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6月末,已是逼近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熱騰騰的空氣裡彌漫著汗的咸味,很難想象在午後最黏膩炎熱的時段裡,有一群中老年人還會每周末準時蹲守在露天公園裡,有一搭沒一搭地社交。

這就是地處市中心的天河公園,這裡有全廣州最早的相親角。

△相親角裡擠滿瞭為兒女而來的中老年人。(圖/鄒露攝)

天河公園翠湖邊的小山坡上,有一塊平整的空地,廣場的兩端張貼著“明碼標價”的相親廣告。在大多數時候,人們的目光並不停留於那些生硬的A4紙,而交匯於彼此的眼神。

下午4點是人流高峰時段,此時每塊石板上,都“長滿”瞭偶遇的人,他們熱絡地聊著相親條件、傢長裡短,甚至是與婚戀無關的話題。

相親角的熟面孔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可能是未婚子女的傢長,也可能是為自己尋覓伴侶的大齡單身人士。他們彼此不相識,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好奇。

不管路過的人是誰,上來都會先被問一句:“你幾幾年的呀?”誠然,好奇的沖動在於打探對方傢庭之底細,但這種“打探”,在開放空間的隨機碰撞中並不總是顯得完全功利,反而時常帶著一些淳樸。

△一張張介紹信息,足夠老人們駐足研究良久。(圖/鄒露攝)

“你有一個兒子,我有一個女兒,咁唔系有得傾咯(這樣不是有得聊咯)!”三位50多歲的阿姨在翠湖旁的樹蔭底下攀談。一來一回不到5分鐘,她們就成功打入瞭對方的聯絡簿。“明天我也在這!”阿姨要走時,不忘跟另兩位叮囑一句,盡管她們的小孩都是女兒。

某種程度上,對這些阿姨來說,子女婚戀隻是一個打開話匣子的絕佳方式。由於這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實體空間,每個路過的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或是退出一場談話,因此以婚戀為由頭的打探往往會導向更開放的交流。

△成都,人山人海的人民公園相親角。(圖/視覺中國)

可以這麼說,公園相親角為城市裡的退休老人提供瞭一個穩定場所,讓他們借著兒女之事彼此相識,互嘮傢常。傍晚6點過後,他們迅速化身為在公園裡跑步、打羽毛球的居民,有時運動搭子也從這裡來。對一些常年駐守於此的老人來說,相親是由頭,社交才是正事。

來自浙江的陳阿姨,每個周末下午都會帶上她的小板凳和一把貼著相親資料的大雨傘,蹲守在樹蔭底下。旁邊的小板凳上坐著來自東北的趙阿姨。她倆經常約在同一片樹蔭下,點評來來往往的潛在對象,有時也掏出手機,分享剛看到的短視頻。

△廣州天河公園,兩位老人在相親角迅速攀談起來。(圖/視覺中國)

在一團熱烘烘的人群當中,陳伯伯是社交的中心。他表現出的自在感,讓人覺得他熟識這裡的每一個人。他聽見一位不到30歲的女孩被旁邊一位大叔教育:“現在不生,以後你會後悔。”陳伯伯立馬回頭幫這女孩擋瞭一句:“現在技術先進瞭,49歲都能生。”聽罷,三五個人哈哈大笑起來。

一直在陳伯伯旁邊的、和他說話的,是操著湖南口音的唐叔叔,一位50歲出頭的單身大漢。他個子高大,說話卻輕聲細語的。唐叔叔並未像其他尋愛者一樣舉著相親廣告資料牌,他在一眾人當中顯得頗為靦腆。“沒舉牌,丟人嘞。”唐叔叔說。他就住在公園附近,小區裡有個湖南同鄉的朋友,跟他有一樣的困擾——50多歲未婚男。他倆偶爾能在這裡碰面。

陳伯伯調侃他:“你這麼害羞,怎麼跟人聊天?”隨後,又跟他開玩笑道:“我幫你介紹成功,你給我分紅。”兩人在公園碰頭也有幾年,連陳伯伯都開始幫他操心起瞭對象。

△在相親角,好姻緣求沒求到另說,但好朋友是交到瞭。(圖/視覺中國)

將近6點,當相親角的人群逐漸散去時,陳伯伯才無意間透露出,他有個大女兒已年近38歲,手持“985”碩士學位。他起初是為女兒找對象來到相親角,不料一晃眼幾年過去,相親沒成,公園裡的朋友倒是交瞭不少。

夕陽將至,唐叔叔仍徘徊在廣場邊上。我問他為何這麼多年相親無果,卻仍然堅持來公園,他笑說:“上哪兒找去?除瞭相親角,我沒有地方可以去認識(對象)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