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從來離不開水,不論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亦或我們熟悉的黃河流域。水不僅可以解決早期城市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還承擔運輸責任,這也正是環地中海地區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托。但伴隨著城市發展和生活需求的變化,我們同水的關系也日趨復雜起來。濱水城市景觀的變遷可以令我們如管中窺豹,一探城市的起起落落。中國的上海和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分別得益於江海兩種不同水資源,但他們的城市發展均體現出與水休戚與共的特性。  

2017年8月6日,西班牙巴塞羅那,民眾在波嘉代爾海灘遊泳曬日光浴

  巴塞羅那,地中海邊的翡翠  

  得益於地中海內湖般的平靜,這裡成為孕育人類最早航海技術的溫床。巴塞羅那也正是公元前腓尼基人沿地中海由西向東探索時所建。  

  在羅馬帝國作為地中海霸主的時期裡,巴塞羅那開始形成城市規模,背山面海。為防禦來自海上的攻擊,巴塞羅那城並沒緊貼海岸線,城墻把城市和濱海區域分隔開,人們僅能通過城門進出。後來巴塞羅那城區雖一再外擴,但城墻的防禦功能卻從未改變。在14世紀的阿拉貢王朝時期,作為當時西地中海霸主的首府,巴塞羅那海濱地區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軍碼頭。伴隨火炮成為海洋戰爭的主力,巴塞羅那城外兩側分別建立瞭兩座軍事堡壘,如同螃蟹的雙鉗,共同捍衛著城市的海域邊界。  

  工業革命以後,巴塞羅那迎來飛速發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因在城內無法找到居所,不得已在城墻外探入地中海的半島區域聚集。雖然但凡遇到戰爭這一區域必會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卻因近海優勢,這個名為“小巴塞羅那”(Barceloneta)的區域迅速成為工人和漁民喜歡的聚集地。  

  1854年,巴塞羅那拆除城墻,後聞名於世的塞爾達規劃推出。巴塞羅那開始向內陸的縱深方向擴張,濱海區域因地中海運輸優勢更多扮演著碼頭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城市第一條鐵路也於沿海地區開通。便利的交通環境使得城市的近海新區成為建立工廠的首選。  

  1932年,柯佈西耶在當地建築團體GATCPAC的邀請下,為巴塞羅那城市濱海區設計瞭瑪西亞規劃(Plan Macia)。這一規劃不僅是對以工業為基礎的濱海區域的第一次當代規劃,也是城市發展史上最早提出解決中產海濱度假需求的規劃方案。在該規劃中,濱海區域開始作為公共空間被整合到城市結構中來。但隨著弗朗哥獨裁統治的開始,巴塞羅那的濱海公共空間改造計劃被擱置,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一濱海區域迅速淪為城市的貧民窟。  

  進入20世紀70年代,西班牙經濟騰飛和國際旅遊業的復蘇再次激活瞭巴塞羅那的濱海區域。便捷的交通、適宜的氣候和優質的沙灘資源令這裡成為北歐人度假的首選。影響形象的貧民窟被拆除,濱海區域開始從工業區逐漸向旅遊區過渡。伴隨著1986年奧運會申辦的成功,巴塞羅那拉開瞭濱海區域全面升級的大幕。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包括濱海下沉城市環線和以奧運村為基礎對原工業區進行更新。前者解決瞭整個地區居民到達這裡的通達性問題,下沉的處理方式更是維持瞭整個城市優雅的沿海天際線;後者則集中建立瞭一批優秀質量的住宅,在奧運會時期用於記者和運動員的住宿區其實在立項時就定位成商品住宅。奧運村的濱海端頭聳立瞭兩棟雙子塔高層,高度同當年瑪西亞規劃的濱海高層層高保持一致,奧運會後這裡是巴塞羅那餐飲、酒店和博彩業的聚集地。伴隨著奧運會的影響力和城市改造,巴塞羅那一舉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高端旅遊城市之一。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巴塞羅那的年遊客接待量已達到700萬人。  

  遊客量的攀升推動著整個區域業態的持續調整:西南的大型港口進行瞭多輪外遷可行性研究,但至今仍在港口和國際商務區的定位之間搖擺;東北的濱海區域延續著奧運村的勢頭,但隨著同旅遊核心區愈來愈遠,濱河業態也從旅遊業向文化、辦公、展會的混合業態進行轉變;濱海空間的使用主體由遊客重新回到本地居民。  

2023年12月9日,西班牙巴塞羅那,大街上的聖誕裝飾

  上海,黃浦江畔的明珠  

  從地理上看,上海隸屬太湖流域。古太湖地區三江之一的吳淞江(現蘇州河)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最後支流。經過15世紀初 “黃浦奪淞”大型水利工程改造,吳淞江從長江支流變成黃浦江支流,隨即黃浦江成為瞭上海地區主要的航運通道,以此奠定瞭今日上海一江一河的水陸格局。  

  1843年上海開埠。由於濱水區域的地理優勢,英國在外灘設立租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伴隨著租界外擴和外資湧入,外灘成為瞭銀行、商行、酒店、領事館的聚集地。因其建築風格各異,這裡也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隨著建築聚集和商業的繁榮,外灘的公共空間也逐漸開始擴展和完善。當時的城市規劃者在外灘沿岸修建瞭寬闊的馬路和人行道,並增加瞭綠化和街燈。1980年代起,上海市政府對外灘進行瞭大規模的整修和改造,90年代後期,外灘觀景平臺的建設成為上海市的重點項目。觀景平臺全長約1.5公裡,從蘇州河口到延安東路,不僅為遊客提供瞭良好的觀景點,亦是上海市民散步和休閑的好去處。2000年,外灘隧道通車,優化瞭機動車對步行空間的負面影響,上海市最具地標性的濱水公共空間就此初見規模。  

上海,黃浦江邊的浦東美術館

  與外灘對望的陸傢嘴是浦東開發的橋頭堡。在建國以前,陸傢嘴主要為農業用地,附有零星的居民區,發展相對落後,與外灘繁華形成鮮明對比。1990年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浦東。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等標志性建築在這一時期拔地而起,逐漸塑造瞭濱水地區的城市天際線。陸傢嘴濱水區域更是吸引瞭大量的高端商業綜合體,如上海中心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層建築均坐落於此。今日,浦東的開放正從以前的以高度為傲轉為對近水面的有效利用,浦東美術館、陸傢嘴音樂廳等多個全球頂級的文化藝術設施雖體量不大,但牢牢占據瞭從浦西望向浦東城市濱水立面的最前線。  

  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黃浦江兩岸的濱水區域帶來重大變化。這裡原本以工業和倉儲為主,存在大量老舊廠房和碼頭。為迎接世博會,上海市政府對濱水區域進行大規模的改造,項目涵蓋浦東和浦西兩岸,總面積約5.28平方公裡。旨將原工業用地和老舊設施改造成集文化、商業、居住、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空間,同時提升濱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品質。世博會濱水開發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借世博會契機成功將黃浦江兩岸的老舊工業區轉變為現代化、生態環境優良的綜合性城市空間。  

  2017年最後一天,45公裡長的黃浦江兩岸濱江步道在全線貫通,老舊工業區一舉轉變為現代化、生機盎然的公共開放空間。濱江空間的貫通給予開發濱江地區工業遺存與保護歷史建築新的契機,如位於楊浦濱江楊樹浦工業帶上的建於1927年的毛麻倉庫、建於1913年的明華糖廠,以及始建於1927年的永安機房等等工業遺產,都相繼被重新利用起來。還江於民的城市更新策略不僅僅打通瞭濱江區域的空間隔斷,同時也實現瞭城市文脈在時間軸上的貫穿。  

  不論是巴塞羅那還是上海,地中海或是黃浦江,濱水區域的變化史都是城市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巴塞羅那當下對服務旅遊業與本地居民哪個更重要的爭議,或是上海應該強化商業地位還是文化產業等熱點問題也都在此區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從空間節奏上看,在高密度的城市裡,濱水空間必然成為城市密度和節奏的絕佳緩沖區,開闊的視野塑造出濱水空間獨有的視覺延展。在法國東南部的普羅旺斯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贊美海洋吧!但要留在陸地上!”濱水空間在扮演邊界角色的同時,又孕育著因兩種不同地理風貌碰撞所產生的獨特魅力。前者確實會在一段時間裡影響城市發展或擴張,巴塞羅那的沿海城墻,浦東的發展滯後均因此;但後者則是令這些位於核心區濱水空間當仁不讓成為城市地標的終極力量,秦淮河之於南京,西湖之於杭州,不外如是。  

  或許,我們可以改一下普羅旺斯那句諺語:贊美濱水吧,畢竟我們還在陸地上。  

    

  田唯佳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導師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