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質生產力將如何引領綠色金融的發展?綠色金融是如何通過引導資金流向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國環境報圍繞相關問題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3月5日,《中國環境報》觀點版刊發專訪內容。現轉發如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那麼,新質生產力將如何引領綠色金融的發展?綠色金融是如何通過引導資金流向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圍繞相關問題,中國環境報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

▲3月5日,中國環境報觀點版刊發本文

中國環境報:在您看來,新質生產力如何引領綠色金融的發展?

劉錦濤: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新時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一種全新的產業形態與模式。從產業革命的角度,當經濟發展處於不同的階段,所依托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以及對應社會生產關系均有所不同。不同於單一的能源或技術革命,也並不同於僅挖掘具備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系統性地開展產業生態佈局和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型的產業革命。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緊密相關。首先,綠色、低碳、可持續均屬於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屬性,當前我國經濟步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綠色化、低碳化、數字化等特征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在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方面存在重要的時代意義,具備不可忽視的戰略機遇性。

從引領方式的角度,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提出瞭新要求,經濟發展不僅僅要實現GDP的穩定增長,更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健康需求、生態環境需求等。這些需求的滿足有賴於那些能引領和帶動更多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新產業和新基建,以及在消費場景多樣化、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配置使得生產活動朝著創新交叉融合的方向深度發展,滿足發展目標的層次化要求。根據《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3》統計的數據,2023年我國綠色投融資資金總量約為53157.77億元,那麼在新質生產力的指引下,綠色金融可能將會為更多新產業提供至少數十億元規模的融資支持。

而與新質生產力對應的綠色金融服務,則需要為新質生產力潛在的綠色與高新技術行業提供新型融資支持。綠色金融自誕生之初就有很強的社會公共品屬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與綠色金融充分兼容。綠色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本質不局限於傳統金融業的盈利能力,更註重創造生產效率、資源利用率、可持續性、環境友好性等附加價值,這在新質生產力的帶動下,綠色融資活動將被賦予符合新階段經濟發展脈絡的目標導向性。

中國環境報:資金導向是金融發展的核心之一。綠色金融是如何通過引導資金流向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您認為綠色金融領域有哪些典型案例符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

劉錦濤:

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已經從支持綠色低碳產業應對氣候環境問題,進一步升級為提升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瞭更好地引導資金流向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活動與領域,綠色金融可以進一步通過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風險管理作用、市場定價作用等來支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

首先,綠色金融通過更新和完善行業支持目錄,以及開發相應的融資工具不斷引導資金精準流向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技術等行業,實現信貸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這一過程也在反向帶動綠色金融業本身的創新升級,擴大綠色資金的支持范圍,引導綠色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

其次,綠色金融創新有助於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風險識別和防范,發揮綠色金融的外部性和社會性特征來減少產業風險的擴散和外溢,使得資金在流向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更為安全和高效,一是通過綠色發展目標來降低新質生產力相關新行業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二是充分借助綠色金融對信息披露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提升風險識別和處理的質量和效率。

最後,綠色金融對新質生產力還將發揮市場定價作用,培育新質生產力所需要重點發展的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等產業,其盈利方式和資產價值與傳統行業有所不同,比如負碳技術對環境的正向效應需要新的金融計量方式,以及碳排放權和減排量也是新形式的金融資產,這些都需要綠色金融的創新發展進行市場定價,令相關產業的投融資活動更為順利地進行。

在綠色金融領域,那些包括綠色資金直接支持的清潔能源、動力電池、綠色交通、負碳技術等“深綠”行業,其實都符合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這也表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雙碳”目標的進度是兼容並進的。例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新三樣”;再比如具備轉型前景的“兩高”行業向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形態過渡需要更為充足的長期轉型資金,也能通過技術升級和生產轉型不斷向新質生產力的特征靠攏。

中國環境報: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您認為,未來應如何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在經濟政策工具箱的使用和優化方面,應采取哪些舉措?

劉錦濤

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需要綠色金融從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的角度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支持,以滿足產業集群中不同環節的金融需求。

首先,需要引導資金推進產業集群的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大對產業集群中可再生能源、能效改進和環保基礎設施的投資,吸引企業在特定區域建設綠色產業園區,提供便利政策、基礎設施和服務,形成集聚效應,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其次,加強綠色產業集群與碳市場以及CCER市場之間的聯系,一是激勵部分並非“深綠”的企業進一步減少碳排放,二是鼓勵新質生產力所覆蓋的行業在推進低碳技術和綠色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相關技術和成果的市場轉化,比如實現CCER的項目認證,建立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的市場途徑。

最後,生態綠色產業集群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可以挖掘產業鏈碳足跡核算與披露的發展前景,也符合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新領域和新技術,滿足科技創新占據主導作用的要求。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首要驅動力,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新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的應用面和覆蓋面,有助於將新質生產力發展目標融入生態綠色產業集群的打造之中,讓產業集群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環境。

在經濟政策工具箱方面,可以重點考慮稅收優惠、減稅降費、激勵機制為生態綠色產業提供扶持,通過綠色信貸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相關產業集群,以及借助就業政策並開展人才培育。與此同時,還可設立專門的綠色技術創新基金,用於支持綠色產業的研發和創新,鼓勵私營部門以長期投資的方式參與。此外,還可支持和促進相關綠色產業集群建立產業聯盟,推動企業間的橫向合作,促進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

中國環境報: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應從哪些方面著力推進以充分發揮綠色金融“供血”功能?

劉錦濤:

綠色金融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將發揮核心支持作用,引導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進入相關行業之中。

首先,需要研究制定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標志性行業目錄,開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評估,考慮產業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對創新能力、可持續性等方面的貢獻,同時加強與產業政策、技術創新政策、環保政策等的兼容性,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綠色金融案例庫。

其次,應當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目標建立綠色融資評價指標體系,實現目標導向的效果,不僅確保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綠色產業的可持續性、創新性和社會效益,也促進綠色融資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激勵和監督相關金融機構朝正確方向開展綠色投融資。比如綠色項目等碳排放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模式、生態足跡等環境指標,就業創造、社區影響等社會效益指標,技術可復制性、規模擴展性、信息透明度等長期性與可持續性目標等。

最後,要註重綠色股權融資和綠色創業投資在培育綠色新興產業中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超過90%的綠色融資均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的形式開展,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目標的部分綠色科技創新企業需要股權、基金等融資方式創新來提供初期資金,這需要綠色金融市場探索相應的產品和工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