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國傢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建築科技研發序列首席專傢葉浩文被授予“國傢卓越工程師”稱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師領域的最高榮譽。

葉浩文

“獲得這項榮譽,我倍感榮幸,這是我們建築人共同的榮譽,傳遞著黨和國傢對工程技術人才的殷殷關愛,鼓舞著我們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奮勇前行。”葉浩文說。

從事建築行業40多年,葉浩文主持建造廣州西塔(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東塔(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超高層重大工程;發明瞭“空中造樓機”,創造瞭兩天施工一層樓的世界新速度;研發C120混凝土並一次性泵送到500米,創造瞭超高強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新紀錄。

他牽頭國傢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提出一體化建造理論與方法等一系列理論和關鍵技術,在多個裝配式建築的建造中實踐應用,助力我國裝配式建築實現規模化、高效益、可持續發展。

四十年來,他心懷“國之大者”,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持之以恒的探索,把工程建設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葉浩文說,“我將繼續引領更多建築人一起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奮鬥。”

傳承工匠精神 立志建築報國

從廣州沙面建築群沿江而上,一座15層的白色騎樓建築分外顯眼,這就是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占據“廣州第一高樓”名號的愛群大廈。“我的父親曾參與過愛群大廈的建設。”葉浩文說,除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父親,傢族裡還有很多人從事建築工作。葉浩文也因此對建築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懷。

葉浩文小時候,正值我國“三線建設”的高潮。父母親作為“三線”建設者,奔走工程工地,他也跟著傢人四處輾轉,從貴州的貴陽、六盤水、安順到湖北的荊門等地,看著父親和同行們用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將磚石和木料一磚一瓦地搭建成發電廠、水泥廠、飛機制造廠,他的心中萌生出一個夢想,“我也要當建築師,有朝一日,我要親手建造一座雄偉的摩天大樓。”

1984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視察珠海,題下“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激發瞭特區建設者幹事創業的士氣,珠海特區開啟高速發展期。珠海市政府引進比利時阿托瓦全套生產線,準備興建國營啤酒廠。25歲的葉浩文彼時已子承父業進入建築行業,參與到珠江啤酒廠的建設中。

“當時還沒有項目經理的稱呼,而是叫棟號長。”年輕的“棟號長”葉浩文胸懷夢想、幹勁十足。

作為全國第一傢全面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和技術的啤酒廠,工程建築結構需要滿足設備的形式和特點,面對10米多高的大型儲罐設備——釀造啤酒所需的圓筒型發酵罐,葉浩文發瞭愁。

“要為16個大型發酵罐建造支架,支架必須是符合罐體尺寸的環形圓梁,且每一個罐體都要吊裝到支架結構內,而最難的就是要將196顆螺栓精準地預埋在圓梁裡,螺絲預埋的位置隻要有一點偏差,罐子就無法安裝。”而由於罐體的體積、重量龐大,每一次起吊都有傾覆、倒塌、鋼絲繩脫鉤、斷裂等事故風險。

“我們很難完成這項任務”,當大部分工程技術人員氣餒之時,葉浩文一直在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突破測量難題!”他認為,要讓定位模板的設置使螺栓固定後沒有任何擺動的自由度,必須做好測量定位點的建點工作。

他想起父親做木匠時,總是細細雕琢手裡的木材,對每道工序全神貫註、精益求精。葉浩文沉下心來,帶領團隊放線定位,支模紮鋼筋,固定螺絲……每一步都以匠人之心追求極致,最終將所有發酵罐一次性吊裝成功。當參與建造指導的兩位外國工程師連連驚嘆中國的建造技術時,一種自豪之情從葉浩文心底油然而生。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奔騰不息,青年葉浩文滿懷一腔熱血,奔走在繁忙的施工工地,以艱苦奮鬥、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書寫著建築人的擔當。

“兩天一層樓”的“摩天高人”

矗立在廣州珠江之濱的“東塔西塔”,早已成為廣州的城市名片,西塔“兩天一層樓”的中國新速度,載入瞭中國建築的史冊,也成為葉浩文建築生涯的得意之作。引領建築潮流的新速度、新技術,也從這些他建造的大樓中應運而生,其中多項技術創新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中創造瞭神話。

“當時廣州將要舉辦2010年亞運會,要建設一批展現改革開放30年成果的標志性建築,廣州西塔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葉浩文回憶道,中建集團參與廣州西塔投標,在與多傢大型建築集團競爭中獲勝,“能夠中標,實屬來之不易。中標之後,如何建設更加不易”。

“合約工期是1100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內,要求建造這棟樓平均工期是三天半一層。但按照傳統的工藝,三天半的平均工期根本無法達到。”

“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國貿大廈的建設速度曾創造瞭著名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施工紀錄。”葉浩文說,深圳國貿大廈建設時采用的是滑模工藝,在當時的國際建築界已是領先的技術。“然而我們當時面臨超高層建築施工的難度,按照傳統的翻模、滑模、爬模、提模工藝均難以適應。”

並且,“廣州西塔的外部結構是斜交網格鋼結構,這種結構是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使用於超高層”。葉浩文繼續介紹,“西塔440.75米,從70層到103層是超五星級酒店,中間是共享空間,核心筒結構復雜多變,施工面臨巨大挑戰”。

“快,是工程的需要,建造工藝和技術必須創新,才能滿足工期的要求。”改革創新者必須擔得起責任、頂得住壓力。時任中建四局董事長的葉浩文親任項目經理,他下定決心,帶領技術團隊和攻關小組反復研討,邊做邊探索。在緊張氣氛下,項目施工團隊通宵達旦研究施工技術。

“我們在滑模、提模和翻模的基礎上創新實現瞭頂模工藝,創新發明瞭智能化整體頂升工作平臺,創新性地將高空臨邊危險作業變成平臺作業,工人在系統籠罩的空間內開展各項工作,即便是四五百米的高空,也確保安全無虞,如履平地,大大降低高空作業安全風險的同時,有效提高瞭建造效率。”

“人們在建築外部,看不到任何施工人員,卻隻見它以兩天一層的速度不斷升高。”這個系統的創造發明,被人們稱為“空中造樓機”。

“同時,我們還研發瞭施工電梯直達頂層作業面提升技術,大型塔吊新型附著技術,塔吊高效自爬升技術,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術,群塔協同安全作業技術等,這些技術都引領瞭百層高樓垂直運輸配置技術的發展。”葉浩文說,有瞭這些技術創新,才使得核心筒的施工達到瞭“兩天施工一層樓”的世界超高層建築新速度。

時間又來到2014年的一個夏日,廣州東塔。地面,高強混凝土輸入一根細長的管道後,掉頭轉向直泵上天。塔頂,工人們駐守等候。突然,管道口噴出一團“糊糊”,“質量沒問題!”頓時,周圍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歡呼聲。這一刻,東塔完成瞭一項世界領先的實驗。

“難度非常大,超高強混凝土C120就像粘度很高的‘糯米團子’,隨著泵送高度攀升,混凝土開始異常黏稠,加上超500米的密封環境下近300倍的大氣壓力,混凝土的性能、形態正經受考驗,泵管壓力重重,堵管、爆管、漏漿可能會出現”,葉浩文說,泵管不能直線輸送,要在曲折中上行。

在全世界超高層施工中,超高強混凝土的超高泵送堪稱“世界高度難題”。廣州東塔實現C120綠色多功能混凝土500米以上超高泵送,創造瞭超高強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紀錄。

葉浩文(中)在進行項目研討

在廣州東塔西塔項目中,一項項中國建築在技術上的創新,無不體現對施工效率和工程質量的極致追求,展示中國在超高層建築領域的領導地位。葉浩文作為項目經理和技術攻關組長,帶領著一支有突出創新能力、可解決復雜難題的工程師隊伍,見證瞭中國超高層建築技術的巨大飛躍,先後榮獲國傢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裝配式建築一體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

2014年,葉浩文由中建四局調任中建科技董事長。公司成立之初的短短兩年時間,葉浩文對於“一體化建造”已經形成瞭自己的認知體系。

在葉浩文的系統構想中,未來建築應向“三個一體化”方向發展。首先是建築、結構、機電、內裝一體化;其次是設計、生產、裝配一體化;同時還是技術、管理、市場一體化。如果說廣州標志性建築“西塔”“東塔”,成就瞭葉浩文建造摩天大樓的夢想,那麼用一體化方式建造一個未來的新型工業化建築則是他的新期待、新夢想。

就在葉浩文對建築一體化的思考逐步深入時,一個契機出現在眼前。2017年,成立兩年的中建科技接到瞭來自深圳的邀請。“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熱土,創新發展氛圍十分濃鬱。”很快,中建科技將總部南遷至深圳,落戶坪山區。

剛到深圳不久,中建科技就在深汕合作區投資建設中建深汕綠色產業基地,這是一座集新型建材研發與制造、新建築技術研究和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也是葉浩文和同事們將建築一體化理念付諸實踐的重要一步。葉浩文說,這裡的工廠采用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建築預制構件,將墻體、樓梯等建築的“零部件”規模化制作出來。

中建科技迎來瞭深圳首個實施的裝配式建築住宅項目——深圳裕璟幸福傢園,這個項目將一體化建造從圖紙變為現實。

“很多零配件在工廠制造、組裝,就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使得房子成為一種標準化、工業化的產品。”葉浩文說,裕璟幸福傢園項目從設計開始,就實行標準化設計,將外掛墻板、內墻、樓梯、疊合梁、預制疊合樓板等預制構件,采用工廠化生產出來後,運輸至項目現場,采用裝配式施工方式搭建起來,而住宅塔樓中現澆結構部分采用鋁模裝配式施工方式,通俗地說,就是一棟高層建築,隻需要像“搭積木”一樣拼裝起來即可,方便又快捷。 

這個項目中,葉浩文帶領團隊創新性地提出REMPC一體化發展模式,即“科研+設計+制造+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管理模式,將建築面積6.5萬平米,造價1.97億元,包含944套房源的裕璟幸福傢園項目,打造成瞭預制率達到50%,裝配率達70%的示范性一體化建造的裝配式建築。

2018年,中建科技裝配式建築發展之路上又迎來瞭新的裡程碑。全國最大的裝配式公共住宅項目——深圳長圳公共住宅項目開工建設。

“深圳長圳公共住宅項目面向國際招投標,雖然項目建造難度非常高,招標方隻提供設計要點,需要投標方自己制定方案、制作施工圖,但正好在設計和施工上給我們留下瞭很大的空間”,葉浩文和團隊在裝配式建築一體化建造的長期研究,以及在不斷實踐中建造技術和經驗的積累,讓中建科技在國內國外一眾大型建築企業中突出重圍。

“我們從設計源頭有效控制瞭項目成本,長圳項目總建築面積115萬平方米,中標價43.78億元,比傳統現澆體系的競標價還低,充分體現瞭裝配式建築的規模化效應。”葉浩文說。

“長圳項目采用的綠色、低碳的建造方式,真正實現瞭讓建造從工地走進工廠。”葉浩文說,與傳統施工相比,建造現場用工減少瞭五成以上,比傳統方式節約三分之一左右時間。同時,由於預制構件均在工廠生產,現場精益裝配,安裝誤差能夠控制在毫米級。在裝修方面,項目全面應用幹式法裝配式裝修,較傳統裝修時間縮短30%—50%。

深圳長圳項目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批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之一,獲得瞭2023年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2023年5月,在這裡,7000多戶居民完成瞭深圳市規模最大的一次性入住。“房子好不好,最終要由住戶說瞭算。入住之後,住戶平均投訴量隻相當於深圳全市新入住小區平均數值的大約1/5。”葉浩文欣慰地說。

葉浩文認為,傳統粗放的建造方式,不能適應新發展理念以及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應當大力發展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建築業從“中國速度”走向“中國質量”,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品牌”,才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傳統建築裡設計、生產和施工是分開的,而未來需要的建築人才既要懂設計,又要懂生產,同時瞭解現場施工,要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發展,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一體化建造,實現工業化建造、智能化建造,全面提高我國建造水平。”對於新型建築工業化道路上人才培養,葉浩文如是說。

葉浩文如今雖已退居二線,但仍然身體力行進行科研工作,帶領年輕人進行課題研究。他常對青年人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視野開闊,主動適應國際化競爭,做終身學習的復合型人才”。他督促青年建築人要關註和瞭解行業發展動態,學習瞭解新工藝、新材料,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創新,鼓勵他們對本職工作懷有高度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多年如一日的執著堅守中,鍛造自我,踐行工匠精神,發揚不怕吃苦、敢闖敢幹的精神,在一線建設中踐行和延續老一輩建築人的使命擔當。

葉浩文在建築行業雖“戰功赫赫”,卻極少接受媒體報道,一直保持樸實低調的作風。他的微信名字叫“老土”,“因為傢裡人都認為我土”。葉浩文說:“我還要繼續鉆研,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希望通過這些年的工作經驗能為行業的創新發展再作一些貢獻,使我國超高層建造技術和工業化建造技術再上新高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