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身永遠不變的白大褂,是他從醫的初心,他用三十九年的堅守和實際行動詮釋瞭他對醫療衛生事業的執著、對醫生這份職業的熱愛。他便是福建省腫瘤醫院大外科負責人、胃外科負責人、主任醫師陳路川。

01

患者的“生死之交”

談及從醫的緣由,陳路川坦言,是傢庭和前輩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小時候,在南靖生活時,南丁格爾獎獲獎者張瑾瑜主任和我傢是世交,又住在同一個大隊。受到她的影響,母親在我小學時就購買瞭《農村醫療》,教導我基本的醫學常識。”從小的耳濡目染,在陳路川心中埋下瞭行醫濟世的理想種子。

從福建醫科大學畢業後,陳路川被分配到福建省腫瘤醫院,並最終選擇瞭十分辛苦且極具挑戰性的外科。

三十多年來,他始終堅守著臨床一線,在熱愛的手術臺上,一次次與死神進行著關於生命的“爭奪”。

在陳路川看來,醫生和患者,是托付生命的生死之交。“患者信任你,你也用一臺完美的手術,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過來。你收獲的不單是個人的成就感,更是對自己所堅守行業的自豪感。”帶著這種使命感,隻要患者存在1%治療希望,他就願意付諸100%的努力去挽救。

科室護士長至今記得,一位來自莆田的陳阿姨轉入院時已是胃癌晚期。在外地求醫時,因不具備手術指征,醫生判定她無法進行手術。

一般來說,得瞭這樣的重癥,又不具備手術的條件,患者隻能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聽天由命。抱著最後一絲希望,陳阿姨來到福建省腫瘤醫院。

面對失落無助的患者,陳路川帶領團隊,在與患者和傢屬充分溝通後,為陳阿姨制定瞭“‘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轉化治療”的治療方案,經過6周期的治療,陳阿姨的病灶明顯退縮,陳路川團隊根據病情實施瞭“完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在漫長的抗癌“拉鋸戰”中,陳路川帶領團隊以豐富的治療經驗和耐心的鼓勵引導,幫助陳阿姨順利完成治療方案。如今兩年過去,曾經幾乎放棄治療的陳阿姨迎來瞭新生,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生活基本與常人無異。

“復查時,看到那些原來被診斷為Borrmann IV型、Borrmann III型、bulkyN局部晚期胃癌或者IV期的胃癌患者,通過我們的努力,生命得以延續。這種再見面時的滿足感是任何物質都不能替代的。”陳路川笑著說。

在他不懈努力下,一位位患者走出陰霾,他也收獲病患及傢屬的發自內心的尊重與認同。

多年前的一件事讓他至今難忘。

“那年,我負責承辦‘全國胃腸道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高峰論壇’,因過度勞累導致闌尾炎急性發作住進醫院。當時,除瞭傢人和科內同事之外他人都不知曉,但令我意外的是,一位多年前的患者不知從哪得知這個消息,專程趕到醫院看望我。雖然,為這位患者進行手術已是五六年‘舊事’,但雙方間真摯的‘生死之交’並沒有被時間所沖淡。這代表著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瞭患者的真心認可。”陳路川說。

02

團隊的良師益友

“新風正氣也是我們福建的名片,是每個人都應該用心踐行的。作為一名醫生,這種風范就體現在對老百姓健康的守護上。”陳路川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在如今的胃外科,新技術的突破和運用是最大的特色。“首先,我們在國際上率先將膜解剖應用於胃癌手術中,該技術可以減少胃癌細胞“癌泄露”,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增加淋巴結清掃數目、縮短術後通氣時間、減低術後嚴重並發癥發生率,使患者獲得更優的外科學和腫瘤學療效。相對傳統的器官解剖和血管解剖而言,依照“膜解剖”進行手術,猶如有瞭3.0版的精準解剖地圖,既可使手術安全開展,又可使術後復發率降低。我們也將該手術理論及實踐編寫成《基於血管導向的胃癌完整系膜切除術》一書,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專著立項出版,率先在國際上提出胃癌完整系膜切除的邊界理論體系。不僅如此,在業內大部分腔鏡手術切口還停留在8cm時,我們團隊便在全國率先通過腔鏡實現切口3cm取標本。我們還探索性開展瞭“全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器械荷包吻合聯合倒刺線吻合口加固法”,將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漏導致的3、4級並發癥發生率從原來的0.32%降至0%。其次,目前資料顯示胃癌中偏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僅20%左右,我們團隊在以往全國領先的高生存率的基礎上,率先對中偏晚期的胃癌患者新輔助治療模式進行大膽嘗試,開展“替雷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和奧沙利鉑加S1在Borrmann IV型、大體積Borrmann III型及Bulky N局部進展期胃癌新輔助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單臂、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TAOS-3B Trail)”臨床藥物研究,並取得良好的臨床成果,大大提高瞭患者的生存率,挽救瞭大量患者,而且該研究成果入選瞭202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免疫大會(ESMO-IO)壁報摘要、“第94回日本胃癌年會”口頭匯報及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GI) 壁報摘要,我們還於2023年立項開展全國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替雷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和SOX對比SOX在Borrmann IV 型、大體積 Borrmann III 型及 Bulky N局部晚期胃癌新輔助治療的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Ⅲ期臨床研究”,以期造福更多的患者。此外,我們在國內率先開展胃癌保功能手術,如保留幽門胃部分切除術及近端胃切除手術,患者手術創傷更小,術後恢復更快,而且對消化道生理功能的影響更小,但此類手術涉及保血管保神經保功能,技術難度大,國內能夠開展此類手術的中心也是屈指可數。”陳路川頗為自豪。

“陳主任的開放手術已經做得非常精致,在這樣成熟的技術狀態下,為瞭給患者帶來更快速的康復及更加精準手術治療,他始終不斷專研最新技術,不斷挑戰新業務、新難點,目前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我想,這種潛心學習的態度,應該就是他能做到瞭業內最優秀的原因之一吧。”在胃外科副主任醫師、主診組醫生魏丞的眼中,陳路川身上那股子孜孜不倦、精進不止的醫者氣息深深感染著身邊的人。“陳主任的業務能力是科室裡面最強的,但每天仍堅持看文獻、查資料,學習新的診療技術,探索新的手術方式,用實際行動給我們樹立瞭榜樣。”

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同時,作為一名科室帶頭人,陳路川還深諳人才培養對科室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搭建科內人員人才梯隊建設,培養團隊成員的臨床思維和臨床操作能力,“手把手”幫助青年醫師成長為臨床一線的骨幹力量。

“主任會結合每位年輕醫生的性格、特長,因材施教分配一些相應的任務。”進入胃外科已有11年的副主任醫師王益回憶,剛進入科室時,陳路川主任會安排他大量制作課件、剪輯手術視頻,引導他從中掌握專業知識、手術操作技巧和相關前沿技術。正是這樣大量的前期積淀,為王益醫生之後站上手術臺握好一把“刀”打下瞭堅實的業務基礎。

在陳路川帶領下,福建腫瘤醫院胃外科還成為瞭全國首批八傢“全國消化道腫瘤多學科診治培訓示范中心”之一。

“MDT(多學科綜合診治)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以前是患者圍著醫生轉,現在是患者坐到中間,內科、外科、內鏡、病理、免疫、生物治療等學科的醫生圍著患者,大傢各抒己見,一起討論病例研究解決方案。這種集體的思路的碰撞,不僅能為患者挑選出最優的治療方案,也帶動瞭多學科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陳路川說。

在陳路川和科室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福建腫瘤醫院胃癌生存率長期業內領先,I期患者達到90%,II期患者在70%左右,III期患者中IIIA期為56%,IIIB期為43%。

03

科室的新風標桿

在陳路川的從醫理念中,一名好醫生不僅要有妙手回春的過硬技術,更要有著醫者仁心的醫德醫風。

“要幫助年輕醫生實現醫術和醫德雙提升,就要引導年輕人在鉆研技術的同時,體會更多醫者的快樂。要讓年輕人明白長期的快樂,一定是回饋社會所得來的。這就需要我們以身作則,把好的傳統、好的品德傳給年輕人,讓他們以此不斷實現自我的提升。”

在他看來,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僅僅是良好的治療效果,也體現在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上。在日常工作中,陳路川待患者如親人,恰到好處的言行照護著他們的需求和感受。

對於患者陳大叔來說,陳路川不僅是一名醫術精湛的醫者,更是心靈的撫慰者。“陳主任不僅為我制定瞭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還時刻關註我的不適,用他的溫暖和關心,教會我保持樂觀,積極面對疾病,堅持信念,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眼前的困難。他讓我覺得自己不隻是患者,更是與他並肩作戰的夥伴,這激發瞭我和病痛抗爭的勇氣。”

陳路川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給年輕醫護人員起到瞭模范帶頭作用。而他的廉潔自律更是引領瞭科室的清風正氣。

“臨床工作中,一些中晚期、腫瘤復發的患者,有時會通過送‘紅包’緩解內心焦慮。陳主任多次嚴詞拒絕無果後隻能假意收下,然後將‘紅包’交給我,讓我幫忙充入患者住院費中。並告知患者傢屬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拒收‘紅包’也是恪守醫德的表現。”護士長劉穎說。

“生活過得清貧一點沒事,關鍵我們自己要建立正直而強大的內心,這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在陳路川這種理念的灌輸下,科室人員在工作中始終沒有放松自我約束,“廉榮貪恥、廉潔行醫”在科室蔚然成風。

早一些到,晚一些走,把時間盡可能多地留給患者;結合患者病癥和經濟情況,給患者提供最優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措施;嚴格遵守八項規定、廉潔從業九項準則和18項醫療核心制度,絕不觸碰紀律紅線……這些優良傳統都化作胃外科的“基因”,融入瞭廣大醫護人員的血脈中。

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作為患者的守護者,如今,陳路川仍帶領著科室奮戰在腫瘤治療和科研的第一線。“我們能夠走到現在也是歷經坎坷,隻有不斷探索,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問題解決瞭,那麼曲折的‘山路’就有可能成為筆直的‘高速路’,這樣年輕一代醫者就能更快成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