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道據日本《日經亞洲》雜志網站2月11日報道,在馬尼拉周邊的周末集市上,購物者不僅可以直接從農民手中挑選玉米穗和大米,還能旁聽有關發酵、減少浪費和使用當地食材進行傳統烹飪的課程。

幫助組織這些活動的“菲律賓農民運動”組織的莫琳·埃爾塔尼奧說,這些臨時市場讓人們重獲自主權,可以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商品。她說,對農業的“企業掠奪”已經讓許多人不再抱有幻想,這種掠奪耗盡瞭自然資源,把利潤看得比人還重要。

出乎意料的暢銷書《放慢腳步:去增長宣言》的作者齋藤幸平認為,這樣的地方舉措是針對市場失靈的一劑良藥。“去增長”是一場運動,它傳遞的信息是: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無限增長將與地球的極限發生沖突。

從“甜甜圈經濟學”到“零增長”,這場日益流行的運動有各種變體。其支持者反對為瞭增長而追求增長,他們推崇教育、健康和環境等更有意義的指標。對許多人來說,最大的市場失靈——氣候變化——反映瞭資源的過度使用和資本主義的危機,至少在實踐中是這樣。

埃爾塔尼奧說:“這(追求GDP增長——編者註)主要是為瞭利潤,而不是為瞭菲律賓的福祉和真正的發展。”

在整個亞太地區,從越南的一個團體將佛教的非物質主義付諸實踐,到馬來西亞正試點建設綠色城市,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蓬勃發展。

反對者表示,去增長是不可行的,提高GDP已經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擺脫瞭貧困。而支持者主張在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繁榮,其基礎是更明智地利用資源。他們提出,“去增長”這個概念的時機已經成熟,原因如下:

首先,東北亞的老齡化社會和更廣泛的人口萎縮意味著,該地區將難以擴大經濟規模。在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隻是導致分析師質疑亞洲增長模式的因素之一。

其次,新冠疫情證明瞭社會改革的可行性,也暴露瞭供應鏈、衛生系統和勞動力市場的脆弱性。這激起瞭對系統彈性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呼籲。

第三,隨著每年創紀錄的氣溫和環境災難的出現,對氣候的焦慮與日俱增。齋藤說,工業時代的核心矛盾是試圖將無限增長強加於地球的極限,沒有什麼比化石燃料枯竭更能揭示這種沖突瞭。

“甜甜圈經濟學”是一種相關的經濟模式,更溫和,也更適應全球南方。經濟學傢凱特·雷沃思繪制瞭甜甜圈圖,認為各國應在兩個環內實現增長。內環代表基本發展——各國需要經濟增長來滿足最低生活質量,並且不能低於這一發展水平。

外環代表地球的邊界和資源。一般來說,工業化國傢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

馬來西亞雙威大學行星健康中心主管傑米拉·馬哈茂德在接受《日經亞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很奇妙。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這就是甜甜圈經濟模型的奇妙之處。”

她建議將馬來西亞怡保打造為“甜甜圈城市”,當地官員不應該關註GDP,而是促進人民健康和福祉、可持續廢物管理和生態旅遊的項目,如增加自行車道。

非營利組織“甜甜圈經濟行動實驗室”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亞洲各地出現瞭數百個像怡保這樣的項目。這場運動日益壯大的其他跡象包括:《放慢腳步:去增長宣言》等著作和馬來西亞農民運動等組織越來越受歡迎。馬來西亞農民運動表示,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該組織的成員人數增加瞭200%。

在越南中部的海濱城市峴港,一個社區組織正在敦促當地人不要因為其他人已經這樣做瞭幾十年,就不知不覺地陷入導致浪費的消費主義。“越南獨立學習者社區”教授的課程從社會創業到“適足經濟”理論(源於泰國的節制理念)。

該機構首席戰略官郭天(音)在一次采訪中說:“人們將自己的幸福和自我價值與消費主義聯系在一起。”他說,“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經濟制度”,以“創造一個擁有高質量生活的幸福社會”。

他說,人們可以在沒有過度消費的情況下,為舒適的生活消費,同時擁有超越物質主義的有意義的追求。該組織與成員一起創辦社會企業,包括零廢物企業、翻新商店等。

該機構還在亞洲各地開設“旅遊學校”。為瞭與村民建立聯系,遊客會住在村民傢裡,幫助他們耕種、修繕房屋或從事其他活動。

不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經濟增長仍是強大的反貧困工具。與許多對零增長運動不屑一顧的人一樣,他認為,科技提供瞭一條更好的途徑,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將碳排放降至幾乎為零,隨著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成本的下降,這一點愈加明顯。

他在2022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我們必須徹底改變,尤其是大力投資和創新,這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但齋藤說,即使是清潔能源也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它也是一種資源,也處於當日送達和廉價機票支撐的無意義消費循環之中。

齋藤在《放慢腳步:去增長宣言》中寫道:“人們每天都在尋找一種新的經濟方式來解決他們的痛苦。”

現代污染、不平等和焦慮讓埃爾塔尼奧這樣的人尋求對地球和人類造成較少傷害的模式。最著名的是不丹,它將“國民幸福總值”置於GDP之上,衡量如森林保護和社區活動等幸福指標。

聯合國也創建瞭人類發展指數來追蹤從壽命到教育等方面的進步。該指數顯示,盡管人們的收入增加瞭,但不安全感卻在上升,這似乎承認瞭GDP的局限性。

埃爾塔尼奧批評瞭“無就業增長”和破壞環境的工業化農業。她說,集體農業給瞭當地人控制權和自給自足的能力,讓他們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生活。

她說:“我們非常重視讓農場和食品生產商有能力生產菲律賓所需的產品。我們非常重視保護社區環境。”

2月5日,在菲律賓馬尼拉一處市場,商販在清洗綠豆芽。(美聯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