖書獎;她還著有《自由之境:革命時代的古巴和海地》,該書獲得瞭耶魯大學吉爾德·萊爾曼中心頒發的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圖書獎以及美國歷史協會頒發的多個獎項。她出生於古巴,在美國長大,自1990年以來一直定期前往古巴並進行研究。

譯者:林劍鋒,浙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攻世界史,已出版譯作《魔物的誕生:1760年代法國熱沃當怪獸事件》。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