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有人曾這樣說,“如果你去不瞭鳳凰古城,去不瞭麗江,去不瞭洪崖洞,那你,你一定要去一趟東莞的西溪古村。到那裡,就什麼都有瞭!”我品味著這句話,感覺它帶著一個節奏,那就是說到瞭這座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就能夠到“集成板”般的文化底蘊和魅力,就能滿足中國人對古色古香的全部想象和期待。
在快節奏的現代城市腳步下,西溪古村顯得悠然自得。數萬平米的面積上,竟然有兩百多棟老房子,錯落有致,既繼承瞭嶺南之地的傳統味道,又巧妙地擺脫瞭千篇一律的束縛感,貫穿其中的一磚一瓦就像歷史的時光,隨意散落,卻不凌亂。這座古村所在的東莞寮步鎮,素有“中國香市”之美譽,古村因在寒溪河之西,故得名“西溪”。據說,西溪有多種莞香,“女兒香”已經遠銷蘇杭京滬,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香料貿易中的“佼佼者”。儒香養人,古村也因此有瞭中華第一“香”村的名牌。一個古字,一個香字,把動靜咸宜的西溪古村呈現給不斷流動的時間。

古村的歷史上可追溯至唐代,歷經多個朝代,去冗存真,就像當地的香一樣,過濾和沉淀,留下最精髓的樣子和味道。村民以尹姓為主,古村是尹氏大傢族的聚落之地,這塊土地的歷史也是尹氏傢族的變遷歷史。在古村尹氏宗祠的大門兩側,分別寫就“天水世澤”、“函谷傢聲”的對聯。據說,這是尹氏傢族的通用聯,背後是有講究的。上聯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間,下聯典指戰國秦·尹喜,為函谷關尹。在關聯尹氏的這座古村中,我仿佛又看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列仙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古書中對尹喜與老子那段歷史佳話的文字。尹喜曾任函谷關關令也就是這裡的海關“關長”,得知辭職後的老子想西出函谷關去做隱士,敬佩其學問,對沒有“通關證”的老子以誠相待,虛心求教。老子欣賞他的“常服精華, 隱德修行”,應其著書立說,這便成就瞭千古流芳的《道德經》。或許,作為第一位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海關關長,尹喜不曾得知尹氏後人擁有這麼一座名揚華夏的古村。但無論是誰,走進這個古老的村落,當感受尹氏傢族的繁與簡之時,都不會拒絕像這樣與中華文化來一場隔空對話。如果老子能夠有幸一睹這裡的光景,特別是看到“函谷傢聲”四個字時,一定會感慨萬千吧。

和他的歷史遺跡相比,西溪古村是動態的“活化石”,因人而靈活。如今的西溪古村由古圍墻、民居、祠堂、書房、巷道、古井、水塘、古榕樹等構成別致的農業村落文化景觀,在整個珠三角地區作為有著相當規模的原生態古村落,散發著古香。漫步其中,我特別留意的,是數量眾多的祠堂和書房,軒朗寬敞,也十分講究格式佈局,這都反映著這個傢族和當地村落對傳統傳承和文化繼承的高度重視。當今的中國社會,正在掀起一股新的重傢風傢教之潮。我想,如果能夠帶著孩子們到此一遊,會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到族人崇厚德、重文教的傳統和傢風,十分有益。 
古村依當地的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如果跳出去看,整體上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也有人說,如何空中遠遠地俯瞰,它還像一個葫蘆,寓意福祿,為福之地。我嘆於古人的智慧,以及現代人的精神,能夠將文化打磨進建築,又把建築視為文化保護的載體。再細看的話,整個村落又有八卦圖的精心佈局,平添瞭一種神秘,展示出中國哲學的內涵。若是漫步寒溪河,隔水相望,東莞紅砂石、青磚建造和嶺南瓜果修飾其中,村落就像畫筆下的嶺南畫作,若隱若現,又溫文爾雅。“香市遺珠彰古韻,黛瓦粉墻似嬌人。麻石小巷鋪阡陌,湧泉古井藏深閨。溪水繞村澤一方,百年老樹守門人。”這首早就被很多人和外界媒體所熟知的詩句,便是對村落風景的完美闡釋和概括。作為一個過客和遊人,我在這裡接收到的,是濃鬱的文化氣,厚重的煙火氣,和淡雅的藝術氣。

十分有意思的是,村外車水馬龍,村內卻安靜閑暇,仿佛古代與今朝就隔著一條街。陪同前來的小友告訴我:“前幾年,即使是村外、村口,也是非常安靜的。但是,這些伴隨著文旅經濟的興起,這裡越來越商業化瞭,商業的味道越來越濃瞭。”

我則感到,在被時間驅趕著向前走的中國社會,古老的村落也呈現出恐成時代棄兒的危機感。我們來來回回地穿街走巷,並不為街道的彎曲而驚訝,也未為巷身偏窄得常常需要側身而感到掃興,反而是在那一個又一個“鐵將軍”把門、顯得荒疏、蕭條的院落、門戶讓,讓我們內心中感到隱隱的悲涼。我們不斷地用手機拍照著各式各樣的“鐵將軍”,然後大膽地猜想這裡發生瞭什麼故事,互相說出猜想的結果,莞爾一笑,感到其猜想的內容也是可以編寫一本《變遷錄》的。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工作瞭,隻有村裡的老人還傳承著祖輩的生活方式,都用各自方式堅守一座村,一口井,一個傢族。老話說得好,根在哪裡,心就安在哪裡。城市和傢鄉的生命力源自古老,也惠於古老。這或許也是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生存方式。
在心裡,我給自己說,下次若再來,我也一定帶著我的兩個小孫子到這裡看一看,在這個慢下來的“香”村,給他們講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課。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