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風采

作者 | 《中華兒女》記者 李菡丹

編輯 | 華南

“這是一個戰略決定。”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對閩寧協作進行瞭高瞻遠矚的定義。1999年,作為全國首批參加“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團隊,閩寧協作廈門大學寧夏研究生支教團(簡稱“廈大研支團”)響應閩寧協作,到西部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當一批批閩寧協作廈大研支團的青年抵達寧夏“西海固”時,帶著的是熱血、遇見的是真誠。如今,這些青年已成長為棟梁,自信自強、剛健有為,依然有支教一年錘煉出的責任與擔當。

當大山裡的孩子遇見“廈大老師”時,學到瞭不一樣的知識,聽到瞭大海的濤聲。如今,他們在教育的陽光雨露下成長成才,帶著最初的憧憬和夢想,在各行各業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從福建到寧夏,從大海到大山。25年來,閩寧協作廈大研支團共有312名支教隊員,來到這片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的土地,追求理想,無私奉獻,接力教育幫扶,參與並見證瞭寧夏“西海固”從絕對貧困到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的歷史巨變。團隊曾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志願者扶貧案例50佳”,是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模”“閩寧協作援寧群體”的組成部分,今年剛剛被評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終生難忘的事”,他們跨越山海,25年持續接力,在祖國的大西北奉獻青春、播撒希望的種子。

匠心育人,“研地情、析學情”

張秀麗是廈大研支團的第一屆隊員,也是當年唯一的女生。25年過去瞭,支教時那些艱苦的點滴漸漸模糊,但那天夜裡孩子們的身影,如今仍歷歷在目。“當時到瞭晚自習,教室就不再供電,學生想讀書,就要自己點蠟燭。有一天晚上,我批改完作業,才發現窗外有很多孩子,他們正借著我宿舍的燈光讀書,這讓我深受觸動。”

由於當地條件有限,張秀麗除瞭教數學,還通過自學主動承擔瞭物理課的教學。沒有教材,就自己寫教案、刻卷子。“當時我覺得,如果沒有拼盡全力,就對不起他們的這份努力和認真。”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從張秀麗那屆開始,廈大研支團與西海固結下瞭不解之緣。25年間,隊員們常年擔任支教學校核心課程教學,幫助鄉鎮中小學解決師資結構性短缺的燃眉之急。在駐點的寧夏5縣21校講臺上,他們“研地情、析學情”,“對癥下藥”,引入翻轉課堂、情景模擬等先進教學理念,推動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課堂外,隊員們在寧夏鄉鎮中小學接力開展“七彩假期”“鳳凰花班”“藝術守望者”“解憂雜貨鋪”等第二課堂品牌活動,組建合唱團、國旗班、廣播站等學生社團,服務支教地孩子成長成才、全面發展。

許願帶著學生們一起做手工 

眼下,第25屆廈大研支團的22名隊員正奮鬥在這片煥發新生的黃土高原上,隆德分隊隊員許願也是一名女生,福建莆田人,本科就讀於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在大學期間,她積極參加學業競賽,獲得第八屆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優秀獎、寶太杯第八屆廈門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獲評廈門大學優秀共青團員,學院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獲校級學業優秀獎學金、學術創新獎學金。

“大二那年暑假,學校團委組織學生采訪研支團的學長學姐們,我有幸采訪到瞭第10屆研支團的學長。雖然過瞭10多年,但是他對那段支教經歷記憶猶新,他講述的點點滴滴都感染瞭我。我當時就想,以後我也要爭取加入他們的隊伍裡,以青春為筆,續寫山海情深新篇章。”許願說。

大三結束時,許願通過筆試、面試、心理測試、體檢,成為廈大研支團的一員,並開始為期一年的培訓,積極為支教做準備。她還為此考取瞭教師資格證。

2023年6月30日,許願和新一批研支團隊員一行七八個人,從廈門踏上瞭開往蘭州的綠皮火車,他們坐瞭28個小時的硬臥,到達蘭州後再轉乘5個多小時的大巴,終於抵達寧夏隆德縣。“這裡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好,綠化很美,來迎接我們的老師非常熱情。我被安排在隆德縣第四中學,住學生宿舍,單人單間,生活還是很方便的。學校占地面積很大,硬件設施很好,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隻是缺少師資力量。”

許願教初一生物課,“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接觸生物這門學科瞭,所以我要從頭學起”,於是她經常白天找老教師聽課取經,晚上自己伏案備課、寫教案,一遍一遍地修改,反復琢磨……她說:“這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住宿生,有一部分是農村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平時管教不嚴,很多學生的重心沒有放在學習上,所以我要在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漸漸地,學生們課上越來越認真聽講瞭,課下也能按時完成作業瞭,許願和學生們之間的友誼更深瞭。有一次,她感冒瞭,聲音沙啞著去上課,“那節課,全班同學都非常認真,就連最後一排的學生也不搞小動作瞭。上完課,有學生拿著潤喉糖偷偷塞到我的手中。那一刻,我特別感動。”她說。

一年的時光很快就要過去瞭,許願說自己是累並快樂著,她期待著以後每年都能回到這裡看看她的學生們。

凝聚大愛,“這條小魚在乎”

在廈大研支團中,一直流傳著《這條小魚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後,大量的魚被擱淺在沙灘上。一個小男孩見狀,撿起魚一條一條地往海裡扔。有人勸他:“孩子,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在乎呢?”面對質疑,小男孩一邊撿魚一邊回答:“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

唐曉宇帶領學生用VR看海底世界

25年來,一屆又一屆研支團的隊員接力為大傢講述“一條小魚”的助學故事,為貧困地區的孩子籌集獎助學金1500餘萬元,累計資助2.2萬餘名困難學生,救助2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發起捐建瞭希望小學、運動場、圖書角等硬件設施,形成瞭“這條小魚在乎”公益品牌項目。

2023年5月,“這條小魚在乎”的育人故事走紅網絡,諸多主流平臺轉發報道,全網累計話題流量近1.5億。走下課堂,廈大研支團的隊員們化身“小主播”,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為“隆隆薯”、“黃土地”等寧夏當地企業直播銷售10餘場,助力寧夏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各地,為鄉村產業振興註入新動能。

第25屆廈大研支團團長、海原分隊隊長唐曉宇說:“不放棄‘每一條小魚’的精神,在我們每一屆支教團的隊員中接力傳承。作為一名從西部走出來的廈大學子,我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愛每一條‘小魚’。”

唐曉宇來自新疆阿克蘇,本科就讀於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學專業,曾獲評廈門大學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團支部書記(兩次)、優秀學生幹部(三次)、校級社會實踐積極分子、院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多次獲得校級學業優秀獎學金,社會工作獎學金、志願服務獎學金、學術創新獎學金,院級陳榮理自強獎學金等獎勵;獲得廈門大學第一屆學生教案設計大賽一等獎、廈門大學第八屆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大賽三等獎;積極參加志願服務,累計服務時長達315小時。

“我的爺爺奶奶都是四川人,他們是第一代援疆工作者,從小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們那樣,青春不以山海為遠,青春當以責任扛肩。”唐曉宇說大二那年,正值廈大百年校慶,他有機會接觸到瞭很多研支團的學長學姐,並觀看瞭由第21屆廈大研支團制作的MV《大漠與海》,“白鷺飛向大山,是想要把更多的小魚帶回大海”這句話讓他印象尤為深刻,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為這些“小魚”做些什麼。

前些天,在關橋中學任英語教師的唐曉宇到學校附近的快遞驛站取教學設備——廈門大學專門為學生郵寄過來的VR眼鏡。在“南強名師雲講堂”課堂上,他讓關橋中學的學生們戴上VR眼鏡,跟隨廈門大學教授,“探尋”海洋世界。

“創立於2019年的‘南強名師雲講堂’公益支教品牌項目,已經成為山海間的‘雲端橋梁’。”唐曉宇介紹,借助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嘉庚一號”火箭等優質資源,研支團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聯合寧夏廣播電視臺“黃河雲視”,打造“南強名師雲講堂”,邀請名師教授開辦多主題“雲端金課”,累計觀看人次超百萬。

唐曉宇坦言,25年來,廈大研支團和這些“小魚”是雙向奔赴,“長大後我就成瞭你”的故事不斷湧現。“關橋中學旁邊有一個小賣部,這間小小的店面迎來送往瞭一屆又一屆學生,也見證瞭廈大研支團從未間斷的青春接力。一腔異鄉口音、一件藍色隊服,成為我們和當地鄉親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這個小賣部就是馬小花和馬玲玲兩姐妹的傢。”

“山的那邊有廣闊大海,隻要勤奮學習,你們總有一天能有機會去海邊讀大學!”支教老師語重心長的一句話多年來始終縈繞在馬小花姐妹倆的記憶裡,這抹藍不僅為她們打開瞭知識的窗戶,還向她們提供瞭助學金。之後,姐妹倆先後考入廈門大學。畢業後,她們放棄在大城市更大的發展空間,選擇回到傢鄉接續這份山海情緣。

還有,陳富財以海原縣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廈門大學後積極參與“西部夢想社團”支教活動,霍佰義創辦江寧青少年公益組織培育中心為大學生提供公益平臺,虎小雲畢業後回到傢鄉任教,韓松年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教書育人楷模”……

矢志不渝,做理想信念的播種者

賡續陳嘉庚先生的傢國情懷,做理想信念的播種者,是廈大研支團這支青年團隊矢志不渝的堅守。教學工作之餘,支教團充分利用寧夏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組織支教地孩子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為廈大青年大學生和寧夏中小學生共同的自覺追求。

申昱給學生們上數學課

團隊制作《將“山海情”進行到底》、《大漠與海》等新媒體作品,出版《把夢留住》、《讓建南鐘聲傳響大山深處》等書籍,帶動社會各界關註並投入閩寧協作大潮。閩寧兩省區聯合攝制講述閩寧協作廈門大學寧夏研究生支教團的教育幫扶故事的紀錄片《閩寧紀事2022——愛在山那邊》播出,同時段收視第一。

在2021年央視“開學第一課”上,廈大研支團集體連線寧夏閩寧鎮的孩子們,帶領全國中小學生感受用“理想照亮未來”的堅守;研支團代表還登上2022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向世界青年講述閩寧教育幫扶故事……

第25屆廈大研支團先鋒黨支部宣傳委員、海原分隊隊員申昱是甘肅張掖人,他非常熱愛志願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達350小時;踴躍參與學術競賽,獲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國傢級二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2022年廈門大學校園模擬提案大賽優秀作品獎;獲評廈門大學優秀畢業生、優秀團總支書記、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志願者、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校級社會實踐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多次獲得校級學業優秀獎學金、志願服務獎學金。他堅定說:“我願意成為一座連接大山內外的橋梁,用微薄的力量讓更多人聽到大山深處的回響。”

回想剛到海原縣第二中學時,申昱坦言自己既想大幹一場,又怕幹不好,“雖然我們來之前在學校經過瞭一年的培訓,還在廈門當地的學校實習過,但是畢竟教學經驗不足,哪些知識點是重點難點,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怎麼能和學生們像朋友一樣相處……這些都是困擾我的問題,我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申昱教初一兩個班的數學課,每次講完課,他都認真總結,批作業、出卷子、做PPT課件,備課後還要自己對著電腦給自己講一遍,找出漏洞解決問題。平時每到吃飯時,他總是端著飯盒跑到學生中間和大傢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拉近師生關系。周末,他經常擠出時間去鄉鎮做志願者,給當地的孩子們辦活動,還經常借當地老師的車,開到導航都找不到的地方,逐一去學生傢裡傢訪。

“上上周,我去瞭一對兄妹的傢裡傢訪,哥哥讀初二,妹妹讀初一,傢裡貧困。經過瞭解,我得知他們的父親很早就去世瞭,母親改嫁,兄妹倆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進城打零工去瞭,傢中隻有體弱多病的奶奶照顧他們。哥哥學習很好,還是班長,很懂事。我去的那天正好是回族開齋節,他們中午是不吃飯的,但是看到我去瞭,非要留我在傢裡吃飯,還把大門關上瞭,就是不想讓我走。我非常感動,眼淚真的就在眼眶裡打轉,最後我實在擰不過這個哥哥,拿瞭幾個饅頭走瞭。”申昱說,“通過這一年支教的經歷,我想我以後參加工作也會去基層,去幫助更多的人。”

其實人和溪水一樣,隻有匯成大河,奮力地把山劈開,把土劃破,才有希望奔向大海。《山海情》中廈門大學高材生郭閩航的原型,就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等援寧支教青年志願者。25年來,他們前腳剛接過廈門大學本科畢業證,後腳就出發來到寧夏,見證瞭寧夏教室從窯洞、土坯房變成現在的多媒體教室;見證瞭寧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的堅定決心;見證瞭閩寧協作“山海攜手”的深情厚誼,他們一邊見證歷史、一邊創造歷史,這場跨越山海的接力教育幫扶,始終初心不渝。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