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詞

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愛奇藝、騰訊視頻熱播,該劇反映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動實踐,藝術展示瞭近十年來我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發展成就。

為更好發揮該劇普法效果,3月13日起開設“追劇普法”專欄,歡迎大傢圍繞劇情撰寫劇評,普及法律知識。來稿千字以內為宜,請註明姓名、單位、聯系方式,發送到郵箱:xmt@rmfyb.cn

電視劇《江河之上》劇照

近日,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正在熱播,該劇充分展現瞭相對“小眾”的生態環境司法審判工作,讓觀眾看到法院在築牢綠色生態屏障中的創新探索實踐,感受到司法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劇中,生動展現瞭法官創新“補植復綠”判決,成為生態司法一大亮點:

電視劇《江河之上》片段

村民朱大德的林場樹木因砂輪廠非法排污導致大量樹木死亡,辦案法官經過審理,依法判決砂輪廠承擔土壤修復費用及樹木損失費用,並限期補種相應樹木。

電視劇《江河之上》片段

村民胡勇被他人誤導,在未取得伐木許可證的情況下,砍伐楊樹206棵。最終,根據其傢庭經濟狀況以及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對胡勇作出從輕處罰,獲刑一年,緩刑兩年,並允許其勞務代償,即提供一定時長的種樹、護林等義務勞動的方式,代替金錢賠償責任。

這些判決充分體現瞭生態司法的剛性和溫度,充分凸顯“懲罰不是最終目的,撫平生態‘傷口’、恢復綠水青山才是目的。”

福建省龍巖市兩級法院,作為全國生態修復司法的重要策源地,對劇中補植復綠的創新探索,感觸更深。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龍巖法院林業法官們就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嘗試判決由被告人對其破壞的林地進行“補種復綠”。

龍巖林業法官庭審現場歷史影像

在懲處林業犯罪的長期實踐中,老一輩林業法官們發現:僅從刑罰層面對被告人進行制裁,被毀林地未得到及時修復,並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植被破壞及水土流失的持續惡化。

如何讓被毀林地重新“披綠”?

案例一

1991年1月,龍巖市長汀縣法院在全國首起判決失火燒山的被告人梁某在火燒跡地更新造林100畝,並由當地林業站、村委會組織監督落實,邁出瞭生態修復司法創新的第一步。

此後,龍巖市兩級法院陸續在個案中判決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一並責令被告人進行“補種復綠”、恢復植被,並嘗試判後監督被告人執行。

經過二十餘年審判積累,2010年11月,龍巖中院聯合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林業局等部門制定出臺《龍巖市關於在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案件中開展生態恢復補償機制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成為福建省最早建立較為完善的“補種復綠”機制的地區,改變瞭以往一判瞭之的做法,引導被告人自願簽訂“補種復綠”協議、承擔管護責任,並將其履行情況納入量刑情節予以考量,既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又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實現懲罰、教育、生態“一判三贏”。

案例二

如何引導被告人在補植復綠的基礎上,自願承擔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喪失部分的價值損失,以彌補修復期間的生態服務功能?

2022年3月,龍巖中院聯合市林業局創新以“專業技術基礎、行政履職配合、司法修復助力”的“雙碳”司法協同實踐機制,出臺全省首個涉林刑事森林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龍巖市關於在刑事犯罪案件中開展司法修復森林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試行)》,探索“生態修復+碳匯損失賠償”森林生態修復新模式,有效填補涉林刑事案件修復環境服務功能喪失的司法“空白”,開啟碳匯修復司法時代。

“我願意承擔相應生態修復和碳匯賠償……”2022年4月,被控濫伐林木罪的陳某華在法庭懺悔道。該案是龍巖市新羅區法院審理的全國首例被告人自願以支付碳匯賠償金形式彌補森林碳匯損失案件,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司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典型案例,推動該機制向全國推廣。

法復青綠生態館照片(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今年1月,龍巖中院在白砂國有林場建立“法復青綠”龍巖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等角度,展示龍巖法院生態修復司法實踐。

“綠色生態是龍巖最大的品牌、優勢和名片,我們將始終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堅持能動司法,立足源頭解決破壞生態環境因素,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以司法之力守護閩西紅土地的綠水青山。”龍巖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陳明聰表示。

人與青山兩不負。一直以來,龍巖法院始終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探索形成生態司法“三三”工作機制、“公益訴訟”修復方式、“河長制保責監督”河道巡護模式、“森林碳匯賠償”機制、“礦山修復第三方治理”模式等,有力有效守護閩西綠水青山,成為八閩大地踐行生態法治的生動縮影。

來源:福建省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