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會福州地處閩江下遊地區,靠山面海,常年氣候溫暖濕潤。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讓福州得以廣納四方風物,在福州菜的基礎上,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產生瞭集大成的閩菜。酸甜的荔枝肉、Q彈的魚丸、鮮美的肉燕,山珍海味,果甜茶香……無不讓人感嘆福州的物產豐饒,以及福州人對於美食的執著。

 

©榕城走子/小紅書

荔枝肉是福州傢喻戶曉的一道美食,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恰如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荔枝肉裡也沒有荔枝,而這完全不妨礙它的美味,荔枝肉不僅形似荔枝,吃起來也是酸甜可口回味無窮

©吃遍福州的小熙/小紅書

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種肉呢?其實它的基本食材就是豬肉,既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須得肥瘦相間才好。備好食材,接下來就是考驗廚師刀工的時刻——在切好的厚肉片上打上斜十字花刀,深度、寬度必須均勻恰當,用淀粉抓勻後下鍋油炸,才能把肉炸得微微卷縮,從而使花刀面恰如荔枝粗糲的外殼。

©是Sherry呀/大眾點評

要想外形更逼真些,就要在顏色方面下功夫。把紅曲碾碎加入少量水,用制成的紅曲水來醃透“荔枝肉”,如此便能擁有荔枝般紅潤鮮艷的色彩。最後,用糖、醋、醬油、鹽等調料,調制出酸酸甜甜的鹵汁淋入鍋中燒沸即可。一口咬下去,酥香細嫩,酸甜爆汁,讓人愛不絕口。

 

©啊嗚是大白兔呀/小紅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孕育出一方美味。一道“雙脆”,在不同的城市就上演瞭不同的演繹方式。魯菜是以豬肚尖和雞胗片做成“油爆雙脆”,而到瞭福建,雙脆的主角則變成瞭海蜇豬腰,菜名也換為“爆炒雙脆”。

©阿、月亮露齒笑😁/小紅書

爆炒雙脆在做法上十分看重刀工和火候。切豬腰時,下刀要迅速均勻,這樣成品才會保持鮮脆和美觀。同時,為瞭確保豬腰的鮮嫩多汁和海蜇的彈牙口感,必須高火快速煸炒才行。

©亮晶晶✨/小紅書

在傳統做法中,還要把炸至金黃色的饅頭片鋪在盤底,用來吸收豬腰和海蜇滲出的水分。出鍋後,彈脆的海蜇配上滑嫩的豬腰,與酸甜味的粘稠湯汁一起,成瞭當仁不讓的下飯必備。

 

©化作饞貓/小紅書

南煎肝與荔枝肉都是閩菜館裡最常登場的菜品。由於在烹飪過程中豬肝要兩次下鍋,即“兩煎”,而在福州方言裡“南”和“兩”同音,故而有瞭“南煎肝”一名。

©木木愛吃醬/小紅書

相比於北方的“溜肝尖”、江南的“生炒豬肝”,南煎肝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豬肝泡凈、切片後,再浸入醬油、撒上白胡椒醃入味,隨後放入油鍋中小火慢煎或是熱油炸制後撈出(口感更嫩),接著炒制洋蔥、蒜末,放入豬肝,淋上用糖、醬油、料酒、香醋加淀粉調成的“南煎汁”。

©木木愛吃醬/小紅書

吃的時候卷起一片南煎肝蘸上些汁水,然後直接整片塞入口中,這時,肝的脆嫩蒜的香味,一同在舌齒間爆開,酸酸甜甜,很是滿足。

 

©阿敏/小紅書

作為名揚中外的閩菜代表作,佛跳墻有著“天下第一湯”的盛譽。這種說法也並非誇張,它的食材確實足夠奢華——一罐之中即可品嘗到鮑魚海參蹄筋幹貝魚翅墨魚瑤柱等十多種珍貴食材。相傳這道菜原名“福壽全”,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後來因為品嘗過此菜的食客對其味道震驚不已,評價稱“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故而有瞭佛跳墻這個名字。

©海文銘佛跳墻/小紅書

佛跳墻的制作過程也很奇特,明明每種食材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可在煨制過程中卻幾乎沒有香味冒出,開壇之時,隻需略略掀開荷葉,幾十種原料共同匯聚出的葷香便瞬間縈繞在一起,形成令人醉心的香氣,細嗅其間,還能聞到食材各自的本味。吃起來隻覺層次分明味中有味,恰如它風味裡蘊含著的海納百川的情懷一般,妙不可言。 

 

©Betty🌸/小紅書

愛吃餅這件事,似乎已經刻在瞭福州人的DNA裡,無論是街邊小攤還是餐廳宴席中,總是少不瞭一縷餅香。福州的餅種類繁多,花樣各異,但其中最經典最實惠的,大概還要屬光餅——隻需要一些面粉、食用堿和鹽,再撒些芝麻,進爐一烤,香噴噴的光餅就做好瞭。

©沉酣/小紅書

後來,能吃善做的福州人發現,光餅“萬物皆可夾”,於是,他們試著把一塊肥瘦相間、熱乎乎的糟肉夾在瞭酥脆的光餅間,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但吃起來卻是香而不膩,肉也煮的軟爛。一時間,糟香肉香面香,充分在舌尖上擁抱纏綿,身心瞬間得到撫慰。如果要問哪傢糟肉光餅最好吃——隻要是剛出爐的,都是最好吃的。

 

©啊蝸~/小紅書

福州被譽為“中國魚丸之都”,素來有著“無魚丸不成席”之說。魚丸憑借著自身細膩緊實的口感,順利跨越瞭食客的年齡代溝,也是不少華僑華人記憶裡的鄉味。

©栗子食記/小紅書

要想制作味道上乘的福州魚丸,必須精選肉質厚實細嫩潔白刺少的海魚或淡水魚,以鰻魚、馬鮫魚為佳,先把魚肉剔骨打成泥,加入甘薯粉攪拌均勻,再包入豬肉等餡料,這時一顆顆潔白而圓滾滾的丸子便制好瞭,這一制作過程也被稱為“打魚丸”。

©純手工福州魚丸/小紅書

魚丸的烹飪方式更是簡單,隻需要將清水或高湯煮開後下入丸子,然後小火煮至魚丸膨大撈出即可。煮好的魚丸,色澤潔白瑩潤,吃起來葷而不膩清淡鮮美

 

©_大球啊/小紅書

酒糟是紅曲酒釀制後產生的渣滓,通常會被人們作為廢物處理掉。但在愛吃的福州人眼裡,這可是個寶。從蔬菜到面食、從肉類到海鮮,無論是多麼平凡的食材,隻要裹上這一抹紅糟,瞬間變得美味。

©偶爾飯太稀/小紅書

酒糟小腸便是如此。精心處理過的小腸沒有瞭油膩的肥膘,這時,便可把它與酒糟進行充分翻炒,成品雖然其貌不揚,但食材間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卻讓人拍手叫絕——小腸散發出微微的油脂香,與淡淡的酒味混合在一起,咸中帶甜,越嚼越有滋味。

©海欣/小紅書

肉燕又稱太平燕,屬於閩菜系中一道特色風味小吃。在福州的風俗中,這也是一道象征喜慶的名菜,逢年過節、宴請賓客時,餐桌上總是少不瞭一道美味的肉燕,以圖“太平”“平安”的好兆頭。

©下廚房/小紅書

福州的肉燕個頭不大,外形與餛飩有些雷同,但吃起來就會發現二者完全不同。肉燕的皮也是肉做的,先把精瘦肉錘打成細膩的肉泥,均勻地撒上木薯粉,然後拍、搟、點、壓、拂、掃、切……經過十幾道工序後,就可以把這團肉泥揉捻成晶瑩剔透薄如白紙的燕皮瞭。

©貫池/小紅書

燕皮是肉,內裡的餡料依然是肉,至於是用豬肉、海鮮,抑或是其他什麼食材都可以,沒有統一標準,全看個人喜好。用筷子捻一抹肉餡點在燕皮一角,然後把燕皮包起來即可。煮湯時可以在湯料中加入蝦油、紫菜等,再淋上麻油,吃起來十分清爽嫩滑,整個口腔都充滿瞭飽滿的肉香。

 

©愛吃酥肉的酥肉花/小紅書

由於氣候濕熱且物產豐富,所以福建人不僅善於烹湯,還熱愛一切湯湯水水的滋養。民間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福州人血液裡流動的,都是撈化的湯。而隻有親自來福州的大街小巷感受過,才知道所言不虛:撈化店的蹤跡幾乎遍佈街頭巷尾,一傢挨著一傢,且取名都沒啥新意,往往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XX撈化”。

©前進要暴富/小紅書

所謂撈化,自然是有撈,又有化。“撈”這個動作不必說,“化”則特指原產於莆田的“興化米粉”,非常細,一撈就熟,所以俗稱“撈興化”,後來被人們簡稱為“撈化”。

©Dahlia/小紅書

如果隻是簡單的撈米粉,那麼撈化恐怕也不會成為享譽福州的人氣美食。撈化的美味秘訣,來自於它的湯底。古早風味用的是醬香濃鬱的豬血湯,新流派的清湯則是用豬大骨、雞架,慢火熬制數小時而成,顏色乳白透澈鮮香

©Doreen/小紅書

除瞭高湯外,撈化的配菜也極為豐富,蛤蜊、豬肝、牛肉、牛肚、鴨胗、腰片……葷素海鮮無所不有,且每種食材都必須新鮮,否則就是砸瞭自己的招牌。一碗撈化下肚,一天的疲憊便也煙消雲散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