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傢王海超曾說: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感覺就是舒服,相處舒服,不隻是兩個人合拍,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讓關系漸入佳境的,並非刻意的奉承,也不是辛苦的維系,而是彼此的接納與體諒。

因為相互體諒,我們才能卸下偽裝,坦然地做自己,因為彼此接納,我們方能敞開心扉,隨心地交流。

相處越久越懂得,所有舒服關系的背後,都是不動聲色的接納。

接納別人的善意

主持人魯豫曾說:

“接納別人的善意,也是一種美德。”

與人相處時,面對別人的主動示好,我們常婉言謝絕,生怕虧欠人情。

殊不知,感情正是在彼此虧欠,相互惦念裡升溫的。

太過涇渭分明,反而會疏遠人心。

導演楊德昌拍攝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他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為瞭拍出最真實的效果,他無數次修改劇本,親自挑選演員,整整籌備五年,才開始拍攝。

沒想到剛開拍不久,劇組資金就出現危機,拍攝也被迫中斷。

那段時間,楊德昌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由於傢人不在身邊,下班後的他,隻好一個人躲在攝影棚裡,看著劇本發呆。

制片人詹宏志將這些看在瞭眼裡,在收工後,常會以討論劇本的名義,邀請楊德昌到傢裡做客,還會為他做幾道美味的傢常菜。

有時是熱騰騰的湯面加醃制的小菜,或者是煮得濃稠的米粥配包子。

飯菜雖然簡單,卻是朋友默默的寬慰與陪伴。

楊德昌也明白朋友的好意,常會欣然赴約。

那些難熬的日子裡,他們常會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相互鼓勵。

最終,他們熬過瞭難關,電影資金的問題被解決,兩人也成瞭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海明威曾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難過時別人的關切問候,遇挫時伸出的援手,背後承載的,其實是惦念與在意。

生硬的拒絕,疏離的客氣,也許避免瞭麻煩,卻也稀釋瞭情意。

適時接受別人的好意,並不會造成困擾,反而成全瞭他們的真心,使彼此越走越近。

今日朋友為我們搭橋,來日我們為朋友鋪路,感情便在你來我往中生生不息。

接納別人的不同

漫畫大傢宮崎駿和高畑勛在東映動畫公司相識,二人常合作繪制漫畫。

合作一段時間後,他們卻發現彼此的繪畫風格迥然不同。

宮崎駿偏好色彩繽紛的畫作,而高畑勛則喜歡寫實畫,不喜歡用太多的顏色進行渲染。

雖然畫風不同,他們卻並未因此產生齟齬,反而常常交流探討。

合作完成《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影片時,高畑勛任導演,他率領劇組到原作故事的外景地取景,真切地還原當地的自然風貌。

而宮崎駿則擔任瞭場面設計,為畫作添加瞭許多奇幻元素,使得畫面更加溫馨治愈。

這部影片融合兩人所長,既扣人心弦又真摯感人,收到瞭觀眾的一致好評。

宮崎駿曾動情地說:

“假如沒有阿撲(宮崎駿對高畑勛的昵稱)的提拔,就沒有今日的我,我們的畫風雖有差異,但我們永遠是朋友。”

彼此的不同並沒有將關系摧毀,反而成為瞭這段友情獨特的點綴。

歌德說過:

“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

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思想情感完全相同的人。”

也許我們饒有興趣的話題,卻是對方的盲區,也許朋友眼中的好生活,卻是我們的避之不及。

當彼此意見相左時,強行改變對方,隻會使隔閡越積越多,感情愈發淡薄。

事實上,生活從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圖。

越是舒適的關系,越是能兼容並蓄。

尊重別人的三觀,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許多困擾便煙消雲散;

接納彼此的不同,對別人多些體諒包容,關系才會暖意融融。

接納別人的優秀

有句話說得好:

“欣賞是一根蠟燭,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自己。”

欣賞別人的長處,不吝嗇贊賞,不僅拓寬瞭自己的胸襟,也是對關系最好的滋養。

王濛和安賢洙於2002出道,兩人的實力旗鼓相當,都曾在冰場書寫過輝煌的戰績。

因為同屆出道,他們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王濛卻從未把安賢洙當作威脅,反而經常和他探討學習。

兩人在賽場上雖是對手,私下卻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幾年後,王濛已經成為國傢隊的主教練,而安賢洙卻遭受同行排擠,匆匆退役。

盡管他曾經戰績斐然,退役後卻無人問津,逐漸被大傢淡忘。

王濛得知朋友的遭遇後,第一時間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來中國短道速滑隊做教練。

王濛的決定遭到瞭很多人的反對,大傢不解地問道:

“你們曾是競爭對手,為什麼要邀請他來中國指導?”

王濛卻感慨地說:

“我們是英雄惜英雄,他是難得的天才型運動員,能力毋庸置疑。”

而安賢洙也沒有辜負王濛的信任,他帶著先進的速滑技術來到中國。

在他全心全意的指導下,我國短道速滑隊在北京冬奧會上成功奪得金牌。

星雲大師曾說:

“種花者身邊滿是鮮花,種刺者身邊皆是荊棘。”

人際關系就像一場循環,我們給予朋友的,都會在此去經年後回饋於自己。

朋友間若是相互妒忌,彼此貶低,拉踩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寸步難行;

若能接納對方的優秀,真心為朋友喝彩,成就朋友的同時也提升瞭自己。

看到別人的長處,學會為別人鼓掌,於人是一種認可,於己是一種修行。

接納別人的難處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

“社交中,最令人反感的行為是什麼?”

有條回答深入人心:

“明知對方艱難,偏要刻意為難。”

成年人的世界,大傢都有身不由己的選擇,萬般無奈的時刻。

相互責難,隻會一同滑下深淵,彼此體諒,才能攜手渡過難關。

沈從文年輕時酷愛文學,卻苦於無人欣賞。

盡管他沒日沒夜地寫作,投出的作品卻如石沉大海,從沒有回音。

一年的筆墨耕耘,他卻隻發表瞭一篇作品,賺取7毛錢的稿費,連生計都難以維系。

就在他心灰意冷時,卻遇到瞭貴人徐志摩。

徐志摩是《晨報》的編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即將扔掉的廢稿裡,發現瞭沈從文的作品。

徐志摩讀完後,大為欣賞,一口氣將他投來的稿件全部發表。

沈從文開心之餘,卻發現自己的散文《市集》,已經被其他報刊發表,而他一不留神投給瞭徐志摩,又被發表在瞭《晨報》上。

一稿多投是文學的大忌,很多人紛紛建議徐志摩與他斷交,再也不必錄用他的稿子。

沈從文膽戰心驚地和徐志摩道歉,原以為他會怪罪自己。

沒想到,徐志摩卻溫和地說:

“你當時過得非常艱難,急切想把稿子投出去賺生活費,我是能理解的。

這沒什麼,我會在報上公開解釋,你不算一稿多投,我們是轉載的。”

不日,徐志摩就在報紙上公開解釋,幫沈從文解瞭燃眉之急。

兩人經此一事後,關系反而更加融洽,成為瞭無話不說的好友。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寫道: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好的關系,有時就是把自己的腳放進別人的鞋裡。

別人不願談及的往事,與其追問,不如不動聲色地岔開話題;

看到朋友的窘迫為難,與其聲張,不如默不做聲地出力幫忙。

這樣的溫情看似不著痕跡,卻最是打動人心。

生活本就艱難,唯有相互取暖,才能驅散寒意,成為彼此最溫暖的羈絆。

美國著名心理學傢丹尼爾·戈爾曼曾在《情商》中說道: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真正打動人心的,並非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相處時不著痕跡的溫柔,遇事後不動聲色的接納。

接納別人的善意,不必推辭,是對真心最恰當的回饋;

接納別人的不同,予以尊重,是對關系最溫暖的守護;

接納別人的優秀,不吝贊賞,是對彼此最高級的滋養;

接納別人的難處,默默解圍,是對朋友最深沉的情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