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內斯·阿爾文說過一句話: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孔子及其親傳弟子的對話記錄。
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傢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有人說,讀完《論語》後,你會發現:人生99%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每個人都想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論語》中醍醐灌頂的三句名言,讓你一生少犯錯。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瞭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對“恕”的解讀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我們什麼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如果自己不願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論語言還是行為,都不要強加於別人,更不要傷及他人。
時代在發展,認知在進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就可以施於人嗎?
答案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能施加到別人身上。
“己所不欲,施對於人”或者“己所不欲,施與欲之人”才是符合當代和諧共處精神的。
這句話是孔子修身智慧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更是儒傢處理人際關系、讓人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的重要原則。
如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銘刻在聯合國總部大廳的墻上,這說明讓人不犯錯、少犯錯的中華傳統美德獲得瞭全世界的認可。
“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因為自我約束,而在做人處事上有什麼失誤,那是很少有的。”
“約”,是約束、克制,也就是“自律”。
約束自己。在身心上做到省約,不做放逸之事、非禮之事,就不會敗壞道德而失去志向;
在用度上做到省約,不做奢侈無益之事,就不會勞神傷財,過失自然就會減少。
生命就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有強大的慣性。
如果我們習慣瞭一種放肆的狀態,在需要讓這輛車立刻轉彎乃至掉頭的時候,就無法停止下來。
養成自我約束的自律習慣。不放縱自己,不吹噓自己。不讓自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會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約束自己,就要給自己設限,行事有節制,處世有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要約束自己的欲望,對金錢財富、吃喝玩樂、男歡女愛、名利地位等等設限。
懂得給自己設限,是人生智慧,也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願約束自己,少犯錯誤,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君子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
但如果能少犯錯誤,則是人生幸事。
如何少犯錯誤,孔子要求弟子做到“三戒”,管控好自己。
人在少年,血氣未定。
人年輕時,正在成長,血氣未定,很容易受到女色的誘惑。
孔子告誡弟子,這時候不要好色。
更深一層考慮,“色”字還可以理解為佛傢所說的物質世界,是誘惑的一種。
當“年少”碰上“誘惑”,把控好自己至關重要。
人到壯年,血氣方剛。
人到中年,競爭十分激烈。
孔子所說的中年戒鬥,不僅僅局限於鬥力鬥狠,還包括鬥智、鬥財、鬥色、鬥地位、鬥權勢等等。
要小心,不要好鬥,與別人爭來爭去,後果可能傷人害己。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血氣方剛,誰都不服。與諸葛亮鬥智鬥勇,最後鬥不過把自己氣死瞭,臨死前心有不甘,連叫數聲“既生瑜,何生亮”。
人到老年,血氣衰竭。
人到瞭晚年,自然生理規律是“血氣既衰”。
就個人發展來說,一切的事業、地位、金錢都已到瞭頂峰。
“老年戒得”,不僅指的是物質上的,同時,還有精神上,尊嚴上,榮譽上的等等。
“戒得”,就是要減少欲望,回歸本初,這樣既有利於身體健康,又不再為名利、權勢、地位所困。
人到老年,要放下貪欲,看淡得失,才能怡然自樂。
著名學者葉嘉瑩說過:
此後數十年的人生路途中,無論遇到任何困惑或苦難,常常會有一兩句《論語》中的話閃現出來;
我往往就由此一兩句話,得到瞭答案和解脫。
迷茫的時候,翻一翻《論語》的篇章,它能幫你找到勇氣和方法;
痛苦的時候,聽一聽孔子的智慧,它能給你帶來希望與力量。
一部《論語》,就是一部百科全書。
有人通過它,悟透瞭人生哲理;也有人通過它,窺見瞭成長秘籍。
讀懂《論語》,讓自己一生成長,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