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陳尹荔

核心提示

“少小離傢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這裡的鄉音,說的是遊子耳邊的鄉愁。

福建多方言,是我國方言最復雜的省份之一。我國有十大方言,閩方言列於其中,而閩方言又包含瞭五種互不統屬的次級方言,向來有“隔山不知語”之說。方言承載著地方思維與傳統文化,飽含著鄉愁。近年來,它的使用、傳承和保護正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註。今天,記者把鏡頭對準致力於方言傳承的志願者們,講述他們為留住耳邊鄉愁的故事。

芽油:自媒體傳播的鄉愁

“方言是淳樸的鄉愁,喚起我們關於愛和溫暖的記憶。很多老鄉在外地聽到莆仙話,就想沖上去搭個話,一張口、一入耳,旅途的艱辛一下子煙消雲散。”

“瀏覽量189萬!”前幾天,從上海一傢公司網絡運營崗位下班回到傢的芽油,打開抖音號“莆仙鄉音社”後臺,被數據驚呆瞭。這是一期由他原創並獨立制作的“莆田姓氏排行榜”,於今年2月25日(正月十六)上線。從資料考證到視頻素材搜集、剪輯、莆仙話配音,均由其獨立完成。

芽油是一名擁有逾15萬粉絲的莆仙話愛好者,在方言傳播的自媒體圈小有名氣,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願透露真名。這是一位1994年出生、闖蕩異鄉的莆田“90後”。

談及莆仙話傳播之路,芽油說,幾年前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會說傢鄉話,即使會說也說得不地道,而他自己喜歡鉆研莆仙話的拼讀,於是就嘗試在知乎上寫文章、建方言QQ群,探索方言傳播的新媒體路徑。

2017年芽油創辦瞭第一個微信公眾號“莆仙人的莆仙話”。“但由於圖文稿件的形式較為單調,很難擴大影響力。”芽油決定和一位“00後”小夥伴九牧一起,試水方言流媒體制作。2019年12月,“莆仙鄉音社”的第一個視頻《莆仙話拼音教程》在B站首發,傳播效果超出瞭兩位主創的預期。這之後,芽油團隊陸續在知乎、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號、B站、小紅書等平臺建立起莆仙話傳播矩陣。精心安排策劃選題,打造瞭一批爆款視頻,成功從同類博主中脫穎而出,也把傳播對象從莆仙話研究愛好者擴大到“覺得莆仙話有趣”的全網短視頻受眾。截至目前,他們在抖音號上發佈搞笑、科普、教學三類視頻逾260個,其中原創200多個。“抖音號上單個視頻最高播放量是200多萬,30萬以上播放量的有近30個,總點贊數是3萬多。”

“莆仙話中常用到的四字詞”“‘開學’在莆仙話中讀音竟然這麼多”……點開嗶哩嗶哩平臺上的這些視頻,可以看到,芽油團隊用正字來標註莆仙話的讀音。這樣做,讓年輕人能看能讀,易於接受。為瞭把方言寫出來,芽油研讀瞭《莆田市志》《莆田縣志》《仙遊縣志》《莆仙方言大詞典》《莆仙方言研究》《興化古邑山歌》等書籍,認真研究瞭莆仙話聲母、韻母的組成及發音規律。

為瞭做好方言傳播,他還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瞭很多有益的探索。2020年,他和另一莆仙話微信公眾號“三莆”創始人鹵面,合出瞭初級、中級兩套“莆仙話等級考試試卷”,兩期推文在“三莆”微信公眾號點擊量都破萬。2019年,他在傳播福州方言的“真鳥囝”團隊創始人子善和Radium的幫助下,以《莆仙方言簡明詞匯》作為參考,用國內輸入法軟件Rime錄入瞭2萬多個單詞的莆仙話詞庫,由此,實現瞭拼音輸入,莆仙話文字輸出。

傳播方言是一件苦活,他為此付出瞭艱辛的汗水。剛開始不會做視頻,就慢慢學。沒有錢添置設備、軟件,至今還是靠手機做視頻,用剪映、美圖秀秀、Rime等免費工具……

為什麼要這樣“苦”自己?芽油說:“從幼兒園小班到小學一年級,我待在農村阿公阿嬤傢。放學後,他們經常給我買麥芽糖(芽油)吃。‘芽油誒——’那一聲莆仙話的叫賣,每每在夜深人靜時撞擊著我的內心深處。”

很多“00後”學生會在抖音號“莆仙鄉音社”留言,一個人在外地讀大學,這是唯一能找到共鳴的地方。對此,芽油感慨道:“我又何曾不是這樣的異鄉人呢?”

依林妹:閩劇演員的使命感

“方言的背後是共同的傢鄉文化。它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加彼此的親切感。”

依林妹是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書記、副主任林穎。作為一名閩劇演員,她有著深厚的福州話功底。2008年,福州電視臺都市生活頻道邀其參與主持福州話節目《攀講》。由此,林穎開啟瞭方言傳承和傳播之路,至今已有16年。

“當時,《攀講》是福州電視臺在當地收視率最高的一個節目,非常火。”林穎回憶說,“節目由福州方言專傢組成,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於樂,深受觀眾喜愛,最早隻有20分鐘,後來一直擴版,增設瞭很多子欄目,時長近1小時。”

林穎剛開始做《攀講》的時候,鬧瞭個“笑話”,當時,她僅根據字面意思逐字翻譯“螢火蟲”三個字。節目播出後,幾十名觀眾打爆瞭熱線電話,指出在福州話裡“螢火蟲”有專門的發音,不是電視節目裡說的那樣,“別人可以錯,主持人絕不能錯”。此事對這位閩劇演員觸動很大,都說福州話日漸式微,誰知道還有這麼多人較真,她下決心要勤學多問,不能當“半瓶醋”。幾年下來,書架上有兩層擺滿瞭福州方言的學習參考書,內容涵蓋瞭方言、民俗、掌故、俗語和山歌謠。在潛心學習中,林穎慢慢知道,福州方言不僅有很多專屬名詞,在動詞、序詞、量詞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規則,“一觸碰到文化,我就感興趣瞭”。

2014年,由於本職工作繁忙,林穎告別瞭兼職主持人的崗位,回歸閩劇舞臺。她驚奇地發現,臺詞功底如有神助,突飛猛進。“以前隨意處理的一段詞,現在會註意發音要咬出福州話特有的味道。有時候我甚至會把整段臺詞替換掉,一句福州俚語比三句臺詞都要生動。結果,觀眾一聽就笑瞭,方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全在這裡面。”

林穎說,近年來,戲迷們的認可、後輩的敬佩,更增強瞭她保護和傳承福州方言的使命感。

新冠疫情暴發後,林穎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福州話原創短視頻。2020年11月,她創作並表演瞭“社區疫情防控口訣(福州話版)”的小視頻,“管好自傢小區人,守好自傢小區門,綠碼核酸要正常,快遞依哥不進門……”朗朗上口的小視頻一經推出,就引來4萬多人轉發,成為福州疫情防控中最火的公益視頻之一。

她在抖音、今日頭條、微信視頻號、微博、B站、油管、臉書、推特等國內外社交平臺都開瞭賬號。目前,她的抖音號“閩劇林穎-攀講依林妹”已發佈瞭474個原創視頻。

疫情期間,林穎父親病重,危在旦夕,她跑遍附近藥店買不到酒精和口罩,隻好在粉絲群呼救。“連遠在霞浦的粉絲都寄來瞭口罩,這是大福州方言區最遠的地方瞭。”林穎說,“我有時候在想,正是因為我做瞭福州方言傳播,大傢感動在心,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才願意鼎力相助。”

陳飛:以歌為媒,架起心靈之橋

“閩南語歌曲是一種流動的鄉愁,它已經超出瞭音樂本身。曾有歌迷告訴我,聽閩南語歌曲,讓他們記住回傢的路。”

“2024年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又稱‘世界閩歌賽’)的東南亞大賽區決賽將在馬來西亞舉行。”這一消息發佈後,立即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最為關註的新聞之一。

2006年起,世界閩歌賽已經舉辦瞭8屆。來自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參賽選手通過各自的表演,不僅將閩南鄉音中悠遠的情愫與深厚的力量播撒向世界各個角落,還為全世界閩南人架起瞭一座心靈交流的橋梁。據組委會統計,大賽的歷屆獲獎者都在賽後改變瞭命運,閩南語歌曲唱作表演不僅讓他們養傢糊口,更讓他們圓夢音樂人生。

閩南語歌後陳飛,就是這項賽事最堅實的推動者。

陳飛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廈門姑娘。年少時,她就對閩南語歌曲演唱產生瞭極大的興趣。“為何傢裡聽到的閩南語歌曲都是臺灣音樂人創作的?為何這些歌都帶著日本演歌的影子,用顫音、哭腔來演繹?”從那時起,陳飛心裡就種下瞭一顆種子,“我要唱歌,而且就唱原創閩南語歌,要為弘揚閩南文化作出貢獻。”

1999年,陳飛推出首支原創閩南語歌曲《風中的相思樹》。很快,廈門的大街小巷都在傳唱這首歌。同年,廈門把她的另一首原創閩南語歌曲《祝福你》作為交流禮物送給新加坡,在新加坡風靡一時。

雖然一出道就收到瞭諸多肯定,但陳飛的藝術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時臺灣閩南歌是很流行的,親友們認為這條路太小眾,都勸我放棄,但我相信‘戲棚腳是站久的人的’,還是堅持唱大陸原創的閩南歌。”多年來,她一直堅守初心,踐行這句閩南諺語,把閩南語歌曲越唱越響。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能僅靠我一枝獨秀,要創造平臺給更多有閩南語歌曲夢想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堅守下去,才能賦予閩南語歌曲更強的生命力。”於是,陳飛轉戰幕後,建立(廈門)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個孵化平臺,嘗試用更多方式傳播閩南語歌曲、推廣閩南文化。

這些年,陳飛創作並主持《陳飛嘎立貢》《陳飛歌中劇》《祖先有智慧》等輻射兩岸的閩南語輕綜藝欄目,傳播閩南文化。她的團隊與臺灣演藝界同仁一起策劃、拍攝、制作的118集大陸首部閩南語自制輕喜劇《歡天喜地》在海峽兩岸廣泛傳播,好評如潮;攜手美國、德國等地頂級科技與娛樂演藝團隊重磅打造出一部創新多媒體旅遊大戲《大話鐵觀音》,該劇一推出,轟動海峽,名滿東南,從而讓閩南元素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深遠地傳播著;與臺灣文化機構共同統籌並譯制的《朱元璋傳奇》《水滸傳》《大秦帝國》等2000多集閩南語經典電視劇,為超過1000位臺灣籍藝人提供瞭進入大陸配音的就業機會,增強瞭兩岸民眾的文化向心力……

用語言做紐帶,讓閩南語歌曲走出閩南,讓更多人瞭解閩南文化,讓世界舞臺展現閩南文化,陳飛不僅將這種信念作為一種努力的生活態度,更將此作為植入心底的畢生追求。

(記者手記)提高吸引力,增強生命力

從熱播電視劇《山海情》,到說唱歌曲《大田後生仔》《MoJiaDai 莫加戴》,近年來福建的方言文藝作品憑借著又潮又市井的獨特風味,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時,也把閩方言的關註度推向瞭一個小高潮。

“方言的背後是人,承載的是文化。”福州民俗專傢方向紅認為,近年來年輕創作者在文藝作品中加入方言表達,反響不錯,值得鼓勵和借鑒。“隻有提高方言吸引力,讓更多人瞭解方言、學習方言,方言中的情感價值和人文價值才能得到更多認同,形成共鳴。”

她的這一觀點,也得到瞭業內專傢的認同。他們建議,社會各界應考慮將方言文化納入到文化產業佈局之中,激發方言文化的活力。譬如,積極打造“方言網紅”“方言IP”。目前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傳遞交流信息的載體,相關部門除瞭通過平臺制播方言類戲劇節目、談話類節目外,不妨和平臺牽手,打造一批以方言為特色的“方言IP”,利用流量效應,積極傳播方言文化。

此外,文創產品也是方言文化傳播的一大利器。近年來,不少特色餐飲門店、餐飲品牌都打起瞭方言牌,將獨特的地方方言塑造成文化符號來吸引消費者的註意力。長沙知名茶飲品牌茶顏悅色曾推出長沙話主題的水杯、T恤等周邊產品,以極強的地域特色贏得人們的認同與喜愛。基於此,相關部門可積極引導文創企業,開發有關方言的文創產品,讓方言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傢”。

針對在部分年輕人群體裡漸漸消失的“鄉音”,專傢們認為,主要是因為人口流動很大,導致“語言環境缺失”。現在孩子們從小接觸時間最長的是普通話,比方說父母可能來自不同地方,傢裡日常交流就是用普通話,孩子就失去瞭方言的母語環境。甚至很多“80後”“90後”父母也不會說方言,那麼教孩子學習方言更無從談起瞭。

因此,有關部門應考慮通過方言進校園、地方戲曲進校園等多種方式,拓寬學生學習當地方言、瞭解民俗文化的渠道。同時,也應在方言保護和傳承方面與時俱進,鼓勵高校有關專業積極參與語言資源保護工作,除應用傳統的紙質記錄外,可通過視頻、音頻的形式將方言更加鮮活地記錄下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