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譚鑫培在我心裡,有著神一樣的位置!每次演這個戲,唱這首歌曲,尤其向劇中的譚鑫培跪拜的一刻,我的內心都非常有感觸,心潮澎湃!”1月16、17日,自由體戲劇《譚鑫培1902-1908》在國傢大劇院小劇場的每一場演出中,譚門第七代嫡傳人、北京京劇院譚派藝術研究所所長譚正巖,都會一邊演唱主題曲《譚鑫培》,一邊拜向舞臺深處以傳統京劇《定軍山》中經典造型出現的“譚鑫培”。這是被稱為“伶界大王”的京劇譚派創立者譚鑫培的人生故事首次被搬上戲劇舞臺,而譚正巖作為該劇的監制及主演則在劇中扮演他自己。
譚正巖在舞臺上演出,舞臺後方是以傳統京劇《定軍山》中經典造型出現的“譚鑫培”。 自由體戲劇工作室供圖
在劇中扮演自己
在中國京劇歷史上,譚傢是絕無僅有的傳奇。一百多年前,被稱為“小叫天”的譚鑫培,跟隨父親譚志道從故鄉湖北闖蕩到京華,憑借天賦和努力自成譚門一派,被後世譽為“一代宗師”。他不僅創立瞭京劇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流傳最廣、枝葉最為繁茂的藝術流派——“譚派”,而且對其他流派也影響深遠,因此不僅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國學大師梁啟超也盛贊其“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轟如雷”。
自譚鑫培後,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世代傳承,薪火相繼,這個世所罕見的藝術傢族,百餘年來連續七代40多人都從事京劇事業,為京劇的傳承延續著香火,也把京劇藝術一次又一次推向高峰,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傢”的七代嫡傳,譚正巖有著與生俱來的光環,但也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無奈、壓抑和束縛。“三更入夢,四更自醒。二十年勤學苦練,隻爭朝夕,字正腔圓,以情帶聲,二百年京劇世傢不忘初心。”這段自述經歷念白,正是他真實的內心寫照。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王永慶是個“譚迷”,他獨辟蹊徑,沒有將譚鑫培恢弘的一生全部展現在舞臺上,也沒有選取世人都非常熟悉的譚鑫培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或者親手培育出楊小樓、餘叔巖、梅蘭芳三位京劇大師的經歷,而是以獨特視角選擇瞭1902至1908年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主要通過譚鑫培在升平署承應期間與慈禧、光緒、李蓮英等人所產生的交集,以及他在宮裡宮外、臺上臺下的人生境遇,反映出特殊時代裡伶人的藝術與人生,同時勾勒出清朝末期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征。
這次,譚門第六代嫡傳人、京劇表演藝術傢譚孝曾和閻桂祥夫婦擔任該劇藝術顧問,馬笑主演譚鑫培,鄭子茹、鈕永慶、王員剛分別扮演慈禧、李蓮英、光緒等人,而譚正巖則在劇中扮演譚正巖本人。他在劇中戲份並不算多,卻往往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我其實可以說是這個故事以外的人,但每次我登臺,會帶給大傢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我演唱主題歌《譚鑫培》,也會把觀眾慢慢帶入那個年代;我在劇中對老祖宗的跪拜,也會讓大傢有更親近更強烈的感受。”
演唱主題歌時內心非常感動
“都道是,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轟如雷。有誰知,亂彈戲演不盡世間傷悲,不提防,句句皆有罪。都道是,滿城爭說小叫天,傢國興亡獨占魁。有誰知,皮黃腔唱不盡人生五味,收拾起,聲聲俱是淚。”譚正巖說,無論是演出開始還是結束,他在演唱這首主題歌時,內心都會非常感動,甚至會有想要落淚的感覺。“我心中的譚鑫培先生,有一股拼勁兒,他有過不被班主認可、不被觀眾認可的經歷,但他走南闖北,不斷學習各傢所長,豐富自己,武裝自己,然後形成自己獨到的唱法,甚至給整個京劇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非常瞭不起!他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比如拍電影,比如創新唱法,博采眾長,不恥下問,這些都給我很多啟發。”
身為北京京劇院譚派藝術研究所所長,譚正巖目前在整理老資料,“譚傢有各種音頻視頻文字圖片資料,還有一些戲沒有劇本,需要通過錄音或者錄像把劇本扒下來,這些都是挺大的工程。等這些資料整理出來,我們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對於京劇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他更是一直沒有停下腳步,“比如前段時間排演的《玉麒麟》,我就加瞭一些為人物量身定做的具有武術特色的舞槍。”
不過,譚正巖也對創新始終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大膽也是有邊界的,我不會把京劇或者戲曲變成某種流行元素的一部分。我自己還是想在京劇藝術本體的基礎上去嘗試創新,本著守正創新的道路,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用更好的方式傳播出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