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晶晶
熟悉中國典籍的人都知道《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那句“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而日本江戶時代水戶藩第9代藩主德川齊昭(1800年—1860年)親自構思建造而成的“偕樂園”,實為日本三大名園之一,其名就出於中國的《孟子·梁惠王上》。史載,位於如今日本茨城縣水戶市的偕樂園,於1842年——說起來是中國大清道光二十二年開園的。此園並不僅僅限於“高端”的藩主和藩士遊覽,同時也向“低端”的平民百姓開放,把孟子所說的“與民偕樂”落到瞭實處。
在偕樂園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梅花。每年2月中旬到3月期間,這裡都會舉行“水戶的梅花祭”,來自日本各地的遊人入園欣賞盛開的梅花,美不勝收。梅花,自古以來為中國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唐代黃櫱禪師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名句,宋代林逋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名詩,元代王冕有“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裡春”的名言,寫不盡梅花的風骨與清雅。
梅花自中國傳入日本後,也備受日本文人喜愛。俳聖松尾芭蕉曾吟梅“山路聞梅香,恬然見日出”。與謝蕪村有俳句“梅香飄升月色暈”。小林一茶則有“梅花開芬芳,無論誰到我傢來,白水缺角碗”。以8世紀的日本《萬葉集》為例,詠梅詩實有百餘首之多,詠櫻詩則不足五十首。由此可見,日本文人對梅花抱有深厚的感情。而德川齊昭更是對梅花情有獨鐘,他在偕樂園遍植梅樹,形成一片梅林。如今,偕樂園內的梅林裡,擁有包括白難波、柳川枝垂、烈公梅、虎尾、江南所無、月影等等大約100個品種,其中不乏名貴品種。據說總共有3000多株。
在梅林之中,德川齊昭修建瞭一座“好文亭”,他經常召集文人墨客、傢臣和領地內的居民,在這裡舉行詩歌會,與眾同樂。而“好文亭”的取名,也與中國晉武帝司馬炎有關。相傳晉武帝司馬炎院中有梅,他“好文則梅開,廢學則梅謝”,梅花便有“好文木”之雅稱。據此,德川齊昭把園內木造的休息處取名為“好文亭”。
中國北宋時代的著名史學司馬光(1019年—1086年)和德川齊昭一樣喜歡花。但是,司馬光與德川齊昭喜愛梅花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因為喜愛花而大面積種植花卉,隻是修圃六欄,用以種花。他在《獨樂園記》中如此描述:“圃南為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種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欄北為亭,命之曰‘澆花亭’。”司馬光種的花雖面積不大,但不乏名貴品種。《溫國文正公文集》卷二三《論財利疏》中記載,司馬光的獨樂園中有姚黃、玉玲瓏兩種珍品牡丹。范仲淹的次子、“佈衣宰相”范純仁有詩文“洛城花美四方歸,獨有姚黃得見稀。”“花得新朋自我公,潔如明玉狀玲瓏。”可見,其稀有與珍貴。
獨樂園是司馬光的私傢園林,位於洛陽城南。明代嘉靖年間的《河南郡志》載:“獨樂園在洛陽城南天門街東,去城五裡。”清代嘉慶年間的《洛陽縣志》則記載:“獨樂園遺址在洛陽城東南伊洛河間司馬街村。”獨樂園中按景觀順序,分別是讀書堂、秀水軒、釣魚庵、種竹齋、采藥圃、澆花亭、見山臺。司馬光曾專門為這七處景分別作詩一首,其中他為澆花亭所寫的《獨樂園七題 滿花亭》,是我最喜歡的:“吾愛白樂天,退身傢履道。釀酒酒初熟,澆花花正好。作詩邀賓朋,欄邊長醉倒。至今傳畫圖,風流稱九老。”
“明四傢”之一的畫傢仇英根據司馬光《獨樂園記》的描述,用畫筆還原瞭獨樂園。他以青綠法依次繪制獨樂園七景,整幅畫頗有宋元工筆遺韻,可謂是如今還原獨樂園最好的摹本。稍感遺憾的是,此幅畫作現藏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司馬光在獨樂園中耗時十五載,完成瞭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許多人知道孟子主張“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誰料,喜歡“砸缸”的司馬光有點反其道而行之,視獨樂樂為其樂瞭。這個,司馬光在其《獨樂園記》中道出瞭個中緣由:“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之理,舉集目前。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於人,何待於外哉!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衽采藥,決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相羊,唯意所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
人多的地方,難免紛擾不斷、勾心鬥角,揚起的盡是塵土,與耗時同步的還有費心。一人獨處,看書思辨,興起時揮毫抒胸臆,倦累時賞花驅疲意。天地自擁,升起的都是明月清風。看來,司馬光在繁華的洛陽城中偏於一隅獨樂,雖有其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落寞,但也自得其樂的暢快心境。
不管是日本水戶偕樂園中德川齊昭信奉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還是中國洛陽獨樂園中司馬光堅持的“獨樂樂為己樂”,都是中日兩國傳統文化在文人園林設計中可見的意境融合。
冬雪紛飛之後,春天要來瞭,日本水戶偕樂園的梅花正在迎來綻放的好時光。期待著,期待著那時有日本友人擷一枝梅前來中國的古都洛陽,我們能夠一起去司馬光的獨樂園遺址探訪,尋跡伴司馬光十五載冬去春來的那份花香。(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學域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