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8月4日,著名物理學傢、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

談及李政道,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他和楊振寧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以及這對“雙子星”往後漫長的恩怨糾葛。

但縱觀李政道接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這段經歷隻是他的一個切片,他有著更多豐滿、傳奇的故事值得書寫。

正如年僅30歲的李政道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演講中所說的:“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取得很快的進步,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到瞭如來佛手指的底部,我們離絕對真理還很遠、很遠。

李政道用一生的時間去朝著絕對真理邁進,即使生命消逝,但他的貢獻遠遠超越時代的限制,向世界展示出瞭一位偉大科學傢的崇高。

戰火、天才與物理

1926年,李政道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他酷愛學習,但戰火與流亡一度伴隨他早期學習生涯。親歷淞滬會戰、太平洋戰爭,15歲的李政道走上流亡生活。

他一路向到江西贛州,被贛州聯合中學收留。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食不果腹、疾病纏身依舊堅持學習,偶然讀到瞭民國廈大校長薩本棟所著的《普通物理學》,向物理世界邁出瞭第一步。

之後,李政道參加高考,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後轉入西南聯大。在求學之路上,有三位老師對他產生重要影響。

浙大物理系教授束北星讓李政道意識到物理學科的重要,燃起瞭物理學習的熱情。也是在束北星教授的建議下,1945年春,李政道轉至西南聯大物理系二年級就讀,師從物理學傢吳大猷。

吳大猷對這位學生的贊賞毫不吝嗇,“聰明勤奮”“思維敏捷”“不知疲倦的物理奇才”。因為這份欣賞和信任,我們得以看到,當吳大猷被選入國民政府的“種子計劃”赴美學習原子物理科技時,他選擇瞭李政道作為兩名年輕助手之一。

在芝加哥,李政道遇到瞭第三位恩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原子能之父”恩裡克·費米,並破格成為他的博士研究生。

芝加哥時期,他周圍匯聚瞭包括奧本海默、泰勒在內的世界最前沿的人才。他開始全身心投入到物理世界中,展開瞭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年僅23歲的他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一舉成為“神童博士”。

同樣在芝加哥,李政道結識瞭人生中的兩位關鍵人物。其中之一便是與李政道並稱“物理學界雙子星”的楊振寧。二人合著論文《弱互相作用宇稱不守恒質疑》,推翻瞭“宇稱守恒”的基本定律。次年,二人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這也是華人首次獲得諾獎。

瑞典國王給李政道頒授諾獎

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李政道的妻子秦惠䇹。在他的十年計劃中,立誓不過早談戀愛、結婚,但愛情來得出乎意料。他一見鐘情美國留學的秦惠䇹,為愛減肥、寫情書、學舞蹈,二人墜入愛河,完成瞭一生的相守相伴。

一扇通向世界的門

李政道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熠熠生輝於世界物理世界,還有一個對於中國影響深遠的計劃,即中美聯合研究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CUSPEA”留學項目)

李政道為CUSPEA項目題字

1972年,闊別26年的李政道回到祖國,此時他已是世界一流物理學傢。來到上海,他看到大多數的學生在下鄉,而僅有的工農兵子弟缺乏對科學的基本理解。

李政道決定回國親自授課並促成CUSPEA留學項目。項目幾經波折,推進也曾停滯,但他始終堅持。

為瞭給200多所大學發CUSPEA項目的邀請函,李政道和夫人、秘書三個人,推著裝滿信件的超市手推車,把哥倫比亞大學周邊的郵筒都塞得滿滿當當。

1978年12月27日,中國首批赴美的52名留學人員抵達華盛頓,部分學者到喬治敦城大學學習

有時候附近的郵筒塞滿瞭,還得到較遠的郵局去。這個標志性的場景後來被搬進瞭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政道圖書館,郵筒裡飛出的信紙密密麻麻一直鋪到天花板上,像一條通往遠處的道路。

李政道憑一己之力推動瞭這項具備前瞻性、永續性的項目,將900餘名中國學生送到美國學習。也正是這個計劃,為國內的年輕天才打開瞭通往世界的大門。

讓抽象科學鮮活躍動

現實中,人們習慣對這樣一位物理學傢高山仰止,但無論是在物理世界的上下求索,還是在人才培養上的甘之如飴,李政道始終圍繞著“追求真理”的母題踐行著。希望人們讀懂,才是他的終極目的。

李政道愛科學,也愛藝術,那些他閑時畫下的隨筆畫,也與科學有關,畫裡的那些小心思,也是他在為真理的實踐。

為瞭形象畫出“高溫超導體和C60傢族”,李政道請來漫畫傢華君武。一方提供思想,一方出技術,圖解出《雙結生翅成超導,單行苦奔遇阻力》。

這是一個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球狀C60分子,在三維空間排列成空間點陣,構成一個個蜜蜂巢。上面一群成雙成對的蜜蜂都是電子,結伴歡快自由飛翔,而那些沒有伴侶的蜜蜂電子,隻能愁眉苦臉地被束縛在巢上。

李政道始終堅持著在科學和藝術間對話。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政道圖書館裡,收藏有19幅由李可染、吳作人、華君武、吳冠中等美術大師創作的科學藝術主題畫,這些畫都是物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歷屆海報。

今日之時代,我們常常談論“文科何為”“文理價值”,李政道先生或許已通過實踐解答瞭。

如其所言:“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它們是智慧和情感的關系,沒有情感,智慧能開創新路嗎?沒有智慧,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程度嗎?科學與藝術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同是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卓越。”

斯人已逝,但他為時代立下的註腳,將永遠珍藏於世人心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